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凡 丛 鑫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漫威电影宇宙(简称MCU),是由漫威影业基于该公司漫画出版物中的角色,独立制作的一系列电影作品的总称。自2008年上映的《钢铁侠》到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简称《复仇者联盟4》),共有22部电影作品隶属于MCU。自《复仇者联盟4》于2019年4月上映以来,不仅屡屡打破各类票房纪录,更在短时间内攀升至影史票房排行第二名。这样的票房成绩不仅延续了MCU超过10年的商业成功,更对以“高概念电影”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发出了新的挑战。
高概念电影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好莱坞,它与注重作者思维表达的“作者电影”[1]为对立,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导演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市场。“高概念电影是好莱坞一种主流的、程式化的作品生产模式,也是电影的商业为主,技术、文化为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产物。高概念电影是以市场为中心,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来组织叙事的”[2],为此它发展出了一套符合市场营销需求的规定叙事,即“减弱叙事”。
高概念电影是MCU立足基石,源自漫画的超级英雄电影充分契合高概念电影“以市场为中心”“简化叙事”的模式:故事主角在机缘巧合下获得超能力,通过击败“坏人”来“拯救世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在封闭自洽的叙事模式中,主流观众和漫画粉丝所喜爱的特效展示和爱情故事可以被迅速穿插进来。在MCU最初发行的4部电影《钢铁侠》《无敌浩克》《美国队长》《雷神》中,高概念电影模式被一以贯之,在《复仇者联盟》于2012年上映之前,MCU似乎只是好莱坞传统高概念电影的延续。
在《复仇者联盟》中,不同独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齐聚一堂,进行了短暂的人物介绍后,以钢铁侠、美国队长为首的6人英雄团队迅速进入“击败坏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模式中。由此看来本片和一般的续集电影并无区别,不过续集电影通常是指某种叙事模式的循环,即虽然电影在叙事上有时间顺序,但本质上只是单一类型叙事的循环,每一部独立的续集电影,仍保持着美国剧作家麦基所总结的通过“激励事件”打破人物生活平衡,通过“不可逆事件”完成人物弧光的叙事范式[3]。但随着MCU的不断成功,上述范式被逐渐抛弃,《复仇者联盟4》则是抛弃范式的集中体现。
《复仇者联盟4》的故事紧接着电影《复仇者联盟3》的结尾:宇宙军阀灭霸通过无限宝石的力量随机消灭了宇宙中的一半生命。根据麦基的戏剧理论,既然宇宙生态被破坏是世界平衡被打破的标志,那么本片的激励事件正是电影《复仇者联盟3》讲述的全部内容。在本片中,复仇者联盟试图杀死灭霸、恢复宇宙原有秩序的行为便是推动电影后续若干激励事件的故事线索,而影片最后钢铁侠的牺牲最终成为电影的不可逆事件,钢铁侠这个角色也承担了本片最重要的人物弧光。
从剧情来看,《复仇者联盟4》仍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电影,但在本片中,至少有7位人物具备独立的故事线索与激励事件,因为本片中有9位人物在MCU中拥有一部以自己为唯一主人公的电影,而钢铁侠、美国队长和雷神,他们每人都拥有三部电影作为自己的故事背景,而本片自身亦是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联系紧密的续集故事。这导致上述激励事件不能在电影中被充分展现,甚至被彻底忽略。因此要能理解本片故事脉络,观众必须对上述十几部电影的故事了如指掌,那本片该如何让观众接受这种近乎超载的信息量呢?
由于高概念叙事“击败坏人”“拯救世界”的基础范式依然占据叙事主导,通过减弱叙事、简化人物立场等方式,故事基本冲突仍是单线且直接的:主要人物借助时空穿越重塑时间线,从而“拯救世界”。所以即便观众不了解人物与前作的背景,也能接受本片的叙事节奏。同时本片通过不断增加喜剧桥段的方式,掩盖因为信息超载而时常产生的生硬转折,这也是MCU自《钢铁侠》以来,保证电影主流接受程度的另一重要手段。
即便如此,本片在叙事方面仍就做出了极大牺牲,无论是电影开始对激励事件的引入,还是电影末尾人物弧光的实现,都依赖观众对MCU之前21部电影的熟悉程度,所以,即便普通观众可以理解《复仇者联盟4》主线故事的基本脉络,但在涉及人物转变和情绪升华的时刻,仍有许多观众无法领会的暗语、回忆、人物动机与行为方式。每当主人公穿越时空,同自己在前作中父母、恋人、宿敌再次相遇并产生情感纠葛的时候,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复仇者联盟4》具有诸多瑕疵,但它仍成为广受全世界观众喜爱的流行文化产品,根据数据网站Box Office Mojo的统计,该片在世界范围取得了超过27亿美元的票房。这与漫威影业的宣传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而言,上述“超载的信息量”对美国本土观众的影响较小,因为MCU的基础受众多为原著漫画的拥趸,且一般美国民众也许无法像漫画迷一样熟知人物的前世今生,但由于后者长期处于亚文化的影响之中,也基本不会对突然出现的人物与故事转折产生困惑。正如即使未必所有中国观众都能通读四大名著,但在观看改编自原著的影视作品时,依旧会有自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在客观上帮助MCU进行了本土宣传,例如电影《美国队长》在市场和评论界的表现都相对平庸,但得益于原型漫画人物的受众基础,依旧没能影响该角色在主流观众中的受欢迎程度。
