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影视的政治生态建构功能及实现策略

2019-11-15 12:57贾绍俊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影视建构创作

贾绍俊

(1.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3)

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体现。良好政治生态是维系政治体系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和发展则需要各种条件的综合促成,需要加以长期建设和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系列举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举措,并把“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党对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鲁迅先生曾强调:“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1]反腐题材的影视剧(本文简称反腐影视)是以反腐败为主线,以“反腐倡廉”为主要价值表达,宣扬法治、正义等价值观的艺术作品,是反腐的影视艺术呈现,是当代中国主旋律影视剧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影视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寂”以后又“强势回归”,这不仅体现了反腐影视创作者对于党反腐败斗争的艺术自觉,而且也是党和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影视传播积极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体现。本文结合《黑瞳》《人民的名义》等反腐影视分析,在阐释反腐影视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如何通过推进反腐影视的创作传播来发挥其对良好政治生态的建构功能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一、政治传播:反腐影视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理论解释

“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活动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2]简言之,政治传播就是政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在现代政治实践中,政治传播对于政党实现政治目的、国家推进政治社会化乃至全球领域达成一些政治共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传播学来看,政治传播包括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途径和效果等基本要素,而电影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以自身特有的传播功能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主旋律影视更是以传播反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基本目标,以影视制作和视听元素的“能指”与“所指”植入各种政治符号,经过话语建构和镜头符号在影视叙事中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正是因为影视剧具有政治传播的基本功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并通过各种主旋律影视文艺作品以文艺宣传和文化表演等方式来加强政治传播,为我们党最大限度地赢得政治共识和政治合法性,并对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和政治社会化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治传播一般可以通过政治宣传、政治沟通和政治营销等形态或者这些形态的叠加融合方式来实现。反腐影视作为主旋律作品,一方面通过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文化来为良好政治生态建构提供支撑条件,另一方面也通过影视作品自身具有的特质来潜移默化受众,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增进政治认同等来实现政治传播和政治生态建构功能。就像《战狼2》结尾中在经过电影整场叙事以后男主角冷锋手展五星红旗的那一幕,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中国的情感认同,而这恰恰又是凝结政治认同的重要方面,是构建政治生态的基本要件;再比如,据当时媒体报道,《苍天在上》播出后,不仅受到了各界的好评,而且引起了很多观众对于“反腐”的讨论和参与,不少观众甚至给男主角写信,这直接体现的是群众对于腐败的憎恶之情和对于清官的感激和尊重,而深层反映的是反腐影视通过政治价值观和话题的议程设置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政治态度,具有政治传播和政治生态建构的巨大功能。

在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渠道和手段多元多样,政治传播对于政治生态的影响更加明显。仅以监督而论,新闻舆论媒体和自媒体使得各种在传统监督模式下难以发挥作用的主体比如普通公民和草根群体,他们的监督能力和监督积极性都不断提高,这表明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逐渐向基层群众延伸,政治生态的建构的合力凝聚不断得以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影视作为大众娱乐媒介,其具有的政治传播功能也得到拓展,效果更佳明显。2017年湖南卫视播出的《人民的名义》一度创造了反腐剧的收视和影响神话,而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各种媒介的相互传播,特别是自媒体等对其不断叠加宣传的效果;同时《人民的名义》等影视剧中,办案人员通过现代刑侦技术和各种新兴媒体获取犯罪证据,同样也启发民众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平台参与政治监督,更好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从政治生态建构来讲,这无疑也是多媒体时代影视作品政治传播功能不断拓展的重要体现。

二、政治文化:反腐影视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主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3]建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重视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发挥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涵养作用。从建设路径来看,政治文化建设相对于一般具体的政治制度而言更加偏重宣传教育,对于政治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依赖程度更高。反腐影视既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同时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影视艺术上的体现。通过反腐败的影视传达,党员干部可以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我警示教育,坚定党性修养,提高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广大群众作为受众也融入“廉政教育”之中,成为“反腐败斗争”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通过各种传播和热议客观上也营造了反腐倡廉的氛围,逐渐让“廉政”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必须遵守,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期待。

十八大以来,几部反腐作品比如《清淤》《黑瞳》《决不姑息》《人民的名义》《脊梁》等,以腐败案件展开叙述,高度还原了纪委、监察、公安人员办案过程中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反腐工作者与腐败分子斗智斗勇的机敏和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执法的风貌;内地和港台的一些反腐剧,比如《廉政风暴》系列等在反腐剧情设置中多是还原了办案人员对“证据”的追求,聚焦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这些反腐作品偏重对“办案过程”的还原,突出强调以“证据”论罪,用意绝不仅停留于设置悬念和增加收视率,而是充分体现了当代反腐影视是在先进政治文化和价值观的指导下,秉承对法治和廉政的尊崇而有意识地进行创作传播。这些作品很好地实现了对先进政治文化尤其“廉政”和“法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效果,提升了反腐影视政治生态建构功能,而这些反腐影视凸显的“法治”和“廉政”等价值观正是当前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构良好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件。

从近年来的反腐影视来看,在创作上明显较以往具有了“尺度”和“深度”的突破。在尺度上,既有对权力导致的各种普遍的腐败现象进行反映,也有对“小官巨贪”现象的揭示,揭露的腐败分子下至村官上至省部级和副国级官员,这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现实相映,而近年来的反腐影视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与认可,实际正是体现了党反腐败的实际行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在深度上,突出体现为对腐败案件牵涉的各种“官场”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刻揭示。从反腐败的角度来讲,除了官本位、家族意识和消极腐败等庸俗政治文化之外,官场中不同程度呈现的“江湖”“帮派”“山头”以及“逆向淘汰”等与党纪国法和中央精神相悖相对的腐朽腐败的“官场文化”正是我们建设先进政治文化过程中要加以抵制和消解的,反腐影视通过各类案件和一个个具体案件的查处梳理,让人们看到各种腐败的真实图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腐败问题的深层文化诱因,让干部群众接受廉政教育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法治等先进政治文化的时代价值。

