■宋丽苹/郑州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的接触理论与变异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语言接触一直被视为是语言变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必然会对接触中的双方语言都产生影响,本课题侧重外源语对汉语语言变异产生的影响,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科学的调查方法,依据国内汉语使用群体情况,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城镇生长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在校的城镇大学生、在校农村大学生。针对以上对象调查外源语(主要指英语)对汉语语言变异的影响。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回收89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86份。确定的调查年龄对象分为四类:城镇生长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在校的城镇大学生和在校的农村大学生,年龄大约在15~40岁,几乎都有5年以上的网龄。调查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都接受过基础的英语学习。调查涵盖以下方面:(1)词汇方面:①汉语词汇拼音字母缩略情况。②汉语词汇新兴词缀使用情况。(2)语法方面:①附加法构词形式情况。②语法时体义“中”分布使用情况。
1、拼音字母缩略情况分析
(1)拼音字母的缩略类型。汉语拼音字母缩略语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官方的统一规范用法,它们具有表义明确、使用范围固定的特点;二是来自于社交网络,它们则表现出变化快、表义不稳定的特点,即同一种形式依据语境的变化其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前者满足了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发展需要,后者适应了现代网络社交个性化、新潮性的需要。汉语拼音字母的缩略类型,如:专有名词缩略,如ZHC(汉语职业能力测试)、HSK(汉语水平考试)、GB(国标)、RMB(人民币)等;普通名词缩略,如各种网址名的缩略(zsbgs招生办公室)、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网络词汇中特殊缩略,如PLMM(漂亮妹妹)、PFPF(佩服佩服)、BC(白痴)等。
(2)书写形式上,拉丁字母大小写分类依据官方或非官方语境区别使用,官方一般采用大写缩略,如SKL(社科联);非官方,经常采用小写缩略。
(3)汉语拼音字母缩略语,形式上表现为汉语拼音音节的首字母,而在读音上却是遵循英语字母的读音习惯,尽管有些权威学者极力主张依照汉语拼音的读音,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英语字母的名称来规定汉语拼音字母缩略词的读音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另外,社会中多数年轻人也还是按照个人习惯读英语字母的发音。
2、汉语词汇新兴词缀使用情况分析
(1)已有的词缀使用情况。如构词 能力不断增强,如“老”“第”“头”“者”“儿”等;构词形式常态化、多元化和深度化,如从早期的“音译”(包括音兼意译)、“借用”(字母式借用和汉字式借用)到深度的“仿造”(诸多的类词缀附加法(前缀后缀,前后缀共现,以及新式的英式的80s—80后)。
(2)新兴词缀使用情况。“新兴词缀”的“新兴”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它们与传统的典型汉语词缀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产生较晚,多以三音节、多音节的构词形式为主等;内涵上,新兴词缀意义的概括性、抽象性一级虚化的程度都与传统词缀相差甚远。然而,“新兴词缀”之所以被称为“词缀”,其不仅具有变词功能及在词语之上加缀的结构特点,同时还具有组词开放、定位等特点。如类词缀“—值”(PH值、附加值、数值、期望值、颜值、财富值等)。
(3)类词缀分布使用情况。吕叔湘曾指出:“有不少语素差不多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或类后缀。类前缀有可、好、前等;类后缀有员、家、性等。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这样的语言单位之所以被称为类词缀,是因为它们和传统的词缀性质相似、构词能力强、具有定位性,既能附加在词根上构成二字词,也能附加在双音词上构成更为复杂的词。但其意义只是常用语义的延伸和虚化,即意义并未完全虚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强,在汉语与英语的接触过程中,受到英语的影响,新兴的类词缀陆续出现,并在汉语中以其充足的活力和迅猛的速度传播普及。纵观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这种构词的词缀化趋势正在扩大,如新词中大量存在与人相关的词尾式语素。再如, 类前缀有“高—、非—、大—、后—、超—、可—、亚—、零—、软—、多—”等,类后缀有“—户、—热、—盲、—感、—虫、—星、—吧、—霸、—迷、—龄、—界、—风、—坛”等。
1、附加法构词形式情况分析
王力先生曾指出:“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连绵词、词根加词头、词尾和仂语的凝固性三大类。”作为复音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加式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分布规律、广泛,不仅是汉语双音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大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其发展速度快、数量多,每年约以数百条乃至数千条的速度递增。大部分的新词语便是采用附加构词法形成。“五四”运动后 ,现代汉语汇总出现了一些翻译以及外来语的借用现象,如前缀“不-”: 不淑女、不阳光、不中国。又如“多-”: 多元论、多音节。受欧化影响,现代汉语汇中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词缀,如: “-性”“-主义”“反-”“-化”等。改革开放后 , 一些新的对译外语的词缀出现在中国内地的现代汉语中,如“微 -”“预 -”“负 -”“-中心”“-世界”“-迷”等。
2、表虚化的时体义“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各类调查对象中能准确掌握“中”表示方位义的占100%,认为其一定和介词“在”一起搭配使用的占70%,理解其表示进行义的占90%,认为使用“V+中”表示时体义受到英语影响的占35%。
表时体义的“动词+中”结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汉语表达方式,“它由汉语传播到曾以汉字记录自己语言的日语,在日语中产生了自足成句表示动作行为进行义后,又回归到汉语中来。正是这一出一进,促进了‘动词+中’结构的发展演变,使已经开始虚化的‘中’更加虚化。”语言事实也显示,英语中doing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受此影响汉语中出现了“工作中”“修理中”“喝水中”等。“中”在词义和语法上有虚化的倾向,甚至在网络中直接出现“谓词+ing”表示现在进行时,如“工作ing”、“化妆ing”。因此,表示词汇方向义的“中”正在进一步向表示语法义“正在进行时”虚化。
