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模式嬗变
——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比较为例

2019-11-15 11:57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吉林长春130021
电影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建军革命

张 明(吉林艺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2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指“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生平业绩、工作生活经历,或表现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电影作品。因其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长期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也为我国电影事业贡献了大批优秀电影作品。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也因此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国曾先后拍摄了三部电影来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分别是1981年汤晓丹导演的《南昌起义》,2007年宋业明、董亚春导演的《八月一日》和2017年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三部影片前后历时36年,在不同年代分别讲述着同一段历史故事,在叙事方法和策略上必然有所区别,考察这三部电影,对同一题材的电影创作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一、《南昌起义》:文献记录式的历史叙事

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的首要前提是历史真实,因此《南昌起义》的主创人员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编年史的方法,并运用文字字幕和画外音的形式补充历史背景,加速叙事节奏,确立了以“文献记录”的方式再现这一伟大的革命历史事件的叙事策略。

影片忠实还原了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遭遇的政治危机:一方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长沙爆发“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武装镇压工人纠察队;另一方面,正当二次北伐革命取得阶段胜利之时,汪精卫下令北伐军回师武汉,并打着“东征讨蒋”的旗号加紧秘密分共;更为艰难的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导致我党内出现重大分歧。最后,经过激烈的争论才达成统一意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序幕。《南昌起义》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承担着表现我们党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政治任务,因此,影片并没有直接讲述南昌起义成功以后遭遇的挫败,而是以画外音的形式简单介绍,这一叙事策略同样在《八月一日》中被沿用。

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同时,《南昌起义》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由演员扮演的周恩来出现在大银幕上,这也打破了演员扮演国家领导人的禁忌。影片中的周恩来,在革命危难的紧要关头,从战略高度意识到不掌握军队就要任人宰割的问题,并以坚决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毅力排除万难,最终领导南昌起义取得胜利。另外,关于贺龙形象的塑造,南昌起义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影片着力刻画了他对党的信任和忠诚,也表现了他自愿接受党的领导的决心。与此同时,影片对陈独秀、张国焘、李立三等历史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当时都是党的重要领导,都犯过不可挽回的历史错误,但创作者们努力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去塑造他们,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属不易。

当然,《南昌起义》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虽然承载重述历史和意识形态宣教的政治任务,但创作者们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增强影片的故事性,创作者们在宏大历史背景下虚构并插入了黑姑与双喜、姚湘莲与赵毓两组带有典型阶级矛盾性质的小人物。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爱恨交错和命运浮沉,既是革命斗争中无数小人物的缩影,也为残酷的历史平添了些许情感元素;在完成意识形态宣教的同时,也赋予了南昌起义民间合法性。由于所处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南昌起义》相比于后来的《八月一日》和《建军大业》,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宣教功能。

二、《八月一日》:人物列传式的历史叙事

电影《八月一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2007年制作完成并在国内院线上映,片名具有双重含义,8月1日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建厂日。在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影片虽有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也要兼顾市场表现,既要响应主流意识形态需求,也要加强影片的观赏性。基于以上要求,影片虽然再次围绕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创作,却突破以历史为中心的传统窠臼,借鉴中国文学的“史传”传统,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突出军事题材电影特点。

众所周知,南昌起义的核心人物是周恩来,而影片《八月一日》却将重头戏放在贺龙身上。贺龙将军出身草莽,为人光明磊落,重情重义,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将这样一位颇具草莽气质的革命将领作为影片叙事的主要人物,并着力表现他从一名草莽英雄转变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过程,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符合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规律。影片着重从几个方面刻画了贺龙将军的性格特点:

一是骁勇善战。身为高级军官的他在北伐战场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夺取战争胜利,他的英雄气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他传达停止北伐、回师武汉的命令之时,却无法回答贺老三的质问,也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二是重情重义。南昌起义前的贺龙同情共产党,并十分珍视周恩来对自己的信任,义无反顾地接受党的领导。三是治军严格。部队进入南昌以后发生抢粮事件,他在全军面前用扛枪跑的方式惩罚自己,不仅是为了让贺老三认错,更是要让所有人明白自己是名革命军人,不是土匪的道理。

