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斐 漆小平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宁波 3500;.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575)
理论上说,电影分级制度意为根据影片中所涉及的暴力、毒品、性爱、粗俗语言等在内的所谓成人内容,将电影划分成不同的特定级别,并规定和区分每一级别所允许面对的观众群,以此起到对未成年人看片进行指导的作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现有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一制度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行业内具有约束力,确也对观众观影起了提示和保护作用。具体到国内,决定电影的发行与否不是采用电影分级制度,而是采用电影审查制度,即电影能否公映取决于相关部门审查通过与否来定。与分级制标准的量化和细化相较,审查制度的内容就比较粗线条和边界模糊。21世纪初以来,国内关于电影分级制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赞成,有反对。然而近几年似乎是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某些有话语权的机构明确表示中国不适用电影分级,因而不需要推进电影分级。事实果真如此吗?2017年暑期档的电影《战狼Ⅱ》一举突破50亿票房,在一片喝彩声中,分级问题不可回避。由于这部电影的暴力和血腥场面过多,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度再思考。
《战狼Ⅱ》讲述的是:主人公冷锋(吴京饰)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开除军籍”,陷入窘境。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洲国家的叛乱,使他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面对身陷屠杀中的同胞和难民,他骨子里的军人天职促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斗,孤身犯险冲入沦陷区,带领受困人等展开生死逃亡。随着战斗残酷性的持续升级,他体内的狼性也逐渐复苏,最终成功解救同胞和难民。
这样一部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而又让男性荷尔蒙燃到爆的影片,最终收获56亿票房,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豆瓣上的评分却只有7.5分,这不禁让人沉下心来思考这部影片存在的bug(缺陷),譬如某些镜头的限制级别问题值得商榷。
电影片头,吴京发射那枚子弹的镜头。由于3D效果逼真,那颗子弹正面直线“飞出”影幕,给观众正中自己眉心的感觉,当时观影的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吓了一跳,直呼:“心脏病都吓出来了!”她身边带着的两名五六岁的孩子也都惊呼:“吓死我了!”由此想到,这样的镜头适合上述老人和孩子观看吗?又或者这位老人患有某种疾病,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从观影人数上看,中国可算是一个电影大国。虽然15~44岁观众是观影的最大群体,但15岁以下44岁以上的这部分观影群体也不容忽视。
再有影片中众多的打斗画面。不得不说吴京的打斗是认真和敬业的,不仅不用替身,还拳拳到肉。他和反派老爹的对打戏现场感和代入感极强,以至于在影院同时观影的小朋友已经在旁边兴奋得拳打脚踢,模仿得惟妙惟肖,嘴上还不断发出“嚯——哈——”的声音,严重影响到其他人的观影效果。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思考,没有限制级的提示和家长引导,上述镜头会给12岁以下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暴力。
为了吸睛,《战狼Ⅱ》中也出现了一些血腥和恐怖的镜头,如枪战中的血肉模糊,被病毒感染后腐烂的尸体遍地都是……因此,也有个别专家给出了很强烈的负面评价,认为该片场景太过血腥,甚至恐怖,迎合了观众对感官低级趣味的追逐。对于一部以动作为看点的影片来说,好的标准应该是动作上好看,同时场面呈现较少让人产生不适感,这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和暴力血腥的区别。对比这一点,国外的动作片在处理上要好得多,相较于影片《黑客帝国》,《战狼Ⅱ》的确有些许少儿不宜了。
吴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战狼》系列从一个没人看好的题材,做到如今的全国票房第一,无论如何,可以算作一部比较成功的商业片,但成功背后的反思弥足珍贵。电影诞生之日就与技术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正是高科技带来了电影的第三次变革,使得电影产生了空前的视听冲击力。这一变革方兴未艾,事实上,在电影越来越好看的同时,电影对技术也越来越依赖,如对计算机软件绘制出的图形的依赖,所谓CG特效。那些CG血液、CG燃烧、坠毁等,让镜头呈现了许多丑陋的令人不适的画面,造成儿童和特殊人群(比如前文提到的老者或有某种疾病的人)不适宜观看。由此观之,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我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不是没有必要,而是亟待出炉。本文提及的电影分级制度是对电影内容尺度和观众年龄大小进行区别,不是指制作投入上划分的A、B级。
电影分级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国外早有形成,国内不少有识之士也时有提出。如知名导演冯小刚曾明确表示,建立电影分级制度势在必行,它将给整个电影产业带来众多的利好。正如上文述及的《战狼Ⅱ》,公映前应对影片划出级别,即对观影群做出一定的限制,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回顾我们的观影经历,由于没有分级限制,无论是引进国外影片,还是观摩国内影片,都多少有观影困惑的记忆。如令众多观众记忆犹新的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该片在本土放映时是有限制的,而在国内放映时却没了限制。影片中过多的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让无数家长感到不满,并由此提出分级的话题。之后的近20年,国内电影分级制虽没能实现,但中国的电影产业并未受到影响,相反是市场不断膨胀。这让观众开始觉醒,电影的类型原来并非是单一雷同的,他们开始追求不同类型的影片带来的审美体验。因为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在引进外国片还是在审核国产片时,我们对电影类型的把握是欠缺的,对观众希望看到的多类型的电影要求是不能满足的。因此,冯导进一步指出,我国已基本具备实行电影分级制的条件。
