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工人阶级特征

2019-11-15 22:12张洁平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学院四川成都611844
电影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浪潮工人阶级传统

张洁平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英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欧洲开始重建——不仅仅是街道房屋,电影业也在经历重生,电影制作活动遍及整个大陆。在繁荣的50年代,新浪潮电影运动在欧洲兴起。

英国新浪潮电影本质上是自由电影运动的延伸。与之前的电影不同,新浪潮电影着重展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艰辛生活,尤其是英格兰北部工人的生活。因此,这些新浪潮电影经常会被归结为“厨房水槽现实主义”。这些影片受“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戏剧文学影响,营造了日常生活的阴暗面。

“愤怒的青年”是指20世纪50年代一些作品表现出愤世嫉俗情绪的英国青年作家和评论家,其中以约翰·奥斯本、柯林·威尔逊和金斯利·艾米斯为代表。这些作家出生社会中下层,他们中的大多数受益于英国《1944年教育法案》和二战后工党政府推行的“福利国家”政策。然而,他们对所谓的“无阶级”社会却感到极度不满,在他们眼里,社会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与20世纪50年代初乐观派知识分子不同,这些作家在其剧本中表达出对社会的失望和反叛意识。愤怒与两大历史事件相关:英国撤离苏伊士运河和苏联入侵匈牙利。[1]174“愤怒的青年”作品的走红使电影制作人看到了契机,此类作品被搬上银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浪潮电影。由于“愤怒的青年”作品侧重描写工人阶级生活,新浪潮电影大部分作品都表现了工人阶级各方面的生活。影片中主要反映的工人阶级特征如下:

一、对社会制度的反抗和政治迷失感

“愤怒的青年”作品被大量搬上银幕,在新浪潮电影中体现得尤甚。新浪潮电影中,工人阶级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反抗和在政治方面的迷茫。在电影《愤怒回首》《浪子春潮》和《长跑者的寂寞》中,工人阶级对社会制度的反抗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愤怒回首》中,吉米·波特抱怨英国社会缺乏美好、勇敢的事业。他甚至宣称,在购物的时候,货架上没有西班牙,没有法西斯,也没有大规模失业。吉米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在政治上的迷失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青年的左翼思想,他们充满了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尽管二战以后,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他们仍然认为国家做得还不够好。吉米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因此十分憎恨统治阶级。他憎恨统治阶级给社会造成不公平和贫穷,也恨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他生活中在痛苦中是因为他找不到抗争的出路。在电影《浪子春潮》开头,亚瑟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绝不会屈服于社会制度。他的人生信条是,唯一的真理就是享受生活,其他一切均为政治宣传。他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权威。例如,违背选举规则,对待感情态度轻浮,给与资方关系好的同事戴绿帽子,与有夫之妇勾搭,不愿意稳定下来过日子。他深知自己被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也愿意与之抗争,却没有抗争的机会。当他由于与有夫之妇布伦达通奸被士兵殴打时,发出感慨,这不是他第一次输掉斗争,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他对社会绝望,在政治方面感到迷失。在电影《长跑者的寂寞》中,科林·史密斯决定不参加长跑比赛,这种举动也算是对社会制度的反抗。电影中主人公的反抗体现出二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经济上变得富裕,政治上仍然没有权利,也看不到前途。

二、传统工人阶级文化身份的丧失和消费主义文化兴起

在新浪潮电影之前的工人阶级电影中,很多场景发生在生产场合。对于工人阶级来说,辛勤工作是一种美德,工人阶级的文化身份是在生产领域中建立的,工人的阶级意识在工作中得到升华。而在新浪潮电影中,工人更关心的不再是工作,而是消费文化,传统工人阶级文化丧失。传统工人阶级文化身份的丧失主要体现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传统职业道德观受到挑战。在电影《浪子春潮》中,可见年青一代工人和老一代工人对待工作和消费截然不同的态度。亚瑟所在工厂的老工人埋头干活,而以亚瑟为代表的年轻工人却穿着时髦,享受着福利国家带来的富裕生活。影片刻意突出亚瑟对时髦服装的追求。除此之外,在新浪潮电影中,工人阶级传统集体生活也受到挑战。工人们下班后更加愿意回家看电视而不是参加传统工人阶级的集体活动。新浪潮电影通过关注消费场合而非生产场合,刻意塑造一种新型的富裕的工人阶级,淡化阶级差异,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新左翼学者关于消费摧毁工人阶级文化的观点。[2]106新浪潮电影几乎不涉及工作、工会和劳资双方冲突,阶级矛盾隐形化。

三、关注点由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

英国现实主义电影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政治与个人、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历史。[3]新浪潮电影关注点由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不同,新浪潮电影不再将工人阶级看成一个整体,而着重强调个人主义。对于新浪潮电影强调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的手法,社会上存在批评观点。批评者认为,过度强调个人实质上是在掩盖阶级不平等性。在此类影片中,一旦主人公遇到困难,影片便将其失败原因归结于自身。主人公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败是社会造成的,也不会想到和其他工人兄弟联合起来反抗社会的不公平。[2]65在影片《长跑者的寂寞》中,科林·史密斯的遭遇被归根于自身性格和家庭。父亲死亡,家庭冷漠,母亲出轨,自己性格固执。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科林失败的原因。事实上,家庭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的不平等才是造成科林悲剧的根源。然而,影片却对社会因素轻描淡写。社会分层、阶级固化等关键因素在影片中是缺失的。

