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德进 李芳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掌握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第二个阶段主要在课后的复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实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授课在前,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在后,这种正常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缺少交互性。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查找文献、阅读教材、观看视频,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课后进一步升华。该模式不再强调以老师授课为中心,更加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重视个性化培养,注重教学的交互行为。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有三大特点:主动性、探索性和交互性。主动性是指学生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老师上课的内容,而是积极自主地学习视频和文献等内容;探索性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已经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点;交互性是指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学习,以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授课过程的转变(如图1所示),它增加了学生接触知识的机会,强调知识的反复内化。翻转课堂主要采取课前内容设计和布置—学生观看视频、查找文献—师生、生生交互讨论—问题解决和知识升华的模式。
图1 传统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设计方案,布置相关任务。可以将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也可以制作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或者可以下载文献,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问题。其次,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课堂外学习文献、观看视频,或者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找出要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标出不懂的问题,等待上课讨论解决。
课中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最关键的一步,它是问题进一步分析和得以解决的过程。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参与讨论,知识在交流、碰撞和摩擦中获取。在课堂上,可以师生角色翻转,即老师坐在教室内听小组报告,在报告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是学生不清楚的,老师再一一解答;或者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解决问题;或者老师把学生的问题汇总,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方法多样,不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但目的都是分析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知识得到内化。
课后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检验和升华。通过课前的独立探索,到课中的交互探讨,再到后期的应用,对所学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接触和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巩固和理解,对于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来说也是增加了再一次理解的机会,对于已经理解的学生来说可以运用知识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知识得以升华。虽然该阶段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阶段,但该阶段对翻转课堂实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面上看,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将传统的教学流程反了过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翻转课堂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意义。皮亚杰认知论认为人类能够适应周边的环境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同化是指将外界新的事物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应是指主体努力改变自我知识结构来接收外界事物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新的知识同样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基本方式获得。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和内化新的知识是同化的过程,用新的知识去影响已具备的知识即为顺应的过程。建立在皮亚杰认知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卢家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发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激发学生为了平衡知识结构而去积极探索新的知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根据以上理论,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和新知识,是因为学生原来具备的知识与新的知识发生了多次碰撞,每一次碰撞都激发了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平衡自己的知识结构。翻转课堂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反复碰撞和摩擦和一个过程,教师发出的行为到学生对教师上一个行为反应的过程引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这种相互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多次的交互行为可以达到深度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交互性,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机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新旧知识多次发生碰撞和摩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平衡知识结构,以此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