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玉簪记·琴挑》中“陈妙常”的表演心得

2019-11-15 18:48胡春燕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昆曲舞台内心

■胡春燕

昆曲《玉簪记·琴挑》是明代剧作家高濂所著《玉簪记》中的一折,我于2006 年向我的老师孔爱萍学习此戏。它是昆曲的生、旦对子戏,主角陈妙常与潘必正二人寄情于琴、借琴抒意,将两个少男少女的无限心事都写进琴弦之中,琴曲之外。这种含蓄委婉又暗潮汹涌的故事情节,正与昆曲的柔情婉转相契合,因此也成为了昆曲舞台上最为经典的折子戏之一。

在我从艺的20多年里,演出过许多剧目,《玉簪记·琴挑》便在其中。因此关于《玉簪记·琴挑》中陈妙常一角的舞台塑造,也逐渐在表演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些许心得。以下就是我尚不成熟的理解体会,权且当做记录与分享。

一、走入陈妙常内心的世界

陈妙常,昆曲闺门旦代表角色之一。在传统昆曲的行当中,“闺门旦”大都是年已及笄的深闺少女。她们青春貌美、蕙质兰心、含蓄又极富感情。陈妙常虽也是聪慧温柔,但与其他天真烂漫的如杜丽娘、崔莺莺这样的千金小姐相比,一身道姑打扮的她还是显得有些“另类”。那么“道姑”就是陈妙常的全部身份了吗?不是的。

和其他闺门旦角色一样,陈妙常也是大家闺秀出身。但因战乱纷争、流离失所,不得已才借居在道观之中,以保全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如此遭遇的女孩子,她的内心一定深怀痛楚,无常世事带给她的是胆怯、是纠结、压抑、隐藏、瞻前顾后、有口难言。在和孔爱萍老师学戏的过程中,孔老师说“含着演”是塑造这一人物的关键所在。通常闺门旦的“四功五法”要做到举止大方,谈吐得当。但因陈妙常特殊的身世,她的眼神不能再是单纯懵懂,人来人往的道观生活早就让她学会了察言观色;身段也不再舒展,随时都有再度流浪的危机感,让她的言行举止小心翼翼。这些内心活动体现到表演上,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一副“高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一个青春少女,越是经历过坎坷,内心越是渴望被呵护,这是人性的本能。可是寄人篱下生活,让她不得不压制住这种本能。钟声、鼓声、磬声、更声……都被她用来将自己牢牢束缚。内心的炙热,与外表的孤冷,将“矛盾”这个词深深地烙在了陈妙常的性格特点之中。

二、一场“口是心非”的恋爱

网络综艺《奇葩说》曾有这样一句金句:“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潘必正的出现,就是陈妙常的这“一丝甜”。毫无疑问,陈妙常对潘必正是心生爱慕的。《玉簪记·茶叙》初见,翩翩有礼的俊朗书生已经给陈妙常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碍于自己的身份,以及受限于封建礼教和清规戒律,陈妙常将这份情愫暗压在心头,便成了“今夜月明风静,水殿凉生。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少寄幽情”。于是潘必正就寻声而往了。

《琴挑》这折戏的名字反过来读就是“调情”,其实这也正是这折戏的核心所在。可是若以“挑逗春情”的方式去演绎,就一定是错误的。这样的陈妙常就流于轻浮做作,不再是闺门旦了。孔爱萍老师在传授我这出戏的时候,告诉我“外冷内热”是陈妙常在这折戏里的主基调。她当面时的口是心非,她独自时的欲爱还羞,层层叠叠的人物情绪变化,最终汇成了一个让人生怜、让人生爱的陈妙常。也让这折“谈情”戏,娇柔又讨喜,引得观众露出了欣慰的“姨母笑”。

这一折的陈妙常是“辛苦”的,她的“辛苦”体现在既要假意去拒绝潘必正所传递的情爱,但又担心潘必正误解,唯有通过抚琴、听琴,以委婉的方式去传递心声。尺度拿捏必须得当,多则轻浮,少则无情。一个眉眼的交与还之间都要有许多意味深长,良多感慨。

所以当陈妙常和潘必正两人相互试探起来,就成了“累人的甜蜜”。潘必正一曲《雉朝飞》罢,引得陈妙常疑惑:“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潘必正道:“小生实未有妻!”明明就是表白,妙常却故意装作不知,窘道:“这也不关我事。”像极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两番的一搭一对,从表面上看,陈妙常对潘必正的言辞貌似毫不在心,但其实内心却非常在意和关注对方的回复。于是潘必正又道:“欲求仙姑……”太大胆!太过分了!可另一方面陈妙常听得潘必正的言语挑逗,她的内心是欣喜的,但是她又不能表现出这种喜悦,立刻摆出一副严肃的不可侵犯的面孔,问道:“吓?”潘必正也非常聪明,话锋一转:“欲求仙姑,面教一曲如何?”短短的几句词,五十个字都不到,在表演过程中,就必须通过细微的眼神,身段的缓急和念白语气、语速的配合,将陈妙常内心的矛盾、害羞、喜悦、繁乱全部杂糅了进去,这样观众的情绪才会跟着起承转合。

待剧情发展到潘必正被陈妙常赶出门外,陈妙常的表演色调就由“冷色调”转为了“暖色调”,是这个少女被情爱唤醒的突然绽放。“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我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这一段唱词无疑是将陈妙常内心深处的少女心事完全阐述给了观众。孔爱萍老师告诉我:“此时的陈妙常是最真实的陈妙常”,所以她是鲜活的、生动的。因此肢体动作舒展大方,节奏明快,眼神娇柔害羞,要与之前清冷的形象形成明显的对比。

于是陈妙常的一冷一热,羁绊住的不只是潘必正,还有观众。观众这方小小的舞台上,看到二人之间的情愫从萌芽,一点一点,到最终的叶繁花盛。于是,这样一个明明是强烈的抗击世俗、冲击礼教的故事,在昆曲舞台上就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观众的心紧紧地握住了。

当然,《玉簪记·琴挑》作为一折昆曲闺门旦演员的必须剧目,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体会理解与表演方式。但就我个人而言,塑造人物时,除了必备的唱、念、做、表等基本功以外,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心境。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情绪、动作、节奏,力求将陈妙常这一经典的昆曲人物,丰满立体的展现在舞台上。

猜你喜欢
昆曲舞台内心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