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棠(齐齐哈尔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尤里·贝科夫是苏联解体后一名新锐电影导演,自出道以来,他拍摄的电影荣获了世界和俄罗斯许多大奖,主要影片《即刻求生》(2010),《警界黑幕》(2013),《危楼愚夫》(2014)。尤里·贝科夫电影长度较短,角色较少且情节简单,却极具思辨与想象力,视角敏锐且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其电影创作揭露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要讨论道德问题,贝科夫电影是肥沃的土壤。
道德是任何文明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德的产生源于社会的产生,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社会道德是人类在社会交际中的总规则,是被大众文化和民族所接受的行为规范总和,它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事件和发展趋势,尤里·贝科夫电影深刻反映了俄罗斯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
在俄罗斯的民族斗争史里,在文学经典作品中,都会找到为国家存亡,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俄罗斯民族一直崇尚的道德模范。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夏伯阳》中的夏伯阳,《库图佐夫》中的库图佐夫将军,《母亲》中的尼洛夫娜等英雄形象曾经鼓舞激励了一代人,成为道德的楷模,而今硝烟散去,时光流转,传统的道德风尚是否尚存?当代俄罗斯的道德和信仰应该走向何方?尤里·贝科夫在苦苦探索。众所周知,尤里·贝科夫是俄罗斯新生代导演,他的电影创作背景选取了苏联解体至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发生了历史剧变。苏联解体,人们信仰的共产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经济处于低谷,法制不健全,文化受到冲击,人们处于迷惘和彷徨之中,一时找不到方向,社会道德出现了危机。一方面人们希望坚守传统道德,善良和诚实、勤劳和责任心是人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优良品德;另一方面传统道德在缺失。自私和暴力,无原则等不断冲击着道德底线。在俄罗斯转型时期,道德文化新旧交替,极度复杂与多变,曾有一段时期在俄罗斯影业没有道德底线,血腥、暴力和恐怖充斥在电影中,在影片《危楼愚夫》的开篇,摇镜头危楼里人群的百态众生相,道德缺失,没有体面,几近禽兽人群的生活状态,让人情不自禁地会为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担忧,更为道德的缺失而感到痛心。
精神生态危机首先是社会生态的危机。苏联解体后,人们的信仰危机,社会秩序混乱,金钱、权力践踏法律。在苏联,主流意识形态是无神论,宗教信仰被推翻,教堂几乎被捣毁,但宗教信仰一直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归宿。中国著名学者张百春强调:“东正教信仰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发源地。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都以东正教信仰为标准。” 在共产主义破灭后,宗教逐渐回归于人们思想意识中。苏联解体后,出现了许多寡头,他们在短时期内疯狂聚敛财富,弱肉强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出现了金钱大于法律的丑恶现象,这些在尤里·贝科夫影片《警界黑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表现了索博列夫警官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犹豫挣扎的过程,同时鞭挞了警长视人命如草芥,同僚帕维尔视法律如空文的无道德行为,光天化日之下,“黑”硬变成了“白”。导演对现实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引发人们对俄罗斯当前的精神生态危机状况的关注。
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是道德的两个组成部分,有时他们是反向的,有时是契合的,这取决于具体的人和社会,即人的生活法则(社会道德)和良心法则(个人道德)。影片《危楼愚夫》展现给观众的是少数人按照良心规则办事,对他们来说,自己的信仰、原则和观念胜过一切,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些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常是愚蠢不可思议的,电影中人们喊主人公尼基金“蠢货”,而尼基金性格倔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贪婪自私的人嘲笑他,官员认为他另有企图,亲人们不理解他,尼基金应该向哪里走?尤里·贝科夫在思考,如果说在他的前两部影片《即刻求生》和《警界黑幕》找不到答案,那么在《危楼愚夫》中,主人公结局是直接死亡,影片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个人道德能否归为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能否替代个人道德。
个人道德是每个人给自己树立的生活法则,由于受教育程度和视野不同,为自己选择的适合自己的道德规则也不同,但不论怎样,在他的内心都会有一个支点,渴望不脱离所处的社会,不违背良心地生活。尤里·贝科夫在他的电影中试图探索一条出路,重拾人性的本质,呼唤道德的回归。
人的本性有向善禀赋和向恶的倾向。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作为一种有理性同时又能够负责任的存在者,人具有人格性的禀赋”(1)谢家建.至善与趋恶:康德人性论下的意志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10-114.。在这里,人格性的禀赋是一种道德情感,体现了对道德法则的敬重。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善的禀赋和恶的倾向中徘徊。影片《即刻求生》中主人公猎人米哈伊尔是个诚实、头脑简单顾家的人,《警界黑幕》中的主人公索博列夫是个有正义感的警官,为办案出生入死,屡获战功,而《危楼愚夫》中的主人公尼基金善良,生活态度积极,是宁可牺牲自己也去帮助别人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曾经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遵守道德法则,视帮助别人为自己的快乐,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且无私无畏地帮助别人,体现出了人性向善和闪光的一面。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懦弱,米哈伊尔为了活下去,开枪打死了安德烈,索博列夫为了保全自己,最终开枪打死了他撞死男孩的母亲。他们违背自己的道德法则,在人性向善和向恶中,选择了恶的倾向,而内心的良心又备受折磨,体现出人性中“自由意志”在善恶中间徘徊的本质。
