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形象变迁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19-11-15 14:37李思睿张勇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电影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哥斯拉巨兽饕餮

李思睿 张勇风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巨兽作为一种银幕形象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银幕上的巨兽形象是金刚。《金刚》(1933)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当时电影技术的巅峰,金刚更是成为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巨兽形象之一。金刚诞生21年后,另一个影史经典巨兽形象——哥斯拉于1954年诞生。作为电影中巨兽的两大经典形象,2020年,金刚与哥斯拉又会在同一块银幕上相遇,谁胜谁负,谁将书写下一个10年的传奇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交锋,却已经分出了胜负。

一、源起

(一)西方巨兽形象

金刚的造型来源于现实中的猿猴。从它半直立的身体、覆盖通体的黑色长毛,以及酷似黑猩猩的面部不难看出,金刚其实就是某种放大了数倍的猿猴。《金刚》之后的几部欧美巨兽电影《原子恐龙》(1953)、《史前大秃鹰》(1957)中,巨兽的造型均源自现实中的动物。欧美电影中的巨兽不仅仅在外形上酷似现实中的原型生物,在习性上也与原型生物别无二致。如金刚,它杂食,具有一定的人类的情感和智力,愤怒时会用双手捶胸嘶吼,这符合黑猩猩的种种行为特点和习性。欧美的巨兽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这种特性还体现在很多具有魔幻色彩的电影形象上,如丧尸。正是因为被病毒感染,大脑死亡后人体失去了自我保护机能,电影中的丧尸才有远超常人的速度与力量。它们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严谨,讲求逻辑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科学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下诞生的西方巨兽,不仅仅是一种幻想,更是一种科学、一种逻辑,因此西方的巨兽可以被称作“生物的巨兽”。

电影中,西方的巨兽们总是与人类形成对立关系,似乎它们诞生就是为了对人类造成威胁,而人类除了杀死它们没有别的选择,人类天生与它们就是夙敌。这里体现的是西方“天人对立”的价值核心,一种民族潜意识。西方人酷爱探险,因为宗教信仰的对立可以发动上百年的战争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西方电影中的巨兽可以说就是“异类”,表面上象征着大自然的异族,更深层次上象征的是异文化。对于“异类”,“天人对立”的价值核心要求予以歼灭。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自然会带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二)东方怪兽形象

属于泛亚文化圈的日本在创作哥斯拉时,虽参考了《原子恐龙》中的一些设定,但哥斯拉这一形象却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生物的怪兽”——类似恐龙的头部,能够直立行走的身体,健壮的前肢,粗壮的双腿和尾巴,珊瑚状的背鳍,外表如鳄鱼的表皮,口中喷吐出原子吐息。生物力学、生物分类学、热力学等科学在其面前统统失效。哥斯拉这一形象是反科学、反逻辑甚至是反常识的,是一种妖魔化的存在。电影《哥斯拉》的导演本多猪四郎等人曾经表示,哥斯拉就是核武器的象征,粗糙的外表象征着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怖和创伤。哥斯拉喷吐原子吐息毁灭城市,摧毁军队,就是在重现原子弹重创的日本。哥斯拉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更多的是抽象的概念。哥斯拉名字的由来,电影中的交代是取自日本神话传说中在东京湾一带出现的巨大海龙的名字。2016版的哥斯拉在其造型中添加了佛教“不动明王”的元素,为哥斯拉这一形象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更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饕餮。在神话色彩的基础上嵌套入人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妖魔化的处理使这一形象更深入人心。抽象的概念能够被现实中的兵刃杀死吗?否。哥斯拉这类影视形象远远超脱了巨兽的范畴,只能用新名词来统称——怪兽。

日本的怪兽电影中,怪兽并非都是破坏或邪恶的化身,如《哥斯拉》系列中的怪兽魔斯拉等。它们象征着某种秩序,人类陷入危难时保护人类,它们在电影中的表现被称为神也不为之过。哥斯拉也不完全是人类的敌人,一些作品中哥斯拉也会与人类并肩作战。人类会因为一些原因向怪兽妥协或认输,以寻求长远的发展,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二、巨兽与怪兽形象的发展及影响