表时体义的“动词+中”结构里,“中”进一步虚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全新的语言表达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义表达清新别致;二是语义表达简练,且在结构上可以独立成句;三是书面语色彩浓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动词+中”结构的发展演变并不意味着其旧有用法的消亡,其多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同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该结构的表达功能,提高了其表现力。
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是稳定的,一方面又是发展变化的。语言的变异往往突破常规的语言,但其仍属于语言的范畴,并具有语言符号系统的全部功能。语言的变异和常规两者密不可分。经研究,外源语(主要是英语)作用下语言产生变异现象的原因有:
1、语言要素的相互制约
语言系统的三大要素,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也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如语法结构可以制约语音节律,而语音的轻重、停顿等也会反作用于语法结构;音节的重叠和短语的合音对词汇的构词有影响,而词汇中的虚词和构词的词缀也会制约语音的轻读;词汇意义是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基础,制约着词类区分和语句格式的形成,而短语转化为单词、实词演变为虚词、复合词的短语化等反映了语法对词汇的影响。因此,语音、词汇或语法某个层面的语言变异,也必然导致其他某两个层面的变化。
2、语言的类推机制
新词新语的产生,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人们必须不断创造新词来丰富词汇;但另一方面,短时间内大量产生新词语并不会被语言自身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允许。所以,类推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类推造词是改造利用现有的语言单位,这符合语言的渐变性发展规律。此外,类推创造出来的大量新词新语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表达需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这其中大多数便是通过类推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鉴于英语和汉语各自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在引进和类推外来语的过程中共同点和差异性并存。与英语不同,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其典型的派生词缀数量有限,所以,汉语引进和类推的外来词缀由于语义未完全虚化尚处于形态化过程中的类词缀阶段。
1、社会的发展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的外交环境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外来事物。特别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这种政治大环境下,外源语与汉语之间的接触毕竟日益频繁,变成常态。当前流行的外来语一方面折射着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对当代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折射出西方文化(包括英语)对汉文化和汉语的悄然渗透。外源语将持续不断的影响汉语结构的各个层面,汉语语言在外源语的影响下,其变异是不断的、持久的。
此外,网络媒体的发达也对汉语语言变异起到助推的作用。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发展,网民群体中形成的新型的、将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由符号、数字、字母、标点和汉字,经过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排列组合,被赋予特定的语用意义,因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异。
2、语言的接触
在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至今已有近40年。这种语言接触下的语言变异,是语言变异重要动因之一,中国的英语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即开设英语课程,导致语言接触具有长期性和终身性的特点)使运用双语的人数在整个汉语社区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成为汉语语言变异的最大直接推动载体。
3、语用心理的变化
语言社团群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背景、掌握语言的数量、成长地域(城市、农村)、个体的语言态度以及语言能力不同对汉语语言的变异的影响的程度也将呈现出不同。一般来说,汉语中的新词新语以及新用法,因其使用具有流行性、亲近性和感染力等独特的语用价值,能抒发人们特定的情感需求以及引起听者的注意,从而使话语信息成为焦点,故在求新求异、避繁从简的语用心理下,汉语中的变异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会迅速成为社会中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喜爱。
4、语言功能动因
语言具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语言变异现象往往伴随着某种语言交际的需要,并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如网络语言,它是网民群体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语言变体,起到了网络交际并标记网民身份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特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适应了网民个性化、多元化的表达需求,并带有明显的、特殊的网络文化色彩。再如,汉语与外源语长期的语言接触过程中,中介语中往往也会发生一些语言变异,其也发挥着言语交际、身份标记以及文化传播的语言功能。
在外源语的影响下,现代汉语持续发生着语言变异现象。语言变异以其新鲜的活力、无限的创造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语言变异现象往往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们交际开放性、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需要,也充满了反映着社会现实生活的新词新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体现。但过多的语言变异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各种问题,如网络语言不规范的构词和句法规则、表达使用的随意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也为现代汉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