我国目前实行的仍然是电影审查制度,实施的仍是一刀切的简单粗暴的删减方式,或勒令禁演。从历史的眼光看,电影审查制度早已是西方世界的淘汰品。早在20世纪初,商业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和性爱场景越来越多,针对这一情况,美国芝加哥市成立了第一个电影检查委员会,较成功地解决了上述棘手的问题。然而这一制度并未走多远,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多元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多元性,过气的审查制度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对电影内容多样化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审查制度遭到淘汰,电影分级制度应运而生。在我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依照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电影审查制度,按照一视同仁的标准,成人和未成年人将用一个标尺来衡量,其结果就是,我们只能欣赏到被删得支离破碎的影片。以经典惊悚片《闪灵》为例,影片中多次出现“血水”从电梯里汹涌而出,血色弥漫整个银幕,气氛极其诡异和恐怖。若按国外分级制来限定,基本可定为R级,即17岁以下的青少年观众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的限制级电影。这就意味着《闪灵》若在国内引进,有可能被删减,因为中国内地没有电影分级制,但又不会限制未成年人观看。类似上述的情况绝非个例,让很多人认为出台中国电影分级制度迫在眉睫,因为观众不情愿花钱在影院欣赏“阉割”版电影。
当电影迎来全球化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对电影作品的多样化鉴赏需求也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众迫切地希望欣赏到各种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内容进行分级管理的控制势在必行。中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是顺乎世界发展潮流和民众需求的。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和美国、英国不同,我们的分级制将带来电影管理市场的更大混乱。正因为我们和上述国家不同,所以更应该制定符合我们国情的电影分级制度,而不应该以体制为托词,否定了电影分级的意义。管理部门应该对我们的电影制作人和观众有信心,当下需要考虑的是,我们还能为中国电影做些什么?简单地说,电影分级制度就是通过权威人士的权威衡量,给电影内容做出一个标注,供观众们按需选择。与审查制度的被动相比,分级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主动,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主动定义不同年龄阶段观众的观影限制,主动提供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洁净环境;分级制使创作的约束得以减少,给电影创作提供了自主的空间,为电影业的百花齐放夯实了基础。
当前,电影市场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电影产品也呈多样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观众层面的多元化。种种现象的生发,要求市场法规也应精细化,因此中国应出台可操作的电影分级制度。中国实行电影分级或分类,或不会照搬国外的分级模式,同样也不会等同于日韩抑或我国港台地区,但不是不能借鉴国外的做法。不妨了解一下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设立的契机:1968年,美国发行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电影出现了裸体镜头,被电影协会禁播——但出品公司米高梅却通过别的渠道让电影放了出去。之后官司打到最高法院,经判定,该影片的某些内容确实不适合小孩,但成人是可以观看的,不违宪,当然就不违法。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协会放弃了原来执行了40多年的准与不准的鉴定标准——《海斯法典》,推出了演变至今的电影分级标准。我们也可以放弃之前并不完善的审查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出台更加合理的分级制或分类制。在中国尚未实行电影分级的情况下,有些影片考虑到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艺术性,难免留有不宜未成年人接受的情节。针对上述情况,有专家提出了中国电影分级的设想:以中国少年儿童的生理年龄段为划分类别,以是否涉及凶杀、暴力、恐怖、性爱等有损未成年人健康的内容为衡量标准,对各类影片包括引进片等进行分类管理。这一提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目的是把电影由原来的老少皆宜改变为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
中国电影分级制迟迟不能实现的因素较多,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电影市场还不成熟,电影分级制的引入可能会影响到电影市场的繁荣,会约束电影的制作发行;另一种看法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现今的中国电影市场还不能实现电影分级制,因为大多数人担心太多类型的电影引入会造成电影市场的混乱,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原因是对于那些线下影院或网上资源及盗版商的管理难免挂一漏万,认为制度的漏洞可能造成危害。关于分级制的建立以及其附带的一些思考,从事电影制作的相关部门和机构有更多的话语权。建立电影分级制度,是经过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战狼Ⅱ》提示要有家长陪同观看,或者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允许观看,就说明影片中一定有些许不适镜头等。所以,电影分级制的有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2013年的春节贺岁档,上映了影片《西游·降魔篇》。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鱼怪从水里冲出吃掉人,当场影院里就有小孩被吓哭。正如前文所述,好评如《战狼Ⅱ》也有连续的暴力和血腥的镜头让10岁以下的孩子惊恐或兴奋。再如电影《红海行动》,出于真实和刺激的考虑,影片中出现了砍头断指、烧焦尸体等令人不适的画面。诸如此类,都会给刚刚开始接触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上述影片,如果有一条10岁以下须家长陪同的建议的话,就能够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观影,减少可能发生的麻烦。据统计,一个未成年人一年从影视剧中看到的暴力凶杀镜头居然高达7000多个,而这些镜头很多竟然都是堂而皇之地从国家公开播放的影视作品中见到的。不同电影类型的分级,正是对特定的电影观众在心理和身体上的保护,更是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保护。电影分级制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孩子们一个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观影环境。
