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召树屯》到《孔雀公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模态影视改编研究

2019-11-15 20:33郝会肖任佳佳
电影评介 2019年16期
关键词:傣族孔雀公主

郝会肖 任佳佳

《召树屯》是一部流传在傣族民间上百年的叙事长诗,深受傣族人民喜爱。在叙事空间上,它承载了傣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学地理景观,堪称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艺术形式上,《召树屯》继承了傣族神话传统和口头叙事程式,富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民俗寓意。电影《孔雀公主》在忠实原诗叙事结构的同时,对其特有傣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等进行了视角和听觉上的多模态阐释,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与新媒介的互动中获得新生命力,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景观。影视改编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把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推向了更纵深的层次,实现了傣族贝叶文化资源的世俗化和现代化之路[1]。

一、《召树屯》的跨语际流变与跨文化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来,傣族口头诗歌《召树屯》历经“文字整理、翻译出版和影视舞蹈改编”等跨语际的流变和跨文化传播,为少数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开辟了广阔的阐释空间。1956年,这部长诗经岩叠、陈贵培等翻译、整理后首次发表在《边疆文艺》第12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被译为汉文本的第一部傣族文学作品。1961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召树屯》(连环画版)的英、法、德和世界语译本,以通俗的艺术形式和视觉化的呈现手法,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了解傣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启了帷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在场景、人物和道具设计中,从不同角度还原了古时傣族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场景,并且对寄托了傣族人文精神的“孔雀舞”进行了细腻的展现,这也是国内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为题材的动画电影。

20世纪80年代,国内进入了少数民族典籍挖掘、整理和阐释的新阶段。1978至1979年,由白族作曲家杨伟主创,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主演的舞剧《孔雀公主》受到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欢迎,成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召树屯》的域外传播开创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197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召树屯》做了重新修订,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召树屯》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了解傣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一面镜子。1982年,白桦改编的电影剧本《孔雀公主》吸收了贝叶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借鉴了《召树屯》的天鹅型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美妙动人、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爱情故事,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景观,在国际影坛上斩获了多个重要奖项。

《召树屯》历经多种版本的出版和媒体改编,表明它的流传不仅涉及民间文学的传承问题,更与时代、文学传播媒介的变化息息相关。Michael E.Brown在其编写的《亚洲语言政策与民族关系》(2003)中提到:《召树屯》傣文版和汉文版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2008年,《召树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彰显了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2018年,李昌银教授主编的《云南少数民族经典作品英译文库》出版,对包括《召树屯》在内的10部云南少数民族诗歌、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典籍进行了英译,为扩大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开拓了新的篇章,为推动“一带一路”架设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电影《孔雀公主》对《召树屯》的多模态改编

影视改编作为一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以鲜活的形态进入当代媒体的视野,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多模态作为一种“来自不同符号系统的意义集合”,本质上指“在给定语境中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模态的共存现象,这些模态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像和声音等”[3]。

《召树屯》是傣族文学的经典之作,电影《孔雀公主》将传统的单媒介诗歌文本转化为融合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等非文字模态的多模态影视改编模式,在传达原诗歌语言文字信息同时,还原了其附带的多模态内容,适应了新时期受众的认知心理。

(一)视觉模态:视界上的融合

影视改编是一个双重和互动的文本阅读过程,电影编剧一方面化为读者对源文本进行阅读,另一方面还要依据观众的期待视野选择适当的改编策略,拉近观众与源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使二者在视界上达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本的意义是由源文本所赋予的意义和编剧的能动性共同造就的。图像化的视觉呈现不仅对原典文字做补充说明,而且帮助转换和保存文化元素,折射了艺术创作时期的社会习俗,起到视觉信息的传播作用。1982年版的电影《孔雀公主》画面色彩绚丽,不仅真实反映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对傣族的服饰格调和异域风情等均刻画得生动而浪漫,具有极强的叙述性,而且将“召树屯之俊朗勇武,喃婼娜之秀美善良,皆神情活现呼之欲出;傣家之服饰器用,其村寨民俗,异域情调,都出之有据,刻画入微”[4]。

在多模态翻译和改编中,视觉元素用于传递语言信息,图文符号同时呈现,图像以不同的模态“翻译”文本[5]。观众在理解语言文本和图画信息过程中会建立多重的和互为补充的心理表征,视角化的呈现方式能强化观众对文本内容的阐释,加深观众对文本主题和文化信息的理解,降低傣族诗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损失。对《召树屯》中的典章制度、方言土语和民俗风情等提供相应的实景再现,是跨越文化鸿沟,填补观众联想空白,补充傣族诗歌典籍民族志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电影《孔雀公主》对傣族的佛教景观、孔雀舞蹈、拴线婚礼和崇水习俗等作了一一呈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傣族诗歌的异域情调。

