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胜
相比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将其理论知识内化于思想与行动。而要确保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就必须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之中。本文结合实际,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构架策略,以便让其真正成为学生品德素养的源头活水。
一、创设“活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思维较为直接具体,加之缺少外在压力,如仍采取枯燥的说教方式,学生必然不感兴趣。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活力情境,激发课堂活力。这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主动退居幕后,搭建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而教师需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活化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这一课,为了教给学生规则意识,以及发扬尊老爱幼传统。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乘坐公交车情境,教师当司机,学生当乘客。汽车到站时,教师提醒学生下车要有秩序;遇到老幼上车时,提醒学生给他们主动让座,通过这种活力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无形之中渗透规则教育,弘扬传统美德。从其课堂效率来看,小乘客们都能有序上下车,也都争着让座。
二、筛选鲜活素材,丰富课堂资源
小学生感性思维较为发达,对于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例说”,通过鲜明的例子,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或者学到内容,得到启发。因而这教学例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选择鲜活的素材充实课堂;另一方面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筛选,以便确保学生思想不落后。
比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资源,整合到相应教学之中,可以结合实际,也可以结合主流社会所弘扬的“身边好人”“感动中国”等先进事迹、典型事例进行筛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分浸润了学生的思想。如有可能,我们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借助具体事例从中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继而内化在言行之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道德与法治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对此教师要有这个意识,能够结合课堂学习目标,糅合当前社会最新热点,借助这些鲜活素材,让课堂与时代同步,让教学彰显鲜明时代特色。
三、采取灵活手段,助力多元互动
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之间只是简单灌输,缺少多元活动。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最根本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能够调动情感参与,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思想泛起涟漪。有效的互动,还依赖灵活的教学手段。当前现代教学手段繁多,比如多媒体课件、视频、白板等技术,在给师生互动增添动力时,也让课堂充满活力。
比如,“逛商场”这一课,把学生带到商场,不太现实;依靠说教模拟,效果不太明显。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商场视频,通过具体画面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接着通过陈列具体商品、以及价格,给多元互动提供支撑。如有可能,还可以结合商品模型,组织学生模拟购物,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购物,从中获取能力,提高学生的购物能力,提升学生的购物品质,推动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结合他们以前的购物经历,或者就商品选购进行交流,甚至还可以请学生上台分享购物心得……通过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培养他们独立购物的能力,让课堂教学变得灵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各种互动,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以便把握其互动方向,在助力课堂活力生成的同时,避免互动无效发生。
总而言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说,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活化课堂,创设活力情境,篩选鲜活素材,采取灵活手段,如此才能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一方活水。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