在《复仇者联盟》取得了决定性的商业成功(根据Box Office Mojo的统计,该片在全球取得15亿美元的票房)之后,漫威影业意识到了前作庞大信息量会对新观众造成理解阻碍,既然这种信息量的必然累加是无法抹除的,那么加大电影的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规模就成为最重要的方式。在传统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增加明星和具有热度的IP是提扩大众数量的最直接方式。但对于旗下角色众多的漫威影业而言,不断推进时间线会对演员的需求量愈发扩大,加之自身IP在叙事类型上固有的单一性,上述两个扩大受众面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漫威影业的做法不是招募明星而是制造明星,不是讨好观众而是制造受众。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对演员小罗伯特·唐尼的宣传模式,后者因主演了《钢铁侠》而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期,而漫威影业则看到了其中潜在的商机。在2008年到2019年间,唐尼以“钢铁侠”这一角色参演了10部MCU电影,而他同期主演的其他公司电影数量只有前者的一半,且基本都为受众面较窄的中小成本作品。这期间,漫威影业不断推动唐尼以电影中的性格、着装频繁出现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娱乐节目为营销手段,渐渐使其同“钢铁侠”一同成为MCU的品牌代言人。“这种注重品牌的特征映射到电影产业中,形成了偶像崇拜,暗合了现如今世界各地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青年人的心理特征。”[4]因此在日后的MCU电影作品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演员往往都以次要角色的身份短暂出现。而担任MCU电影作品主要角色的演员,一般都是刚刚走红的新人或商业属性较低的资深演员。通过上述类似对于唐尼的运营模式,漫威影业以较低的商业回报,让MCU成为这些演员在特定时间内的唯一商业属性。
除了培养单独为MCU贡献宣传力量的明星之外,MCU还在努力拓宽原先以漫画受众为基础的受众群体。在被迪士尼公司收购之后,更多使用这种利用主流观众整体性价值导向的宣传方式。为了照顾不同阶级、年龄、种族的观众,MCU电影中既拥有代表传统集体本位精神的美国队长,也拥有代表新时代宣扬个性解放的钢铁侠。并试图建立特殊的“超级英雄电影语言系统”,让电影可以在不同群体与种族间达到某种“精神文化”方面的“映射”[5]。例如MCU通过《黑豹》吸引了广大的非裔受众,通过《惊奇队长》吸引了女权群体的注意,好莱坞的每一次价值风潮的变动,都为迪士尼公司和漫威影业设立了新的宣传目标。得益于这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漫威影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收益,《黑豹》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超级英雄电影。随着受众群体的增长和MCU电影信息量的增加渐渐实现了同步,MCU对观众吸引渐渐变成了对观众的熏陶,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方式与认知方式也被新形势取代。
在好莱坞传统电影工业体系下,每个时代都有受众面最为广泛的类型电影,但是随着观众的更新换代,任何类型电影都会在不断地自我重复下,被另一种类型电影取代。而这种循环的集中体现就是高概念电影的诞生。在它出现前,好莱坞电影人认为观众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是推动主流类型电影更迭的最重要因素,但高概念电影的出现告诉电影人,只要找到合理的讲述模式,原先被认为是“类型”的,其实只是“题材”。
由此看来,以MCU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在故事内核上“击败坏人”——“拯救世界”的模式和西部片中“杀死土著”——“拯救人质”的模式并无区别。因此在MCU诞生之初,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曾发表过超级英雄电影也会像西部片一样走向没落的言论。从传统电影制作与观众接受习惯上看,此观点不无道理,毕竟即使MCU不断试图突破自身受众的版图,但在艺术创作上,其在根本上仍是一种叙述模式的重复。可如果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模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呢?
事实上,根据Box Office Mojo的数据,在《复仇者联盟4》取得的27亿美元的票房中,北美地区的本土票房只占30%,其中绝大部分的票房贡献者是长期生活在美国本土之外,不具备漫画知识基础和超级英雄亚文化环境,并在观影过程中承受着超量信息负荷的外国受众。通过十余年的积淀,MCU电影似乎正在成为一部世界观众可以一同阅读系列漫画丛书,它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上其余地方对漫画故事一无所知的观众成为MCU的忠实拥趸;让虚化激励事件,删减重要信息这种对于传统电影创作来说,可以被视为失误的行为,成为旧观众持续关注后续故事,新观众回顾之前故事的动力。
正当传统好莱坞电影人苦于由于电视剧和网剧工业崛起,便捷的浏览模式冲击电影工业的时候,漫威影业让MCU电影成为在电影院公开放映的“连续剧”,这其实暗合了在后高概念电影的时期,好莱坞“数字化”“碎片化”的趋势渐渐明朗的现状[6]。积极地看,这种运营模式似乎为受众趋近于饱和的传统电影工业找到与新兴媒介抗衡的活力;消极地看,以“作者”“剧作”“表演”为基础元素的电影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新观众也许将不再关注单独电影作品叙事与主题的完整性,过量的特效与过载但琐碎的信息将在单位时间内持续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从而消解了麦基“故事也是生活的比喻”具有强烈艺术与审美诉求的戏剧创作初衷。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受众在接受方面的新趋势,仍旧是MCU与其受众间所独有的。当隶属于美国华纳影业的DC漫画公司试图效仿MCU打造自己的电影宇宙时,该系列少数取得成功的电影作品,依旧是保持高度独立性与完成度的传统高概念电影作品。但不可回避的是,以《复仇者联盟4》为代表的MCU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确实在电影制作、工业发行、观众接受等不同方面为电影工业提出了新的疑问与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