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为基 力拔穷根
——河南产业扶贫发展综述

2019-11-15 01:10冯春久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贫困户群众发展

本刊全媒体记者 冯春久

近年来,河南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扶贫产业,去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3万个,参与贫困群众315万人(次)。

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9月17日在河南考察调研的第一站。这里,1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外出务工人士陈世法回乡投资,在这里种植油茶、茶叶、花木3万亩。转眼间,这些就成了看得见的“摇钱树”,仅油茶就种植1.7万亩,近3000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290多家贫困户脱贫。

“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环境,一举多得。”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这给了陈世法更大的鼓舞,他决心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加油干、奔小康。

新一轮建档立卡以来,河南共实现582.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幅达83%,实现8315个贫困村出列、减幅达87%,实现39个贫困县摘帽、减幅达74%,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9.28%下降到2018年年底的1.21%。

从河南脱贫攻坚的实践和取得的进展来看,群众致贫的因素很多,表象在致富无门,实际上根在缺乏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轻纺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商流通业等扶贫产业,去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3万个,参与贫困群众315万人(次)。目前,河南还有110万贫困人口仍然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扶持。

高位推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

贫困地区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农民抵御自然灾害、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差,以至于长久以来形不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是影响群众脱贫的关键因素。

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扶贫工作决策部署,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在制度建设和发展规划上进行了精密的顶层设计,涉农项目资金持续向贫困地区聚焦。

2018年,河南省下发了《河南省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这一计划又先后下发《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技术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专项行动方案》《河南省“三品一标”扶贫专项行动方案》,以此形成的“1+N”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规划,从主体培育、技术帮扶、信息服务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共同支撑着河南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项项制度织密了产业发展的支撑网络,赋予各级各地带贫发展的伟大使命。河南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四大硬仗”之一大胆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汇聚起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

清丰县的“板凳文化”成为美谈。县委书记搬个板凳现场办公,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亲自抓产业扶贫,建立党员帮带机制,4000余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1+1”帮扶对子,帮助发展产业。清丰县还成立了县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的“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推进办公室和县长任组长的清丰县红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碰头会,协调问题,关注进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济源市的“产业指导员”成为佳话。济源市共发展产业指导员240人,8个镇59个贫困村820个贫困户全覆盖,逐步形成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农牧、扶贫、发改、水利、旅游、科技、林业、工信等职能部门积极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乡镇政府认真履行产业指导员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遴选人员并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各贫困村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指导员作用,从而形成了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产业指导员工作开展新格局。

河南还不断创新完善产业扶贫的联贫带贫机制,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务工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一系列长效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018年,河南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11911元,年均增长13%;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56万人。

精准施策,把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落到实处

顶层设计,让河南的传统产业有了新使命。

优质粮食产业是河南的王牌。按照《河南省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河南在已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35个贫困县,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依靠基层政府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示范,采取统一供种、订单销售等措施,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力争2020年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00万亩。

今年50岁出头的张永军是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王良庄村人,现在成了全村2200亩耕地的“大田管家”。2017年,王良庄村与南阳市文景园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土地托管协议。根据协议,贫困群众将土地进行托管开展规模经营,除了有保底的托管分红以外,还能获得增产分红和种粮补贴。今年全村种的小麦,一半是强筋小麦,直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想念面业;另一半是高发酵小麦,卖给贵州一家酒企。这两种优质小麦每斤比市场价贵0.2元,最高的一批每斤能卖到1.6元。

向脚下的土地要效益,将曾经看似“不赚钱”的传统农业产业做优做强,给贫困群众更多的支撑,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起始式”。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也得到加快发展。河南以贯彻落实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完善链条,提高效益。目前,河南在全省53个贫困县建设41个“四优”示范县,占全省“四优”示范县的一半还多。其中,优质小麦示范县8个,优质花生示范县21个,优质蔬菜示范县4个,优质食用菌示范县1个,优质水果示范县4个,优质茶叶示范县3个。

丹参、银杏、山茱萸、杜仲、天麻、山楂、柿子、野葡萄、木瓜、冬瓜、南瓜、香菇……依托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南召县域内有60多种水果、60多种蔬菜、25种菇菌、30多种中药材。南召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审时度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进行打造,大力发展酵素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南召恒利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把170多种蔬菜、瓜果、菇菌、中药材发酵、螯合,在发酵过程中添加益生菌,经过750天的充分发酵,制成植物精华酵素,远销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每年消耗黄姜、梨、苹果、西瓜、猕猴桃、无花果、冬瓜、南瓜等果蔬50余万吨,辐射带动10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贫困户采收蔬菜

