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的家国情怀影像叙事

2019-11-15 12:57范文静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周总理刻画家国

范文静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12006)

不同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其他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此次《周恩来回延安》影片的故事背景仅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历史事件展开叙事,短短二十几个小时的停留,通过倒叙、插叙等影像叙事手法,让故事情节更具有人情味、更加真实。二十几个小时的时空在这部戏中被延伸,既是观影时的亮点与叙事特色,同时充分表达了周总理每分每秒时间运用的珍贵,更是贴合了周总理心系百姓的大公无私精神。

一、跳跃的时空——影片叙事结构安排

剧情以周恩来回延安为叙事开端,通过周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以及回忆为主线,最后以总理行程结束为影片结尾。影片通过视察延安的时间顺序交代铺垫了整个剧情的始末,同时又有许多影像技巧的添加来丰富时间线,例如周总理再回到延安后,每一次看到熟悉场景时的回忆影像,就是利用倒叙的手法,让时间线逆流,让观众同周总理一起回想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历,这种叙事手法拓展了顺序时间线上故事的不足,同时延伸了空间叙事上由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思考,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叙事,都让延安短短的二十几个小时得到了扩充,让故事更加饱满,剧情容量充实,同时对人物的家国情怀有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剧情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说是本片的特色,真实时空在银幕上得到了拓展,一个接一个的事件让观众应接不暇,但是每个事件之间却有内在联系性。全剧最揪心、耐人回味的便是小曹的故事,影片叙事通过现实时间线里周总理陪越南外宾视察延安看到墙上的西安事变挂画,联系到过去时间线1936年冬天赶往西安途中遇到小曹一家人,并且留下伏笔,然后再次跳跃到现实轨道,周总理驱车前往宝塔山,看到延安当今的山川河流再一次由回忆追溯到自己当年遇险的命悬一线,是小曹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总理的生命,那声“你不是塬上的娃吗”久久回荡在山谷里,承载的是总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目标。到这里时间线继续跳跃到现实,联系到小曹还在世的曹妈妈,两人相见后,总理的抱歉和曹妈妈对革命的理解形成了全剧最高潮处的情感表达。

影片的叙事特点在于并非普通时间线上的平铺直叙,而是精心设计与刻画的。故事主线并没有一蹴而就地讲完,而是穿插在整个时间线叙事上,有顺序、倒叙、插叙,众多的情节让剧情更加饱满,影像叙事更加丰富,同时也附加了人物工作与生活事件的紧凑性,没有一丝喘息,这便是叙事上对总理任劳任怨、心系家国的体现。

二、关爱家国事无巨细——影像人物情感刻画

周总理身上的情怀是大爱,导演深思熟虑后展示给观众的形象是多元的,但却是唯一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择了不同叙事手法来加强一种人物情感的刻画,就是周总理“家国情怀”的体现,这也是周总理以普通人的标准严于律己,却并不普通的根本原因。百姓事无大小,每一件事都是民生、都是大事,一桩桩的事件在整部剧刻画了周总理最突出的家国情怀,便是心系天下百姓、心系国家的爱国精神。

在影片开头处的顺序时间线上,疲惫的周总理不顾个人身体状况依旧责备自己的秘书没有第一时间告知工作,并且提出严厉的批评,指出凡事都要第一时间告知他。镜头从总理脸上的严厉切到总理手中尿样的特写,红棕色的颜色让每一个观影者都惴惴不安,即使观众早已从现实中得知未来的不幸,但还是不愿意接受影像中暗示的结局。接下来总理接待越南代表、同主席商讨等细节也都刻画了总理忧国忧民、以国以民为重的形象,在透支的身体和国家人民之间的抉择中后者永远是总理选择的第一位。周总理何尝不需要休息,现实中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在现实医疗记录中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影片通过几个细节把现实刻画得惟妙惟肖。

除了国家大事,百姓是穿插在剧中最耀眼的角色,通过与百姓的接触,总理从国事到百姓家事的家国情怀被一览无余,让观众明白伟人的壮举不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牺牲,更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奉献。从飞机飞临延安上空的那一刻,总理与延安百姓的关系便开启了。导演兼主演的刘劲把总理迫不及待地站在机舱门口等待下机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秘书的口中也能感受到总理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对革命圣地的挚爱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当机舱门一打开,所有的回忆,所有的感情扑面而来,历史的过往让周总理热泪盈眶,心情的激动无以言表,总理那一句“我回来了”真实感人。

走下飞机那一刻延安的故事就真正拉开了帷幕,周总理回忆了撤离时帮百姓找牛、西安事变整个经历中为自己牺牲战友的过往,经历现实中陪自己当年延安的老伙伴们吃饭、找到并探望小曹的母亲,以及接待延安的知青、同延安地区干部立下军令状等事件来表达对过往的感慨、民生的关心以及延安未来发展的期待。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有让人觉得非常微小的一头牛,也有关乎延安未来发展的重要指示,有对革命家属的慰问歉意,更有对寻常百姓的温暖呵护。影片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细节刻画,让观众感受到没有一件事对总理来讲是小事,只要是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哪怕是总理住过的招待所希望要一张合影,总理都是亲切以对,并且感谢为他洗衣的工作人员。事无巨细,一桩桩一件件早已深深印刻在总理的脑海中,越是在我们看来细小的事件,越是能引起总理的关注,也只有这样的细心与关爱,才能感受到多吃几碗小米饭的老伙计日常生活的不易。在刻画总理关心百姓生活、关注延安发展的同时,影片多处对比了总理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忽视,一方面是表达总理满心对人民的态度,心怀家国的宽宏;另一方面让人物的塑造更加真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影者。