电影《金刚》1933年上映9个月之后便有了续集《金刚之子》,其他国家也开始拍摄与金刚相关的电影。1962年,日本拍摄了电影《金刚大战哥斯拉》,1967年推出续集《金刚的逆袭》。中国的邵氏兄弟影业于1977年拍摄了一部名为《猩猩王》的电影,剧情与1933版的《金刚》大致相同,只是故事发生在香港。

好莱坞分别在1976年、1986年和2005年重新拍摄《金刚》。2005年彼得·杰克逊版的《金刚》大获成功,金刚这一形象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类征服自然的主题转变为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题,人文角度空前地提升:金刚在帝国大厦楼顶奄奄一息,飞机即将给予它最后一击时,女主人公安摇动双臂,向飞行员高呼:“NO!”飞机从金刚身旁掠过,但旋即又飞了回来射杀了金刚。之前的所有版本,只有美女的尖叫和飞机的射击、飞行员的犹豫使得这段有了深刻的意蕴。相比较1933版,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对立冲突,这是否意味着导演对“天人对立”价值核心的反思?

电影《哥斯拉》自1954至2018年,各种版本一共33部,出现了诸多除哥斯拉之外的怪兽形象,在西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好莱坞于1998年拍摄了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哥斯拉》。电影中不难看出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还是排斥和不认同的。电影中的哥斯拉并没有象征某种抽象的概念,是一只受到核辐射变异的蜥蜴,肉体凡身,日版哥斯拉的招牌原子吐息也被取消了;造型方面更加符合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其身姿和局部身体类似霸王龙;虽然背部长有背脊,但更类似于剑龙的骨板。习性方面则与某些蜥蜴一致,在类似于坑洞的地方产卵,喜爱吃鱼。影片末尾,望着倒地气绝的哥斯拉,所有人都高声欢呼的场景,不难看出其中“天人对立”的思想。1998版的《哥斯拉》凭借当时先进的电脑CG技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却被哥斯拉粉丝们诟病,因为那个恐龙母亲与经典哥斯拉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相去甚远。当然,1998版《哥斯拉》也并非是一只彻头彻尾的“生物的巨兽”,从其设定数据(身高60米,体长90米,体重500吨)可以看出,好莱坞还是接受了一些怪兽设计方面的思想,1998版《哥斯拉》还是有一定的“怪”的成分在里面的。

2013年,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拍摄了电影《环太平洋》,这部电影标志着怪兽对“生物的巨兽”的完全胜利。电影中对那些突然出现的巨兽不再用“Monster”或是“Creature”等词汇称呼,而是称其为“怪兽(Kaiju)”(此词汇源于日语)。影片中出场的怪兽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破坏力上都大大不同于“生物的巨兽”,是真正意义上的怪兽。2014年,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重拍了《哥斯拉》。与1998版不同,2014版哥斯拉几乎完美还原了日版哥斯拉的造型,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还为其赋予了“自然平衡”这样一种象征意义。在主题方面,2014版《哥斯拉》打破了西方“天人对立”的核心价值。片中美军多次想利用核弹杀死哥斯拉和穆托(MUTO),但都弄巧成拙。最后只能听从他们之前对芹泽博士不屑一顾的意见:“Let them fight!”2014版《哥斯拉》虽然是美国拍摄的,但它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带着东方气息的银幕形象。由此可以看到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胜利,甚至金刚这一“生物的巨兽”形象的鼻祖也没有逃过东方化。2017年的《金刚:骷髅岛》中,金刚一改长毛、四肢着地的经典猩猩式姿态,变为两腿站立、上身直立、毛发短且干练的奥特曼式造型。金刚的身份依旧是王者,但已不再是原来那个骷髅岛的王者,而是一位大自然的王者,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当然是弱小无力的。影片中的一些镜头也暗示了人类的渺小,如军队的直升机刚刚突破雷电和风暴进入骷髅岛时,威风凛凛,势不可挡。这时,镜头拉远,聚焦在一只蜻蜓身上,直升机被虚化了,像是蜻蜓的投影一般。主人公一行人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金刚互帮互助,“天人对立”的价值核心在影片中被彻底打破了。