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被列为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了150万元的发展资金。村“两委”和村民几次商议后,最终决定建设10座造价2万元、年收益约1万元的香菇大棚。2018年年底,贫困户李钢远拿到了来自村集体的5600元分红和5000多元种植香菇的务工收入,而方洼村的村集体账户上,也收到了多年来的第一笔收入——4.2万元。

中原大地上,像方洼村这样,依靠产业发展,从空心村转变为实心村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广大贫困群众也从一个个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舞阳县创新实施“666”产业带贫模式,企户联动、社户联动、银户联动、村户联动、村社联动、村企联动,切实促进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嵩县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十大产业扶贫模式,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建设扶贫车间49个,种植中药材30万亩、核桃20万亩、烟叶1.6万亩,发展食用菌7315袋,饲养肉羊40万只、肉牛30万头,带动2.4万户贫困群众增收;

平舆县坚持把白芝麻产业列为主导产业、扶贫产业培育壮大,走“三产融合”路子,推进白芝麻产业化进程,把“小芝麻”做成了大事业,覆盖贫困人口1.5万余人,实现增收2600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与扶贫的精准对接;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大力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信阳着力培育毛尖茶、优质稻、弱筋麦、华英鸭、固始鸡、山茶油、淮南黑猪、花卉苗木、香菇、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也逐步兴起,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久久为功,形成稳固的高质量产业扶贫机制

产业扶贫,上马一个项目并不难,难就难在有没有持续性。发展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有稳定的产业链,不用号召,老百姓就会积极响应;另一种是推广项目,任凭你磨破嘴,老百姓也不积极,原因是担心“种不难,换不来钱怎么办”。

群众的这些思想顾虑正是产业扶贫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从贫困村的实际分析来看,一是主要经济形式依然是小农经济,产业小而散,品牌弱而乱;二是政府过于主导或介入产业扶贫项目,造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存在;三是部分项目偏离了市场方向,导致产业定位不准,后续市场销售困难;四是部分项目产业没有地域特色,比较优势低下,存在盲目化和短期化。

由此可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关键还在于要形成多方协作的稳固帮扶机制,充分释放产业的带动效应,让产业发展靠得住,进而让群众信得过。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多方合作,打出产业扶贫的“组合拳”。正如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指出的,“当前阶段,要保持好产业扶贫良好态势,必须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

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更加注重扶贫产业短中长结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确保产业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加快建设以优质小麦、优质草蓄、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为重点的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围绕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油脂制品、果蔬制品等五大行业,引导贫困群众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省培育带贫的省级龙头企业554家,带动贫困户44.78万户;发展带贫农民合作社1.4万家,带动贫困户24.47万户,新型主体带贫成效显著,重点是要提升新型主体带贫质量和效果,解决好带好带稳问题。继续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加快贫困地区“空壳社”清理工作,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贫困地区组建、培育农机作业、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贫困户提供便利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树立带贫导向,持续将政策、资金优先向带动能力强、带贫效果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创新完善联贫带贫机制。继续通过推广务工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推进“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实现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开展农产品产销衔接。利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绿博会等各类展会,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品牌知名度;深入开展农业品牌整县推进行动,加强对今年拟脱贫摘帽14个贫困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服务和支持;持续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建设储藏、保鲜和烘干设施,提高农产品初加工能力,为农产品错峰销售、止损增效提供保障。

强化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撑。充分调动基层各类涉农服务力量,以发放技术扶贫明白卡、张贴公示牌等形式,开展精准对接,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注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节本增效、绿色安全、抗灾减损等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结合贫困群众实际需求,开展公益类、便民类、电子商务和产品体验等信息服务,采集发布贫困县、贫困村优势特色农产品销售信息,畅通产销信息精准对接渠道,使贫困群众真正享受信息进村入户的便利。

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阻断贫困发生的根源,激活发展动力,促进贫困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实践来看,这是一种“开放式+造血式”的帮扶模式,对于彻底摆脱“久扶不脱贫”的困境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河南在产业扶贫实践中,为了实现“村村都有致富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的目标,下了很大功夫,像绣花一样精密走线,打出了一套精准的“组合拳”,既把河南的资源禀赋整合了起来,又把河南的优势资源挖掘了出来,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贫困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片土地正因为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大有可为而变得更加出彩。

猜你喜欢
贫困户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