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军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出去打工,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接着是离婚率的提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中更加特殊的一个小群体。而这样的小群体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成为了学校不容忽视的一个新问题。我作为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更是有切身体会。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去寻找好的教育方法,我想应从关爱的角度探索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孩子渡过心理难过期。本文从农村离异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分析,论述离异家庭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学校;家庭;老师;学生
在农村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更让人心疼,父母离异后98%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父母出去打工,常年不在家,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不用说对孩子的教育,最起码的亲情也淡化了。孩子的教育都交于祖父母,可祖父母年龄大身体上、精力上有限,他们对孙辈只有爱,而缺少精神上、学习上的正确教育引导,再加上经济上不怎么好。这些孩子,面对家庭环境的突变、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原因,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针对她们的问题,我就事论事,指出了她们的不足。可小文没有反驳,在第四节上课趴在桌子上,没有了生机,是在想自己的不足,还是再生老师批评她的气呢?事后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孩子情感更加敏感和脆弱,一时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事实,更没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经常拿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相比,拿自己的家庭与健全家庭比,因而滋生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有的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总怀疑别人在背后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心中的悲伤、失落会使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他们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表现为自我封闭;有的由于爱的缺失变得暴躁,主动攻击别人,出现错误也不肯承认,推诿错误。
二、学校教育方法
(一)对离异的孩子更要爱
离异家庭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爱,缺少安全感,特别是小学生在学校想得到老师的愛护,同学的关爱。学校作为除了家庭外的另一教育场所更应以爱为前提,对他们进行管理和保护。如我们班的小文,以为父母离异,把他扔给奶奶,他的学习一落千丈,不写作业,和同学关系紧张。再加更是变本加厉的和奶奶对着干,奶奶说什么都不听,经常听他的奶奶向我哭诉:“小文怎么不听话,衣服脏了叫洗不洗,头发长了叫剪发不剪发,脏了叫洗头发不洗,脖子上的灰厚厚的,搞得很邋遢。”针对这样的特殊情况,在学校我以爱为前提,有耐心的管理教育她。同时要求班级其他同学不得歧视他们,积极帮助他们,让她随处都能体会到尊重。
(二)用关爱帮助孩子重拾自信
这类孩子成绩都不好,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看到的大多是歧视、怀疑的目光,因此他们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排他性。针对这些孩子我在学校常常关注她们。例如小文,我经常在学校发现他课间,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班级中的女生做游戏,如跳皮筋、踢毽等。她那羡慕的眼神,看着真让我心痛。于是,我把小文叫到身边问她:“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她说:“她不敢,怕同学们不和她玩。”我问:“你去试试,相信自己,同学们一定会和你玩。”过了两天,小文快乐的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抓住信任这个因素,首先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
(三)学校、家庭是相互联系的
事实表明,只对离异家庭孩子进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说服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阐明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申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同时要告诫家长,无论他们的关系如何,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仍然是父母,不可以迁怒他、忽略他,或者由于歉疚而毫无原则地宠溺他,家长离婚决不能以伤害孩子为结果。
(四)学校要进行针对性教育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关爱。日常工作中,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上进心。例如我校三年级的小雅,由于父母离异,在家只有爷爷照顾,经常是穿的邋里邋遢,头发蓬乱。她很少和同学们玩,经常一个人孤孤独独。但她却特别喜欢她的英语老师。我经常看见他在教室门口向学校大门口张望,等他的英语老师。只要见英语老师出现在大门口,她就飞快地迎上去,问这问那,哪节课是英语课,此时她那脸上少有的笑容,看着是那么的幸福。孩子为什么对英语老师那么亲热,因为英语老师是她妈妈的朋友,经常和她聊天,鼓励她学习。因此当他看到英语老师时,就像是见到了妈妈,好像从英语老师身上寻找缺失的母爱吧!
家庭离异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不应承担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教育工作者要尽己所能帮助关心他们,只要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像禾苗需要的雨露那样滋润他们,他们就会和其他孩子一样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民佑.农村缺憾家庭子女教育现状与策略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55-55.
[2]温华良,朱春.农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5):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