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博物馆非遗档案化工作研究

2019-11-15 15:48王勇
剧影月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活态建档衍生品

王勇

非遗“档案式保护”是指非遗保护相关单位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直接收集、整理、建档、保存、管理并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在我国,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非遗档案保护主体单位承担着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及相关信息资料的确认、建档、保存、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上述单位通常采取笔录、拍照、视频、录音等传统建档方式进行非遗抢救与保护,将非遗“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保护方式被转化为固态信息及资料,为非遗研究、利用等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非遗建档保护方式侧重于对非遗物质载体的保护,它容易割裂与非遗密切相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空间,对非遗项目的整体性造成了破坏。因此,这也成为有关单位开展非遗档案化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的新特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我国非遗档案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强,人们对非遗档案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知,非遗档案不仅包括纸质的、数字化的资料,也包括非遗活态传承的信息及文化空间。与此同时,非遗文创衍生品的出现,作为非遗“生产性”的保护成果,也是非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载体多样化

随着三维扫描、交互式一体机、AR、VR等高科技的广泛运用,数字化成为我国非遗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其内涵、载体、主题以及传播方式呈现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时期的显著特点。以非遗档案载体为例,目前已由纸质文书、照片、磁带、录像带、光盘等传统载体扩展至数据库、多媒体等数字化载体。非遗资源数字化可以容纳更多的档案信息,有利于科学、系统、便捷地检索和利用,有利于适应新时期非遗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共享促发展

新时期不仅非遗档案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在利用方式上也逐步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封闭孤立转向开放共享。以方兴未艾的非遗数字博物馆为例,2006年“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网站建成并运营,标志着国家层面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正式启动;一些省份的大型非遗博物馆尝试建立起“大数据”中心,统计非遗项目区域分布状况以及传承人相关信息,有助于摸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整合再利用非遗档案信息,促进非遗资源开放共享的实现。

(三)传播方式“活态”化

传统的非遗资源“档案化保护”通常是对非遗文献、传承项目、传承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妥善保存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非遗物质载体。然而此种方式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而言,并不是最佳方式,仅是非遗工作者开展非遗抢救式保护工作的无奈之举。我们且将此种方式命名为非遗“活态固化”方式。

非遗档案既是传统文化的记忆留存,更是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应以“活态固化”为基础,推动传播方式“活态”化。非遗档案“活态”化传播方式是以信息化为中心,具体包括非遗手机APP 软件的研发、非遗文创衍生品、非遗展览及社教活动的策划等等。通过上述方式,扩大非遗档案的影响力,让公众与非遗档案走得更近,让来源于民间的非遗从档案中走出,重新回归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二、新时期博物馆非遗档案化工作举措

博物馆特别是非遗博物馆是我国非遗档案保护与利用的主体单位之一,其应不断适应非遗档案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充分彰显非遗档案的功能与价值。

(一)采取非遗动态建档保护方式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非遗存档、建档的保护责任,展示好、宣传好、利用好非遗档案,培养非遗档案受众群体的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怀;牢牢抓住非遗的“活态”特征,及时追踪非遗项目的传承趋势;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非遗档案人才队伍,改变原先被动收集整理非遗档案资料的方式,努力成为非遗档案资料的寻访者和采集者;关注非遗项目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进程,记录非遗项目演变的点点滴滴,做好非遗动态建档工作。

(二)加强非遗档案的利用与共享

1、举办非遗档案展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但“固化档案”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物馆而言,举办非遗“固化档案”专题展览既是其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宣传利用的有效方式。在非遗“固化档案”专题展览策划组织过程中,博物馆应当对非遗实物档案展品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整理,寻找具有共同特点或相似文化内涵的非遗展品,待展览主题确定再进行策展,收事半功倍之效。

为了配合非遗“固化档案”展览,博物馆可以开展前期预热,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推动“固化档案”精华版的“线上展览”。“线上展览”可以设置一些非遗活动情景、传承人受访、代表作品解说等频道栏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穿插于实体展览的全过程,以虚实相间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办好非遗档案展览,并将观众的反馈、传承人对非遗的解读以及其对技艺的传承等一系列内容展现在传媒大众与博物馆观众面前。“线上展览”既是对非遗实体档案展览的有益补充,更是信息社会对非遗文化及其档案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2、研发创新非遗档案

博物馆举办的非遗档案展览,既讲究全面、便捷、时效,亦注重非遗档案的研发创新。非遗文创衍生品是非遗档案研发创新的生动体现,它将非遗档案“固态”与“活态”保护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非遗文创衍生品的研发需要周期,因此,博物馆在非遗档案展览主题确定后即可启动研发流程。首先,展陈部门对非遗档案展品的文化元素与展览主题进行创意对接,设计文创衍生品的内容与形式,借助信息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档案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抽离、组合及再构建,增强作品的设计感,保留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非遗档案文创衍生品应贴合非遗档案展览的主题内容,又可将非遗档案展览的影响力带回家,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工作。待非遗档案展览开展后,将非遗文创衍生品融入非遗社教品牌活动,作为非遗档案展览的配套服务,并借助新媒体做好宣传推广、组织实施等后续工作。

博物馆研发创新非遗档案可以采用实体授课、线下专家评审,线上大众参与评选的方式进行,激发公众对非遗档案的关注,深入思考非遗档案如何与当代社会进一步融入,让原本留存于数据库的各类非遗资源,重新走入公众视野,植入人们的心灵。

3、共享非遗档案资源

非遗档案的资源共享是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目的之一。通过数字化不仅可以高效地记录和保存非遗档案,还能推动非遗档案资源的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更好地维护非遗档案的生命力。博物馆非遗档案资源共享分为“对内共享”与“对外共享”两种模式。博物馆之间的非遗档案资源共享称为“对内共享”,博物馆与行业外的相关单位譬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开展的非遗档案资源共享称为“对外共享”。非遗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有助于博物馆收集非遗档案数据信息,建立健全非遗档案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非遗资源,共同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4、宣传推广非遗档案

互联网是非遗档案宣传推广的主要阵地。博物馆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线上”、“线下”平台,才能更好地助力非遗档案工作。博物馆拥有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资源,与当地的主流新闻媒体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的各类非遗档案活动,“线上”、“线下”都能密切互动,在宣传推广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博物馆开展的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工作,不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促进了资源共享,扩大了宣传,还应有效维护非遗知识产权。

结语

博物馆在非遗档案化保护与利用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非遗博物馆,依托自身的资源与功能优势,通过收集、整理非遗信息,编辑文献资料,拍摄非遗视频,举办非遗展览,研发文创衍生品,宣传推广“线上线下”非遗活动等方式,提升非遗档案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以最贴近公众的方式,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活态建档衍生品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赵晓丽、孙峰设计作品
衍生品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