四、男性中心主义叙事手法和厌恶女性倾向

新浪潮电影继承纪录片传统,对男性角色的描述远远多于女性角色。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物质相对繁荣,消费主义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工人阶级文化的丧失。女性作为消费文化的主力军,在新浪潮电影中代表着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而男性则代表传统工人阶级文化。当时一些评论家认为,新浪潮电影中存在着厌恶女性的倾向,其根源在于男性主人公对大众文化的厌恶。女性天生喜欢消费,很自然地成为消费主义的代言人。而消费文化与20世纪50年代物质繁荣所代表的肤浅价值观息息相关。这种价值观不仅被认为是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威胁,也是对男性文化的威胁。男性感到威胁,就会对女人做出攻击性或不尊重的行为。影片《浪子春潮》中,亚瑟将女性看成是物品、被征服的对象,迅速得到手然后无情抛弃。电影《一点爱意》中,维克对英格丽也没有责任感。男性对女性的不尊重可以理解为男性在社会上,在政治方面无能的发泄与弥补。

新浪潮电影在性别分工方面比较明确。性别分工不仅体现在男女价值观不同,也体现在主人公经常涉足的空间、地点和场景等方面。女性的生活轨迹应该围绕家庭,而男性却占据公共领域。[4]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进入职场,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仍然以家庭主妇为主。事实上,二战期间,英国女性就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女性参加工作直接威胁到工人阶级男子汉形象。然而新浪潮电影却无视这种现象,仍然以工作来区分男性和女性。此类电影同情工人阶级男性和他们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文化,以男性的视角来叙述电影情节。新浪潮电影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手法也受到了批评。这类电影满足于将女性角色定位于家庭和婚姻,甚至会惩罚那些走出家庭外出工作的女性。[1]女性形象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不过相对于同时期其他电影而言,新浪潮电影还算有所进步的,至少电影中比较认真地对待了女性角色。

五、逃避现实

逃避现实是新浪潮电影展现工人阶级生活的一大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新浪潮电影中的逃避是个人的逃避,而不是工人阶级的集体性逃避。集体性逃避不现实,个人逃避现实还有几分可能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中,也曾涉及工人逃避现实的主题。与新浪潮电影不同,早期电影中的工人阶级逃避现实是为了摆脱物质上的匮乏,结局通常具有悲剧性。而新浪潮电影反映的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益于“福利国家”政策的工人阶级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们不再像传统工人阶级那样吃不饱穿不暖。物质上的富裕并没让他们感到满意,他们对现实社会感到愤怒,竭力想逃避现实。然而,他们并不能摆脱压抑的社会,逃避最终变成妥协,最终也得接受社会的约束,放弃幻想。

影片《浪子春潮》中,为了摆脱烦恼,亚瑟星期天早上会去乡村,然后再回城。现实的烦恼始终没法超越。电影《一点爱意》中,维克不想被传统生活束缚,但最终还是与女友英格丽结婚,败给了传统。影片《说谎者比利》中,比利放弃了去伦敦的幻想,承担起了家庭责任,接受了自己其实很普通的现实。逃避现实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电影《金屋泪》暗示着工人阶级摆脱烦恼的唯一方式是摆脱工人阶级身份。只有向上流社会流动,跻身上层人士行列,才能真正摆脱社会对工人阶级的不公平待遇。这种逃避现实的方式看似美好,实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金屋泪》中的乔·兰普顿为了迎娶富家小姐苏珊,不惜抛弃女友艾丽斯。艾丽斯万念俱灰,酒后撞车身亡。乔的良心受到谴责。

需要指出的是, 男主人公逃离现实的幻想破灭和对现实的妥协与其选择的女性对象有较大关系。[1]174影片《浪子春潮》中,亚瑟最终决定与女友多琳结婚,回归传统的生活。不得不说,多琳是他向现实妥协的催化剂。

六、保守的结局

新浪潮电影反映了工人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意识的觉醒挑战了20世纪50年代的保守主义。然而,这些电影的结局却仍然倾向于保守,与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保持一致。[2]66尽管部分新浪潮电影中出现了性方面的内容,对欲望的压制使此类电影在性质上显得保守。[5]新浪潮电影中常出现的主题,例如浪子回头走进婚姻、异性恋、明确的性别分工等,都符合理想状态下的社会规范。男性主人公生活稳定下来,进入婚姻殿堂象征着个人叛逆生活的结束。影片中反映不出工人阶级集体反抗社会的现象。异性恋是新浪潮电影的主流,只有少数电影涉及同性恋的话题,例如《陋室红颜》《蜜的滋味》和《皮革男孩》。此类影片中的女性地位从属于男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新浪潮电影中的主人公为反对社会主流社会规范做出过努力,结局却倾向于保守。可以认为新浪潮电影运动本质上是失败的革命,是对主流社会做出的昙花一现的反抗。

七、结 语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得到复苏。“福利国家”政策和新技术的普及使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传统阶级观念逐步淡化,流行文化被工人阶级趣味左右。[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工人阶级消费水平提高,他们仍然不具有政治发言权,在社会上属于劣势群体。所谓的“无阶级”社会只是美丽的谎言。新浪潮电影受“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戏剧文学影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新浪潮电影中工人阶级形象与传统工人阶级的形象完全不同。根据大部分此类影片,可总结出六大特征。物质上的富裕并不能带来政治上的平等,工人阶级在政治方面仍旧感到迷失,具有逃避现实的倾向。部分主人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社会,但结局大多比较保守。主人公的失败通常被归结于自身原因,社会因素得以掩盖。主人公不再认同传统辛勤劳动的工人阶级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影片大多从男性视角叙事,女性通常以家庭主妇形象出现,职业女性形象缺失。新浪潮电影是一场革命,工人阶级的生活第一次被大规模搬上银幕。影片从艺术角度体展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工人从传统工人阶级向新型工人阶级转化中的特征。

猜你喜欢
新浪潮工人阶级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老传统当传承
早秋运动新浪潮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