总而言之,反腐剧作为主旋律作品是加强法治、廉政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其对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作用,对于建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黑瞳》《人民的名义》《脊梁》等影视所揭示的贪腐分子的狡诈、贪婪和凶残与反贪人员的智慧、正气和奉公执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各种“关系”“保护伞”“两面人”等则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和我们党的优良政治传统格格不入,在正风肃纪、涵养良好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决加以抵制、清除。

三、支持与导引:反腐影视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实现策略

反腐影视作为政治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只有在党和国家有力支持引导下,在自身适应市场化有效运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被创作和传播,也才能够保证其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实现。

首先,要为反腐影视创作传播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4]。反腐影视具有政治题材和主旋律题材双重属性,因此在创造传播上更加需要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政治上的支持,这是发挥其政治生态建构功能的重要前提。反腐影视一度经历了“十年沉寂”,其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创作者因为担心审查难以过关而对该题材望而却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零容忍”和“无禁区”的反腐态度为影视剧的创造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创作空间,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也为反腐影视提供了新的创作动力。《人民的名义》等新时代的反腐作品在创作传播上取得较大成功,不仅是反腐实践的艺术需要,而且是反腐创作者应时而作的自觉体现。这些反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底线,通过荧屏影像生动地呈现了党中央“坚决反腐”的各种场景,它们正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希望看到的影视作品,而且从政治生态建构来讲,正是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的结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多元通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通过政治和具体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给主旋律包括反腐作品更多配给“黄金时间”播出等,来促进反腐影视的精品化创作、高质量传播并实现其对政治生态的建构功能。

其次,要为反腐影视创作传播提供“平衡”上的把控。影视艺术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既要反映现实又要高于现实。上文提到的一段时期反腐影视走向创作低潮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对此类题材影视的“审查”极为慎重严格,使得很多创作者不敢轻易投入。但是引起审查严格的重要原因则是一些反腐作品没有很好地掌握尺度,存有过度渲染“腐败”自身而忽视“反腐败”的目标要求等问题。反腐作品创作的根本目的是宣扬廉政和法治,是进行警示教育,是反映党和国家对于腐败的态度,因此在创作制作上要掌握表现尺度,把控艺术性和现实性的平衡。陆天明指出:“写反腐题材作品一定要把握好一条:在作品中要避免蓄意去‘展览’腐败,更不能‘把玩’腐败、‘售卖’腐败。”[5]《人民的名义》等反腐影视的成功说明这些作品本身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和高度,同时也说明这些作品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党和国家反腐斗争的现实。换言之,反腐影视需要创制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艺术智慧,国家有关部门同样在支持或选择上要能够很好地取舍,既要积极支持更多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加入创制,又要防止出现低水平创作等问题。要培养和激发艺术家的家国情怀,积极创作反映时代变迁的伟大作品,把握政治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尺度,让反腐影视能够通过反腐叙述揭示和表达反腐故事背后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彰显党和国家从严治党的决心。

再次,要为反腐影视创作传播提供“价值”上的导引。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新时代,文艺社科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6]。这“四个坚持”实际上为文艺工作者创造精品提供了价值导向。反腐影视创作要提高艺术感染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伟大时代变迁,凸显党反腐败的决心斗志,把弘扬法治精神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反腐影视来表达时代所需人民所求的文化精神;要集聚具有时代担当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文本创作、叙事策略、形象塑造、艺术设计、传播方式和宣传引导等方面合力共创,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力作;要突破腐败和反腐败的表层,真实客观地反映政治生态的现状,避免“谍战式”和“政治斗争式”的反腐剧作,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通过彰显廉政文化、彰显制度功能、彰显法治精神来为建构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助力。

当然,除在创作上进行“价值方向”上的导引之外,还在利益取舍上进行“价值平衡”上的导引。主旋律作品首先要坚持以社会效应为本质的追求,要把公益目标放在首位。国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和加大对反腐影视的投资力度,同时对像《人民的名义》等剧中的那些优秀演员那样不计片酬、友情贡献的精神,对为反腐影视创作和演绎倾心付出的艺术家要给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创作要生存发展必须很好地考虑市场因素,寻求市场效应,因此在实现主流文化和价值表达的同时,也要允许和支持反腐影视作为产业发展而积极追求市场价值,党和国家除了要引导优秀创作者以精品制作保证一定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支持影视企业能够积极利用各种合法的市场化的手段拓展市场价值,为反腐剧的再生产和传播获取更多资金支持。

最后,要为反腐影视创作传播提供更多的平台支撑。全媒体时代反腐影视借助多元媒介不仅增加了影响力,扩散增强了“反腐倡廉”的教育宣传和政治传播效果,而且同样增加了反腐剧的商业价值,为反腐剧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空间和市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7]。在全媒体时代,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主流媒体平台对于反腐影视的宣传报道,特别是针对例如《人民的名义》等产生的强大影响和热议话题进行舆情研判和引导,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导向功能,防止反腐影视的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消费;影视企业要借助信息传播优势,以评论、热议、粉丝团甚至表情包等形式,对反腐影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和内容传播,形成反腐影视的舆论场,全方位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让反腐剧的收视率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对政治生态建构的效果。同时,在全媒体时代,反腐影视还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或者形式转换,比如通过图书、评书、广播剧等形式向基层传播,让反腐成为全民意志,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成为大家共建共享共同期待的政治目标。

猜你喜欢
影视建构创作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墙之隔》创作谈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