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杨福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摄影专业的教育教学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重大变革的前夜,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是社会不断变化、增长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不少学校摄影专业招生困难,面临艰难维持甚至暂停招生的局面。专业教学改革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跟不上当前社会需要和摄影技术、艺术快速前进的步伐。如何将摄影专业的这些生存危机转化成为未来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唯有深化改革。笔者联系实际工作,以一个基层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就当前高职院校摄影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若干问题,谈一点思考和具体做法。
当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首先需要认真分析和认清社会需求,需求是我们做好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源头。当前,摄影正在发生自发明一百多年以来的一次巨大变革。相机的智能化,摄影媒介、传输和影像处理的数字化,摄影活动的多元化和快速普及等等,我们正加速进入所谓“读图时代”。由于摄影的大变革、大发展,为高校的摄影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课程的改革建设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新挑战、新需求。这是摄影专业及教学、课程改革建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目前形势下,只要我们关注需求、认真分析需求,就比较容易发现并抓住一些新的问题,比较容易进行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占领一席专业建设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建设的战略制高点。
2012年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调研中,我发现并认识到,大众传媒影像及图像呈现方式的重心,快速从“纸质平面呈现”向“光屏幕呈现”转移的趋势,以及“光”在摄影艺术和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随即提出并积极推进在学院开设《光构成基础》课程。2014年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组织编写《光构成基础》教材,并将艺术设计类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中的“三大构成”调整为“四大构成”。这一举措,一方面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打造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院的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增加了新的亮点和特色,探索并抢占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对象、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等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过去,不少高职院校摄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基本上是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与之同构的现象十分明显。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它不仅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规律,也违背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要求,是十分有害的。
据有关研究表明: 1990- 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占同期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数的9%,2000-2010年占24%,2010-2020年占45%。考察这一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在每年社会新增劳动就业岗位中的层次在逐年下降。而且,在新增就业岗位中,白领一般不超过30%,因此,进入白领阶层,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研究生、本科生不具备比较优势。基于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我们提出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艺术后”人才。主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一些成熟的艺术手段和形式来从事本专业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主要培养所谓“高级蓝领”。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有了方向和着力点,课程改革建设就有了依据。这些年,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上要求“基础知识够用,技术技能练精”;在课程开发上,强调“能力本位,项目主导”;在教学模式上,“学仿一体、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且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
专业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也影响到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效率。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一般都是将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作为重要任务。但是摄影和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每一门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因此,摄影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除了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外,还要注重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专业课程的稳定性与随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变化适应性的关系。二是专业课程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首先,将艺术设计类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一般设为平台课程。明确各专业的院、专业群、专业的三级平台课程目录,并要求这些课程应基本稳定,课程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课程教材尽可能选用国家级教材,以保证课程建设和内容的高质量、权威性。同时,将适应市场需要、体现教师特长、学生个性培养等课程设为模块课程。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展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平台和模块课程不同的建设要求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建设、管理和教学组织办法。“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既具有清晰、完整的内部结构,有利于专业的稳定、高质量发展;又具有良好的外部适应性,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个性需求以及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
对形象的快速观察、捕捉和表达,是视觉艺术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过去传统的训练方式主要是靠《速写》这门基础课。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摄影和速写在培养学生快速观察、发现和捕捉画面能力上,具有相似的作用。摄影可成为学生快速获得画面的有效手段,而且比速写更精准,更便捷。我将摄影的这一特性叫“数字速写”。现在我们可能不方便随时带上速写本,但每个人都一定会带上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正是基于这些认识,2013年我们将《摄影基础》课程纳入学院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必修课,与素描、色彩、速写课程并列。
实践表明:这一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建设,一方面为我们训练学生提升视觉素养、收集素材,开拓了一个技术先进、强大而又便捷的新手段,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在课程建设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一改革建设也使我们体会到:开拓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视野和思路,要善于充分认识这个发展的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手段、新资源,并为我所用,以此改造传统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工作贵在落实,落实需要明确责任。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中,我们推行责任制,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任务及建设的责任人。这项工作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把握。一是谁来建。责任人一般应该是学院确定培养的业务骨干教师。将专业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我们培养的业务骨干教师有平台、有担当、出成绩,让他们在承担教学及改革任务的锤炼中成长。这一做法,既建设了课程又建设了队伍,而且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机制。二是怎么建。为保证责任制的落实,这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学院要明确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团队及分工,建设目标、思路,主要任务、重点、措施,建设条件,建设进度及考核评价等等。通过项目化管理,保证了课程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保证了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对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一方面是考核,更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向手段。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学校教学过程的自我封闭、内部循环,教学过程主要不是社会外部的市场需求导向,而主要是学校内部资源导向。因此,解决脱节的问题,就是要在封闭的环节中打开若干个缺口。运用评价的考核、导向作用,主动引入外部的评价,打破教学的内部循环,构成专业教学能与社会进行良性循环的格局。
为此,我们在摄影及相关专业除了抓好一般性的教学考试评价外,还强化了两个外部考核评价。一是积极参加各类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接受本专业的权威专家考核评价,使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紧跟专业发展的主流,保持专业教学内容、质量的先进性。近六年来,摄影专业的学生共获得国际国内专业展览、竞赛奖116项,获奖总数多次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二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制作。教学成效由市场考核评价,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实践表明,这两个评价,突破和超越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内部循环,充分利用了更多的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改革建设的视野更开阔,激励更有力,成效更显著。同时,这一改革举措还形成了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的开放优化机制,促使学校的教学及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在与社会的持续交流和评价中不断优化、不断提升。
任何工作的落实,首先是组织落实。高职院校落实和承担教学工作的组织模式,具有与普通本科高校不一样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与职业岗位开展合作的具有合作性质的教育,而传统的学校基层教学组织缺乏职业岗位训练的结构与功能,难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因此,要开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要改革重构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教研室,其组织结构及运行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沿袭和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缺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职业教育的组织“基因”。显然,用普通本科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模式去履行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错位的、也是不合适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拓展和优化原专业教研室的组织结构。首先,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工作室。我们所建立的专业工作室不同于教师个人的工作室,它是学校与在行业具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工作室。在专业工作室,尽可能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将专业教研室和专业工作室二位一体,从组织上进行整合重构,组建高职院校新的基层教学组织——专业教训中心。专业教训中心主任由学校原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副主任由合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担任。调整原专业教研室的教学岗位结构。在专业教训中心增设辅导学生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的岗位,岗位的编制固定、岗位上人员实行流动。调整原专业教研室教师工作量结构,改革考核办法。专业教训中心将教师辅导学生执行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的工作量,象理论、实训课教学工作量一样,纳入教师年度基本教学工作量,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等等。
通过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拓展重构,原有专业教研室从一个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功能的基层教学组织,转变成为一个对外开放、校企合作、多元治理、产教融合、学做一体,具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内在功能和动力的基层教学组织。实现了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结构与功能及治理的转型与变革。实践表明:探索并积极推进这一改革,从组织制度上保证,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与社会需要 “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毕业生与社会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高职院校摄影专业的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建设任重道远,深化改革是专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摆脱当前专业发展困境的唯一选择。通过深化改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着力探索和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甚至引领社会需要,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全新的摄影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