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川民间糖画艺术

2019-11-15 11:01江苏大学艺术学院212001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糖画国画艺人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212001)

一、糖画艺术的起源

1.明清时期的发展

明代时期的宋应星在《天公开物.造兽糖》中记载“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宋人把糖放进模型中,接触到模型的地方就会形成动物的形状,于是糖画最初的状态就显现出来。故而只有在盛大的宴席中才能享用它,名称“享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中记载“石蜜”条说:“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像之行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这种飨糖艺术在四川地区不断的吸收皮影剪纸等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清末《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条载元旦日街市专售小女儿“糖饼”,所以这是糖画艺术最普通的表现形式。

二、四川糖画的发展

1.“太阳会”的成立

并且根据成都周边市区的调查,糖画开始于清道光九至十五年(1829-1835)之间,这时还出现了糖画艺人的行会—太阳会。在我国旧时代中,民间各行各业都有供奉的神明来保护自己行业的生产利益。因此太阳会得名的原因在于他们供奉的神明是太阳菩萨。糖画这一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露天经营,需要靠天吃饭,这以供奉太阳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太阳会中设正副会首各一人,散班四人,其余人员由糖画艺人来公推。每年农历冬月二十前后聚会一次。相传农历十九是太阳神的生日,四川各地艺人都要汇聚于此,请戏班唱戏来致敬太阳神。太阳会的分配以成都为例,糖画艺人较为集中所以分为东门和西门两个会。

东门,在成都孙家巷(包括南门)会期为农历冬月十六日杨绍清、李绍云等人担任会首。

西门,在成都小西天庙(包括北门)会期为农历东月二十三。何建安、蔡建成等人担任会首。太阳会开始的年代现在已经没有记载可以考究但我们根据老艺人口述,及他们的师承关系来推断可知一二,再与四川清初的经济发展来看,太阳会出现大概在乾隆嘉庆年间。

2.四川糖画各地区名称

糖画艺术在四川地区流行于成都市周边的许多城市。四川糖画因地域不同,叫法也各不相同。成都作为川西平原地区叫做“倒糖饼儿”而在四川东面的地区则称为“糖粑粑儿”川北地区称为“糖灯影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四川川西平原地区,无论城镇或是乡村,每年重大集会,公园游玩等都会出现它的身影。

3.四川糖画传承人调查及现状

根据四川糖画艺人的走访,笔者来到四川糖画发展的中心地成都去调查了关于糖画的现状,并且采访了蔡建成第六代传承人唐小杰(图2),他十分热情的像笔者讲述着糖画的演变历程。

图2 糖画传承人唐小杰

同时他还带着笔者看了他制作糖画的过程,他说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用的工具则是一个勺,作画的原料通常是少许红、白糖用小锅小火熬制,当可以搅拌到拉丝的时候就可以绘制了。在创作的过程中,糖画艺人用勺作为手中的笔,在大理石板绘制出不同的造型,制作完成后,用铲刀精准的铲下糖画,再用竹签粘上。其过程从刷油、熬糖、造型、铲画中都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怠慢。

在此期间糖画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96年,成都市锦江区为对糖画艺术进行研究则成立了民间糖画艺术协会,并且提出“立足四川,走向全国,冲出亚洲”的口号,让大家来传承这门技术。同时唐小杰也告知笔者他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也应当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个文化的产物。于是他在以往只是在重要集会,或公园展出的历史发展背景前提下发扬并创办了成都糖画教学机构,四川糖画公众号以及与国内各大媒体结合报道糖画,使中外人士都更加了解这项民间艺术。

三、糖画造型特点及思想内涵研究

1.与“铁画”的相似之处

笔者根据这糖画的造型观察,在清代陆以湉著作的《冷庐杂识自序中发现一段关于“铁画”的记载与糖画造型特点相当。“芜湖铁工汤鹏,能揉铁作画,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悬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灯。锤铸之巧,前此未有。”工艺美术的铁画有着国画的古典美,同时也蕴含着西画的立体美。它的种类繁多:山川、树石、花鸟。一切均在画纸上表现的艺术都能用铁画展示出来。

