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2019-11-15 02:48魏阳
读者·校园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二战战争食品

魏阳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人们可能会想到各种“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似乎战争来自人们脑中邪恶的观念,观念又导致了侵略的政策。然而,英国历史学家丽兹·柯林汉姆告诉我们:“二战”的起因是饥饿。

21世纪,人们常常为体重超标而苦恼。这让人很难想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是因为卡路里不足而引起的。

“二战”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基于英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失灵。市场失灵,造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物资短缺。德国和日本,无法在国内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为了满足食物供给,这些国家要么参与英国主导的贸易,要么进行领土扩张。

“二战”前的德国,粮食供给已比“一战”结束时好了许多,但谷类、糖、土豆和肉类等关键食品生产部门依然无法完全实现自给,而希特勒政府又不愿意用有限的外汇去购买粮食。据计算,为了满足德国民众每天的卡路里需求,需要额外的800万公顷土地。而且,如果要将小规模的土地合并成更有效率的大农场,也需要新的土地来安置德国的农民。

德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发动战争控制东欧广大的产粮区——特别是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根据耶鲁大学历史学家提姆·施耐德的研究著作《血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德国的计划是活活饿死东欧上千万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然后让德国人移民到这些土地上,永远解决第三帝国的供粮问题。

但是,战争并没有解决问题。1939年入侵波兰以后,德国不得不实行口粮配给政策。1940年后,由于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封锁,食品短缺情况更加严重,许多年轻人因为羡慕军队充足的伙食而入伍。1941年以后,德国民众的食品摄入量反而比战前下降了约20%。

日本的对外扩张同样也是由饥饿驱动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发动上百万日本农民迁往中国东北,以期解决本国的农业危机。在“二战”中,日军的后勤补给是出了名的糟糕。“以战养战”,是因为食品匮乏而采取的无奈之举。每一场战役,凶恶的日军士兵都希望从敌方那里得到食物。

然而,因争夺食品而爆发的战争,最终以食品短缺而告终。整个“二战”期间,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死的日军人数,甚至超过了战死者。日本扩张的结果,和德国一样,不仅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饥饿,而且“输出了饥饿”。1941年,日本的农业尚能保证人均336克的大米供应;到1945年,这一数字降到了234克。战争后期,被美军困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更是沦落到捕食各种野生动物甚至人吃人的地步。

德国和日本想通过战争获得粮食自足的计划,最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战争本身影响了农业劳作和收获,破坏了市场的规则。

英国的情况则好得多。虽然国土面积狭小,只有牛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由于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英国可以进口足够的粮食和肉类。这让战前的英国享受了自由贸易的好处。战争爆发后,英国开始限制国内家畜和酒类的产量,将土地用来种植谷物和蔬菜,使用农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鼓励妇女驾驶拖拉机耕地,甚至让战俘进行农业生产。英国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虽然来自欧洲大陆和殖民地的奢侈品消失了,但是英国人享受了战时欧洲最好的伙食。每人每周可以买到4盎司(1盎司约为28克)熏肉、4盎司黄油、3盎司人造黄油、1盎司奶酪、12盎司砂糖、15盎司鲜肉或冻肉、2品脱(1品脱约为568毫升)牛奶,以及2盎司茶叶。英国人还享用了美国《租借法案》带来的巨大援助。来自美国的蛋粉、冻肉、熏肉和各种罐头,来自阿根廷的玉米,来自冰岛的腌制品,让英国人从容度过了战争岁月。

当隆美尔攻下英国占领的埃及城市托布鲁克时,德军发现英军的仓库里堆满了面粉、烟草、果酱、咸牛肉罐头和瓶装啤酒。相比之下,德军只有寒酸的黑面包和沙丁鱼罐头。

英国人物资充足的背后,是殖民地的饥荒。由于东南亚被日本占领,英国失去了缅甸产粮区,于是向孟加拉国征集粮食。这造成了孟加拉国数百万人因为饥荒死亡。食品分配的背后,是英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苏联同样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和德、日一样,战前苏联的战略目标,也是摆脱由英国控制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食品供给的“自力更生”。但是,由于地理原因苏联很难对外扩张,只能转而对内整合农业生产模式。国家主导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即将到来的苏德冲突进行战备。

对美国来说,“二战”时期是食品工业的辉煌时代。美国国内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丝毫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反而得到无数海外订单,这大大地提高了美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世界的灾难,成就了美国农业的繁荣。“二战”也是美国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时期,杀虫剂、化肥、杂交品种的广泛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量。美国成了同盟国的粮仓,为几乎所有同盟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食品。美国的食品产量如此巨大,以至于战争结束后,对其他国家的食品援助久久没有结束。

罗斯福总统宣称,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实现四大自由。这其中,对参战国人民来说,免于食物的匮乏,可能是最实在的福利。美国农业的巨大产能,通过其强大的后勤运输,为本国和盟国的军队及民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食品资源,帮助同盟国获得了胜利。

美军的伙食,无疑是参战国中最为豪华的,从米饭、面包、通心粉、燕麦片、果酱、糖浆、酸菜、番茄酱,到各种肉罐头和蔬菜罐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在后方和军舰上,士兵们的菜单里还包括烤牛排加洋葱汁、法式烤土豆、冰激凌、现磨咖啡和苹果派。美国联邦食品与营养委员会为美军士兵定下的热量摄入标准,是每天4300~4785卡路里,超过德军士兵摄入量的50%,也是日本士兵摄入量的两倍多。“二战”的胜负,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二战”期间也是美国食品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各种可以大量生产的工业食品,开始大显身手。美国制造的午餐肉——一种用多种肉料混合而成的罐装食品——成为战场上的食品霸主;巧克力成了盟军士兵最抢手的零食,令缴获了盟军物资的德军也回味无穷。工业化的快餐食品,易于运输储存,无须加热,口味尚可,而且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战争后期,无论是波罗的海上的苏军,还是亚热带丛林中的中国远征军,都有充足的卡路里摄入,体能与士气远远超过对手。

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工业化食品,改变了世界人民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书中提到,美军解放荷兰之后,当地民众从商店中买到了廉价的美军物资,包括蛋粉、午餐肉、各种肉类罐头,还有“加一点水就可以做成早餐的煎蛋”,这让荷兰人惊叹不已。在战后千疮百孔的欧洲,美国援助的食品布满了人们的餐桌,养育了一代欧洲“吃货”。

强大的食品工业产能,让美国在“二战”之后,取代英国成为超级强国。

食品,将世界秩序划分成两个时代:“二战”之前食物匮乏的时代,和“二战”之后由美国主导的食物充足的阶段。战后西方世界的繁荣,源于更充足的卡路里和蛋白质、更多的农田、更有效的农业技术。这真让人感叹:如果美国的农业革新(绿色革命)能够发生在战前,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可以避免。

。他们不会轻蔑地问:“游到南极去干吗?”他们只问:“怎样才能突破层层难关,游上南极洲大陆?”克服困难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就是意义,也是目的。

冒險不是暴虎冯河,别人不敢做的事你敢做,冒险的真义是成功克服别人克服不了的困难。要追求成功,就要仔细设计、规划,一点儿都莽撞不得。别搞错了,真正的冒险家,个性不会冲动到哪里去的。用这种标准看,我们不妨做点儿思维演练:有冒险精神的社会,跟没有冒险精神的,会拉开多大的差距?

猜你喜欢
二战战争食品
英军在二战中使用的轻武器(II)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象牙战争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二战”历史漫画
战争催生的武器
危险食品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