尤里·贝科夫在谈到自己对影片的思考时说:“悲剧在于影片所处的地域和现状,来源于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他电影中的人物皆是平庸之人,《即刻求生》中的主人公是个普通的村民,《危楼愚夫》中主人公是个管道工,《警界黑幕》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镇上的小警察,电影中他们在对待所发生事情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首先,愚钝是一种“愚”的形象。愚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很傻,他所做的一切反向正常人的思维,他们多为普通人的命运担忧。尤里·贝科夫复制了俄罗斯神话故事中俄罗斯傻瓜模板,塑造愚人形象的灵感,深受俄罗斯杰出导演舒克申的影响,舒克申塑造了圣愚式的“怪人”群体形象,同时圣愚现象也是俄罗斯社会中典型文化现象,圣愚伊万是耶稣的世俗形象,愚人的行为像先知的行为,只是尤里·贝科夫抽出一个圣愚形象,而不是群体来展示。其次,愚人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给人以希望。《危楼愚夫》中的主人公尼基金没有一次屈服内心,没有一次违背良心做事,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总想给予人希望,他不依赖世界,却总想努力帮助世界成为幸福的世界,这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德行和幸福是契合的,是终极的善。观影后,人们也许会问,在现实生活中难道有这样的人吗?不断引发人们对道德、良心的拷问。
“道德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导演尤里·贝科夫在自己的电影里所提出的观点。由于人类周围环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在战前人们从未想过他会去干那些偷盗、抢夺、为了食物打死老乡等违反道德的事,但在特殊时刻,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下意识地去偷抢,去犯罪,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为了拯救自己或自己的家庭,会违反一切道德信仰,这一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尤里·贝科夫的电影中,那些难忘的镜头和画面,会深深刺痛人们的心灵,引发震撼,唤起人们对道德的深刻思考。
对于俄罗斯人而言,人们一直坚守的是东正教道德,其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是:信仰上帝,热爱上帝,服从上帝,倡导禁欲主义道德观,这种道德理念从伊凡四世到十月革命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俄罗斯人坚守着,温顺、驯服,对权威的敬畏,对民主的漠视早已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在电影《危楼愚夫》中,主人公尼基金的父亲是一个坚守传统道德的人,虽然生活困苦,工资微薄,但遵守道德底线从不偷盗,每次孩子们砸坏居民楼前的座椅时,他都主动地、默默地去修补,没有一句怨言。在电影《警界黑幕》和《即刻求生》中,遇到危机之前,在警官索博列夫和猎人米哈伊尔身上,都留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道德品质:善良、勇敢、温顺,爱家庭,爱生活;在危急时刻,警官索博列夫不断地自责,试图扭转局面,重拾道德;而猎人米哈伊尔经历了心理挣扎,积极帮助逃犯免于追杀,他们本质上都具有俄罗斯民族优良的道德品质。导演通过画面和镜头展现了警官索博列夫由于自责甘愿被关在监狱,猎人米哈伊尔在逃犯疾病发作时,积极救治,给以安慰,这些向观众传达的隐喻思想就是道德品质是易守的。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俄罗斯宗教与政权关系是嬗变的;政权欲借助宗教控制人们思想,而教会欲借助政权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并没有实现政权在思想和社会道德方面寄予的厚望。进入21世纪,随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道德观念经受着冲击,在不断地冲击和较量中,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金钱利益的向往使人抛开了勤劳、道德和文化素养,直接导致了俄罗斯社会犯罪率升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道德经受着考验,在电影《即刻求生》中,在面对生死抉择之时,米哈伊尔违背了自己的信仰,也没有了道德,开枪打死了安德烈。影片向我们展示道德是能够改变的,当自身和亲人处于危险之中时,哪怕是最牢靠的道德原则也可以改变,强调道德具有嬗变的一面。这部影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大讨论。
在众多的俄罗斯新锐电影中,立场各异、富于思辨与想象力的艺术电影层出不穷,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而导演尤里·贝科夫毫无疑问是出众而闪亮的一颗新星,他的电影触及了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就道德主题而言,他的系列影片不仅在俄罗斯本土,而且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电影中表达的对现实、对人生、对艺术和对社会的看法和观念,反映了一个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他们时刻提醒着我们:道德问题能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道德规范更是不可小视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