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玉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没有捷径可走。为了进一步推动莱州脱贫攻坚实践向深向细向实发展,市委党校调研组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座谈交流,实地探访贫困村庄,走访联系困难群众,对接各个职能部门,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帮扶、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帮扶、从碎片帮扶到社会帮扶、从短期扶贫到长效扶贫、从队伍扶贫到人才扶贫等角度着手,整理发展建议及实施路径如下:
一、志智双扶,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其脱贫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才能形成脱贫的持久力。
1.结合开展“文明户”、“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先进劳模”等评选活动,以身边的例子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形成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导向。
2.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充分利用文化书屋,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参与文化活动。加强对莱州本土脱贫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发创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开展扶志扶智教育。
3.充分利用电视台、新闻媒体、报纸、官方微信、市区LED室外显示屏、四德榜等载体,加大对全市脱贫动态、脱贫典型、惠民政策的宣传,营造浓厚扶志扶智氛围。
4.探索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实施积分管理,积分累积较高的贫困户在特惠政策、扶持政策、公益岗位等方面有优先权,努力在贫困户中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氛围,激发其靠双手脱贫的内生动力。
5.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技能培训意愿的群众分批次按需求进行培训,充分了解贫困户就业需求,协调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相关企业帮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6.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扶贫,让贫困户子女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将来有能力去改变家庭命运,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7.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不可盲目,不可激进,以免挫伤贫困户的积极性,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8.改进帮扶方式,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公益专岗工作,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
二、狠抓产业,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产业项目是脱贫致富的根基,是真正管长远、可持续的,要想从根本上脱贫,必须狠抓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1.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规划的引导是盲目的,必须以全市整体产业规划为依托、传统优势地域产业为主导,根据莱州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好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
2.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可操作性强的特色产业,尽可能地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名优农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3.夯实企业和“大户”帮带责任,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或者土地转让的方式参与“保底分红”,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农场、合作社安排工作,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让他们更多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
4.规避产业风险,针对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实际以及自身能力限制,鼓励以镇街为单位统筹实施区域内产业扶贫项目,提高质量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5.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产销对接,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可继续开发像莱丰网这样的扶贫专柜,加大宣传,拓宽销路。
6.完善金融服務机制,拓宽扶贫融资渠道,银行在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7.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分配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建设管护,让扶贫资产接受大众监督,实行阳光化管理、透明化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产。
三、广泛动员,巩固深化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这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持久动力,莱州在大扶贫方面已经做出一定成绩,但是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巩固深化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1.由政府统筹规划,建立企业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分享贫困户以及扶贫产业信息,防止事项交叉及疏漏。
2.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扶贫的企业、社会组织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产业支持、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激励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加到扶贫大队伍中来。
3.建立激励体系。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让流汗者流芳、吃苦者吃香。
4.加强宣传工作。利用莱州各类社会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努力在全莱州营造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浓厚社会氛围。
5.继续深化莱州·宁津扶贫协作,拓展协作领域,鼓励结对双方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扩大劳务协作规模,广泛开展人才技术交流,确保协作资金精准使用。
四、着眼长远,筑牢稳定可持续的脱贫长效机制
莱州扶贫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成绩,但是不能只看眼前,必须着眼长远。因为短时间内检验精准扶贫的成效并不标准,只有逐步探索建立精准稳定可持续的脱贫长效机制,变“短期扶贫”为“长效扶贫”,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返贫现象的出现。
1.建立脱贫摘帽过渡期补偿机制,对已脱贫人口继续强化帮扶,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防范攻坚期结束后的“断崖式”返贫。
2.建立贫困户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对脱贫户实施及时跟踪和动态监测,返贫的要第一时间重新纳入帮扶,通过动态监测,做到一个贫困群众都不疏漏。
3.建立扶贫解困新机制,积极稳妥探索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融合,逐步实现对象识别、标准确定、信息共享、政策帮扶等方面的一体化统筹。
4.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重点防范化解产业扶贫市场风险、扶贫信贷风险、债务风险、社会风险,做好风险评估和防范处置。
5.完善涉贫舆情处置反馈机制,实行舆情分级管理和处置,畅通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等信访渠道,实施扶贫网络舆情监控,推进快查、快办、快结。
五、配强队伍,提升扶贫攻坚力量的素质能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人才队伍是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队伍配备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全方面提升扶贫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才能推动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
1.加强对扶贫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确保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2.处理好扶贫干部编制与兼职问题,切实解决在位不在编、兼职两头忙、借调结束“两头不靠岸”的问题,确保扶贫干部能够心无旁骛专心扶贫。
3.探索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实施优惠鼓励政策,争取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才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并将能够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能人进行重点培养,择优选任为村“两委”干部,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4.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坚持无为者无位,能者上、弱者下,打造坚强有力、积极向上、引领前进的村两委班子,继续落实好向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举措,为村庄出谋划策、出力奉献,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条件。
扶贫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充分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动员全社会参与,选优配强扶贫队伍,发展可持续产业项目,以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推动扶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