三、个人修身严于律己——影像人物形象升华

在影片中家国情怀不只是总理心系百姓、心系国家的体现,导演从总理个人的人物形象刻画中也突出了总理对自己要求的高标准,这也是家国情怀的个人层面体现。正因为心系百姓、大爱于民,才对自己要求严苛,修身治国。影片中刻画的周总理形象质朴、精干,特别是人物视觉形象的细节让人记忆犹新,开场处周总理的条纹睡衣不只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周总理的睡衣》,更是用鲜明的影像形象直观表现,睡衣的款式,睡衣肩膀处、身上的补丁和总理身份的映衬非常突兀,这些影片都用特写镜头以及一些看似不经意却让观众能观察到的画面来表现,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只要不会有失外交礼仪,总理身上的穿戴都是最简朴的装备,补过的袜子、快要搓烂的衣领都在提醒我们总理是一心为民,全身心奉献自己。

除了穿衣,还有总理的饮食也是非常质朴的,特别是为了工作常常废寝忘食,总理一心为国为民,可最爱的只有一口陕北的小米饭。即使是这样朴素的食物,周总理也犹如周公旦一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时光。影片中每一次表现总理的饮食都是朴素简约,在家与邓颖超是咸菜稀饭,在外也不过普通的饭菜,始终以一个标准要求自己。面对老乡的馈赠全都付费,不占百姓分毫便宜。总理与越南代表洽谈时也粒米未进,其中多次擦汗的特写镜头,邓小平同志用热毛巾、冷毛巾、滚烫毛巾分别擦汗的次数的关心表达,都让观众陷入对总理的敬佩与关心中。

导演也从住的条件上反映总理勤俭的特点,总理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宾馆住宿,而是选择了窑洞条件的招待所,一是为了追忆自己当年在延安的过往,不忘初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体会到总理不想铺张浪费,不想为经济不景气的延安再添任何一丝的负担。总理临别的最后夜晚,昏暗的灯光、角落的皮沙发、坐在沙发上因为忙碌了一天而疲惫不堪的总理,他的形象再也不如白天那般高大,而只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快要被身边的一切事物压垮。即使是这样,当沙发上的总理醒来第一时间还是想再看看延安,再环顾一下自己放心不下的地方。清晨的离别,收拾行囊,总理破旧的皮箱、用旧的手表、简单的行李,影片再一次抓住一切可以用特写表达的主观情感,又让周总理平添了几分百姓的印记。

四、百姓爱戴——深化影像主题

光是有所作为还不足以让影片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整部影片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百姓对总理的情感反馈,这也是一部影片中最难表达和最重要的情感升华。影片中无论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成百上千的延安民众,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爱戴。从下飞机时的热烈欢迎到总理离开延安时的不舍之情,都是百姓发自内心的表达,让全剧的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剧中通过总理身边的人来表达对总理的敬爱之心。第一个是总理的秘书,他是陪伴总理处理大小事务,了解总理日常生活的第一人,在秘书眼里总理早已经置生死于不顾,为了国家大大小小的工作批阅,把身体的健康抛诸脑后。秘书的紧张不只是出于工作的关心,更是对总理整个人格的肯定。作为总理身边的人,他是真的心疼总理,不时提醒总理关注好自己的身体,但是到头来秘书对于总理的选择只能接受。哪怕是热了许多次的玉米粥,他再急但是他帮不了总理。在延安时候总理为了振奋地方干部士气饮酒,他也只能默默地站在窗外观望,心急却做不了任何事。秘书越是无奈,观众越是揪心,因为我们透过银幕洞穿一切故事背后的真相,我们替总理捏了一把汗,却也深深明白这其中的无奈。

剧中另一处的表达就是百姓的情感反馈,导演用人民自己的表现去打动银幕前的百姓,我们不是接受信息的看客,更是故事本身的主体。因为周总理一直以来的爱民形象和脚踏实地为百姓服务的事迹,让他到延安的第一天就有成百上千的百姓从陕北各地聚集延安来探望总理,虽然机会渺茫,但他们也想感谢总理。剧情发展中百姓自发从四面八方涌来为总理抬起陷入泥潭的车,总理也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感情的互动,百姓感受到总理的忧国忧民,总理为自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理解动容。影片结尾,总理的好伙计老郝也把这种爱戴之情推到了高峰,一小包小米通过画外音的介绍让观众明了这是老郝一家子的命,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许动,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老郝还是咬牙想要把家里仅存的命根子献给他敬爱的总理。知青也用实际行动回馈总理,他们用打通好的水渠向总理示意延安未来的建设之路,延安的干部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临别时刻向总理做最后的承诺。总理身旁人物的反馈才是对影片中家国情怀最大的肯定,这种情怀和精神由总理带头,但是却影响到了百姓,共同努力创造出延安建设的新篇章。

观完这部影片,深深地被总理的无私大爱所震撼,导演刘劲用丰富的影像手法塑造了周总理严于律己、心怀国家人民、不忘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一份拥有民族凝聚力的家国情怀。周总理简单的只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内做更多的事情,这样的无私大爱,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通过影像传播想要表达的精神诉求,这样有血有肉、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拉开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影像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叙事可能。

猜你喜欢
周总理刻画家国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周总理的标准餐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
周总理运筹援越扫雷——访海军原副参谋长来光祖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