现今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实际上是在要求电影公司只能拍摄所有人都适合观看的电影,因此有些想法、有些尝试,可能在电影面世之前就夭折了。分级制可以给电影制作者带来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更能使电影创作样式多样化。没有电影分级制的法规,创作者只能按照同时满足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可以共同欣赏的“大锅饭”标准,创作给成年人欣赏的作品。结果是成年人不满足,未成年人看不懂。分级可以让国内引进类型更多的电影,既为创作打开了更大的发现空间,也为健康观影带来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好莱坞报道者》这样评论《战狼Ⅱ》:他(吴京)矫健灵活的动作,充满血性的肉搏,为电影创造出恰到好处的高潮。毫无争议,动作戏是《战狼Ⅱ》最硬的一环。显然,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吴京在这部电影里的魅力,说明上述情节满足了不同类型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我们没有电影分级制,有些18岁以下的未成年观众也会不被限制地走入影院观看。如果参照美国或中国香港的分级制给《战狼Ⅱ》分级,大概是R级或第ⅡB级,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青少年不宜观看。所以,电影的分级制传播是有针对性的传播,是按照电影受众的不同类型进行科学分类的传播。不同年龄层次对电影内容的需求不同,分级制尊重了成人对电影的审美需求。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自身独立的美学特征。一名优秀的导演,在电影的画面、声音、情节、蒙太奇等各个方面的处理,都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艺术审美个性是自由的、快乐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电影的分级制有利于实现电影的审美精神,同时也能爱护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再来看《战狼Ⅱ》,正如外媒认为此片的可贵之处:在格式化的表达惯性中,做出一定突破性的尝试,比如影片开头的抵抗强拆,讲了什么不言而喻,极具中国特色,值得再三回味。这正是吴京的一次大胆尝试,但考虑到影片的“老少咸宜”,吴京删减了强拆者对烈士妻子施以侮辱的情节。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个施暴者很突然地被吴京一脚踹死了。假如有分级呢,吴京的这一大胆尝试可能就合理了。细化市场是产业成熟的标志,而分级的最大意义,恐怕也就在于此。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很少有竞争的优势,本土电影几乎不能占领国际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真正参与国际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实行分级制管理。电影分级制如同行业内的“游戏规则”,具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必定是电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电影产业化发展中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其应对的最佳抓手和突破口即是电影分级制。当前,由于分级制的缺失,导致了一部分观众或无缘国外的精彩大片,或无意中消费了限制级的影片,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依靠电影分级,我们可以把一些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限制级电影合法化,遏制网络侵权和盗版现象,从而规范电影市场;通过电影分级,将电影引入良性发展的机制,繁荣电影市场,满足电影的双向发展和电影的双向需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电影分级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外影片的有效管理,对于国内影片而言,分级归类,有助于国产影片走出国门,顺应国外的电影分级环境;对于国外影片,通过归类分级,引导观众消费不同类型的国外影片。
电影分级制度并不能说是百分百完美,但它至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因此在管理这类文化产业时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种文化市场蓬勃发展。但相较而言,我国文化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尚不显著,其中也包含电影文化市场。只有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兴盛发达。为了全面开掘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潜力,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水平,必须进行电影管理体制的创新,而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则是电影所有管理规则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改革。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将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电影摆脱镣铐之日,正是电影创作者自由舞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