与此同时,糖画也如同铁画艺术一样,造型在花鸟山水人物上不断的变化。只是两者运用的材料不同,一者用铁一者用糖。在表现手法方面,两者都是用线表现。在国画艺术中,艺术家们用毛笔在宣纸上酣畅淋漓的描绘。西画艺术中,画家用画笔在画布上表现。而在糖画艺术中,艺术家们则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在冰冷的石板上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2.中国糖画造型分类表

现如今笔者对糖画造型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表1)从此图可以看出糖画造型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从以往传统到创新的大跨越。

表1 中国糖画造型分类

3.糖画的思想内涵表现

糖画的图案是由糖画艺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客观事物进行的一个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而糖画艺人更加侧重于“由心出发”来表现客观事物,了解世间万物,从而给买糖的观众产生了更多的情感认知。比如,糖画中常见的龙的图案。这个龙不仅只是个图像,它更多的表达了中国民族本来的精神,同时再文明史上它也是中华民族最本质联系的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神明。它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权利以及中华民族人们的高度思想追求。再比如鱼,它在我国象征着丰收,人民希望连年有鱼,这传达出生活富足的强烈愿望,也隐含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现象反映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成果,从而推动其文化观念的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每个人的口味都各相径庭,但对于甜味的需求则是一致的,尤其在长江地区的四川以及江浙沪地带十分盛行。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而糖画的甜反映了人民口味的需求,它的造型同时也成为中国民间吉祥文化观念,意识下形成的一种产物。如糖画中的“福禄寿、吉祥、如意”等图案也满足了民众对于生活安康的心里需求。正式因为这些点,糖画艺术才能在中国本土扎根,发扬下去。

三、糖画在国画中的展现方式

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笔墨章记载“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这段话体现了石涛对于绘画创作规律及笔墨的独特体会。“墨之溅笔”表达墨濡染笔端要灵活不滞,运笔挥墨要神化无拘。在糖画的运用中,同样体现着其笔墨意趣。国画的主要材料是墨,分焦墨、淡墨、干墨、湿墨来表现画面。而糖画中是通过火候调整糖度,在绘制过程中,它是以糖作为“墨”,勺作为“笔”,大理石作为“板”进行作画。在国画中,用笔墨来表现酣畅淋漓,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画面。在糖画中,则用勺淋在大理石上,快速运笔,似断非断,酣畅淋漓。石涛画语录中讲“墨非蒙养”代表中国画用墨上,没有潜心的技巧训练不能灵活;用笔,没有对生活的潜心观察和体验不能神化。其实,在糖画中也能映射出这个道理。所有的糖画艺人都是从小苦练勺的用法,画面中多是体现着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以及态度。一个技艺成熟的糖画艺人,才能准确的掌握糖灵变的特点,与空白画面呼应得势。在图案表现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国画中,运用笔墨来反映人物,花鸟,山水。而糖画中,运用糖来反映飞禽走兽,神话传说等。糖画艺术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观赏把玩,它拥有者与国画一样的笔墨意趣在里面。

2、糖画与国画中的共有的虚实意境美

在糖画艺术中,它用“气”“韵”来展现画面。运用灵动的线条一气呵成,与国画中的大写意颇为相似。而最能体现它与国画的共有特点是糖画中存在着虚实的空间美。糖画在创作过程中,走线时的技巧要与大理石的白相互衬托。运用“虚”“实”的对比制造出空间的呼吸感,从而形成空灵之美。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糖画传承人唐小杰同样告诉笔者,在作画过程中一定要在顿挫有力,一气呵成的基础上表现糖画的意境美。西方学者弗洛依德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的潜意识会发挥十分大的作用,并且它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这种潜意识或潜能无不体现出在糖画创作中的偶然性所发挥的极致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糖画艺术也不仅仅只是食玩的工具,它是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产物,反映着我们时代的变迁。但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一中国遗产,我们可以将糖画艺术融入到旅游、包装设计、互联网推广中,把它发展到国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保护它。

猜你喜欢
糖画国画艺人
糖画
国画《鲦鱼》
Sugar Painting 糖画
国画《鲿》
有你相伴(二)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国画欣赏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