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一棵白桦树,入夜以后渐渐“睡着”,树枝和树叶都耷拉下来;临近黎明时分它又慢慢苏醒,树枝和叶片逐渐展开,树冠位置稍稍上移,好像一个人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是不是很可爱?这幅“生动”的画面来自一个跨国合作团队,他们用精确度极高的激光扫描仪拍摄记录了树木的“睡眠”。
实验中,他们一共测量了多个品种的树,其中包括两棵白桦树,一棵在芬兰,另一棵在奥地利,均在无风和相对固定的湿度下进行测量。数据显示,这两棵平均高度为5米的白桦树,每天“睡着”和“醒来”的高度浮动范围为10厘米。入夜以后,白桦树的叶片逐渐下垂,直到日出前数小时达到最低点,在日出后数小时又恢复到正常高度。
查尔斯·达尔文最先注意到了叶片与茎干的夜间节律性运动,他明确提出这就是植物的“睡眠运动”。他推测,植物叶片在晚上“合拢睡觉”应该是为了抵御夜间的低气温。除此之外,植物“按时起床”就能更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吸引更多的授粉昆虫。
当树木患有疾病或进入衰老期后,在“睡眠”时也会像人类一样“辗转反侧”,比如“睡眠周期”相对延长,比健康和年轻的树木更不容易“自然睡醒”。如果年轻树木的树冠在12小时内完成一次垂下到伸长的周期,老树需要的时间更长。
最后,树还会像动物一样冬眠。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36种欧洲常见树木与灌木后发现,山毛榉、橡树等树木需要靠冬眠来躲避严寒,等到气温回升再发芽开始新生。但随着气候变化,暖冬天气越来越多,山毛榉和橡树的“生物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從而提早发芽,以至于被冻死在早春的低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