(二)听觉模态:傣族诗歌音乐性的突显

《召树屯》在傣族民间主要以口述故事和韵文体的“赞哈”唱本两种形式流传开来,后经民族学家发掘、翻译和整理成汉文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召树屯》中描述的“玎琴、铓锣、象脚鼓”等是赞哈伴唱的主要乐器,它们的特点是曲调与语言结合非常紧密,变化反复的乐段契合了傣族叙事长诗的“反复铺叙、反复咏唱”,以及“比喻、夸张、重叠、渲染”等多重修辞手法。

音乐性是傣族诗歌的一个自然属性,再现《召树屯》中傣族赞哈调的韵律,使观众对原诗的格律特征有所认识,是作曲家在创作时遵循的一个重要标准。《孔雀公主》的电影音乐已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经典系列之一,散发着浓浓的傣族风情。在这部电影的配乐创作中,田联韬为不同的人物创作了不同性格主题的音乐,以渲染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他认为,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这部电影音乐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他选用了傣族的吹管乐器筚、弹拨乐器玎和打击乐器象脚鼓、铓锣、小镲参与到合奏中,并且在一些重要的篇章里给予它们突出的地位[6]。

《召树屯》的影视改编不仅改变了口述文学的传播方式,使其原有的语言文字样式和听觉符号得以保存,更促进了傣族文学的域外传播和发展。而译名作为傣族诗歌进入西方文化概念系统并持续不断地生成意义的第一个“踪迹”,其重要性在翻译和改编过程中也不容小觑。《召树屯》目前至少有5种英译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傣族文学在西方的接受与演化过程。为保持原诗的听觉属性和文化特征,电影《召树屯》的英文译名“Peacock Princess”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少许变译,采取了补充人物身份等背景信息的“文化互渗”译法,实现了文本的“交际—语用”功能,让西方世界的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部诗歌的文化属性。

三、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模态传播与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其实就是符号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召树屯》在跨媒介传播中,衍生出了连环画、动画、舞台剧和电影等多元的符码形式,在改编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共同塑造了以“孔雀形象”为代表的傣族文学和价值观念体系,延续了傣族诗歌典籍的生命力。对受众来说,当一种民族文化以动画、舞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进入衍生产品市场后,消费者更愿意为之投入热情[7]。

影视改编是一种文化行为,更是一项建构社会和民族价值观的社会活动,一种通过继承、转移、借用、修改等手段创建、表述和完善某种概念和思想体系的过程。美国学者John Gullory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媒介性,一首诗歌就能构筑和连结起一个社会的关系和现实。他的“文学传介观”中各要素的逻辑关联表示如下:单一作品→生平著作→文类→论述→媒介→社会脉络→社会整体[8]

依据这个模型,电影剧本《孔雀公主》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则可呈现如下:《召树屯》→傣族→叙事诗→民族文学→电影《孔雀公主》→傣族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典籍作为一种传介符号,具有连通世界和增强民族认同的功能。影视改编在新文化与民族性的塑造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召树屯》中关于傣族女性服饰描述的诗节随处可见。服饰作为日常民俗文化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构成了傣族一个重要的民族表征,富有深刻的民俗寓意。影视改编在对傣族诗歌语言层面信息进行呈现的同时,在语境层面对其所在的社会、文化也作出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对傣族诗歌《召树屯》的影视改编活动,挖掘并发扬了傣族的语言文化,强化了傣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审美感受,有助于提升傣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

结语

傣族人民分布在云南边疆地区,处在与周围国家交流的桥头堡,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傣族诗歌典籍《召树屯》的影视改编和传播不仅能让世界共享民族文化遗产,更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从《召树屯》到《孔雀公主》的多模态改编体现了傣族诗歌互文和隐喻的符际特征,反映了我国民族聚集地多元的语言文化景观,保留了傣族文化的独特风姿和情调,塑造了傣族人民“亲仁善邻、爱好和平”的民族形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应力图跨越文化距离,在源语文化和新受众之间进行适当协调,以符合新媒介时代读者和观众的认知和接受,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在与新媒介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傣族孔雀公主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粉红兔公主镜
孔雀1
孔雀
小公主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