可以预测,未来怪兽将取代巨兽的统治地位主导此类型电影,这应该是东方文化的胜利。

三、对中国同类电影的启示

2016年,导演张艺谋与好莱坞合作拍摄了电影《长城》。张艺谋的初衷是借助中华文化中的神怪形象饕餮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电影中的饕餮显得不伦不类,虽然冠以饕餮之名,其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饕餮相去甚远。《山海经·北山经第三·北次二经》记载:“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电影《长城》中的饕餮的确还原了一部分典籍中记载的特征,如虎齿人爪,还在饕餮身上文刻周鼎上的饕餮纹。但《长城》中的饕餮整体上看,更像某种畸形的蜥蜴,而非东方的怪兽。电影中饕餮的社会结构与自然界中的蚂蚁、蜜蜂等昆虫无异,其造型类似某种鬣蜥和科莫多巨蜥的混合。《长城》中饕餮的设计充满了生物性和科学性,丢失了传统文化中饕餮的意蕴和特色。这种设定对于久经好莱坞电影洗礼的电影界来说毫无新意,更加糟糕的是这种趋同化的设定会让人在观影时联想到《星际战将》或《星际争霸》中的外星虫族。虽然电影中满满的中国元素,但这种联想会破坏电影的气氛,造成一种怪异的观感。

相比较之下,日本的怪兽能够在全世界掀起浪潮并一直延续至今,他们的成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日本经典怪兽形象王者基多拉为例,它的创作方法与《山海经》中怪物的创作方法一致,即复合与畸形。复合是指将不同的形象聚于一身,如饕餮的“虎齿人爪,羊面人身”;畸形是指身体某些器官多余或缺失,如鸓鸟的“两首四足”。王者基多拉有着黄金般的外表,蛇一样的脖子,三颗脑袋,巨大的身躯,四足,两尾,背后有一对翼翅。可以看出,王者基多拉体现了复合与畸形两种兼有的创作方式。为了使这一形象具有特色,王者基多拉的头部是类似于东方龙的造型,头、脖子、身体的连接模式则是直接取自日本神话中的八岐大蛇形象,双股的尾巴参考凤凰尾巴的造型,末端为毛发状,翅膀采用西方龙的翅膀样式。其能力与东方龙类似,可以操控气象,口中可喷吐出金色闪电状引力光线。在设定中,它象征毁灭。王者基多拉凭借极具东方化和民族特点的霸气造型成功征服了世界观众,拥有了不少粉丝。它的成功说明了特色对于一个形象的重要性,同时证明:东方文化的魅力并不亚于好莱坞成熟的工业制品。

现阶段,我国宣传中国文化的思路依旧是走高大上的道路。当张艺谋拍摄电影《长城》时,很多同行质问张艺谋怎么会选择去拍摄如此低级的电影。他们忽略了大众文化强大的力量。麦克唐纳认为,大众文化是机械性的、商业性的、模仿性的、粗俗的科层化的和中央集权式的诉诸观众最坏的本能。而好莱坞表达出来的大众文化,可以看作是当前文化的平庸和保守的审美现状。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不管拍得多么平庸,也会有许多人观看。因为好莱坞提供了观众想要看到的东西。我国的电影想要走出去,首先得定位观众的基本欲望,怪兽电影所展现的破坏欲望和生物的奇观正是观众观看此类影片的欲望。无论《哥斯拉》还是《金刚》,巨兽的打斗、破坏场景很多,将那种原始的欲望和生物的奇观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人类与其斗智斗勇处在一个次要位置。《长城》中对于人类的智与勇展现过多,而饕餮的奇观与破坏力则表现不足,不能撑起影片的脊梁。导致观众的观看欲望下降,不去深究影片中的中国元素,致使观众对影片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导演的良苦用心也就白费了。

国内综合人才的欠缺也是一大弊病。张艺谋在谈到饕餮的造型设计时大吐苦水,表示自己有许多很有特色的原创想法,但好莱坞设计师并不接受。国外有专业的生物设计师,国内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的专业型人才,这使得我们的文化表达受制于人,受制于现实。试想,倘若日本人将哥斯拉的设计理念交付于西方的生物设计师,那么这一影视经典形象即使设计出来,也不属于日本的。打铁还须自身硬,面对国内人才紧缺的现状,电影业的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哥斯拉巨兽饕餮
保护“深海巨兽”,我们在行动
哥斯拉大战金刚
哥斯拉无家可归
“钢铁巨兽”超级挖掘机
它就是饕餮
章子怡:出演《哥斯拉2》,是为了“开眼”!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学英语,从听开始:《小巨兽》
五月星空的饕餮盛宴
饕餮一夏 珍馐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