在塑造人物方面,《八月一日》除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外,更加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比如,影片中贺龙在与周恩来会面之前,在客厅中翻看家中所藏的名人字画,快速切换的镜头语言表现了他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的焦虑与彷徨;还有他遣散自己引以为豪的厨师班之时,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厨师之间的兄弟情让他潸然落泪。另外,电影中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笔墨虽然不多却非常饱满,为了革命事业,当党遇到危难之时,他敢于挺身而出,既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又展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面对妻子痛失爱子的悲伤,他又展现出丈夫的关怀与爱护,“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有何妨”的铁血柔情,也显示出伟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与其他两部电影相比,《八月一日》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最为成功,其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的方法也被后来诸如《湘江北去》《忠诚与背叛》等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借鉴和学习。

三、《建军大业》:以青春命名的历史叙事

《建军大业》以青春的名义,用热血、理想和信念浇筑革命历史的丰碑,让那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得以永生。与前两部影片相比,影片将叙事置于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中,影片从1924年开始,到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胜利会师结束,以史诗般的宏观视角,将我们党在那段历史时期所处的危难处境和面临的重重磨难详尽地呈现出来。蒋介石勾结黑帮暗杀工人领袖,武装镇压工人运动;汪精卫打着“东征讨蒋”的旗子秘密防范共产党;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等革命同志;在敌我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党内分歧更令革命的未来笼罩在乌云之下。这些血的教训使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道理。为了革命理想,他们不惧荣辱、不畏生死,分赴江西、湖南等地,联合朱德、贺龙、叶挺等爱国将领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不论经历多少失败,终于实现了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誓言。

作为“共和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建军大业》吸取和借鉴了前两部电影的成功经验,继续沿用了明星化和类型化的商业电影策略。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彻底颠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成熟稳重的银幕形象,改用更符合历史人物当时年纪的年轻演员扮演,并用字幕标注所有主要历史人物当时的年龄,三十四岁的毛泽东、二十九岁的周恩来、三十岁的叶挺、二十四岁的陈赓,还有年仅十九岁的粟裕和林彪……既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又凸显出充满激情的青春气息;既为大量使用年轻偶像演员正名,也符合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商业规律。

其次,战争类型片的创作方法。影片着重设计了三场战争(冲突)场景,第一场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军队武力镇压学生和平游行,勾结黑帮暗杀工人领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纠察队,轰炸商务印书馆……周恩来在雨中看到满街的尸体悲痛不已,却只能化悲痛为力量,以誓言告慰逝去的英魂。第二场是夺取南昌的夜战。起义组织计划严密,虽遭叛徒出卖提前起义,但各部队仍按原计划相继占领各战略要地,只在藩台衙门和德胜门两处遭遇顽强抵抗。枪战、炮击、肉搏,紧张激烈,令人血脉贲张。第三场便是最为惨烈的三河坝阻击战。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时间,朱德率领三千起义军在三河坝阻击钱大均装备精良的三万部众。敌众我寡,朱德沉着应对,利用地形巧设埋伏,最终以惨重的代价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而此时的三河坝早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三河坝阻击战任务完成以后,为保证主力部队撤离,陈毅决定留下两百人断后,一段激情洋溢的动员演说激动人心,最后发出命令:“父子同军的,儿子出队离开;兄弟同军的,兄长离开……就是要为中国革命留下种子!”“当勇士,不要当烈士”的叮嘱不仅回荡在蔡晴川的耳边,更回荡在观众心中久久不能忘却。守军引爆三河坝阵地的那一刻,也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最后,《建军大业》分别用以青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从农村起义和城市暴动两条线索,全景展示了我们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开展武装斗争的悲壮历史。另外,影片首次在银幕上正面表现南昌起义成功之后经历的失败,道出“我们的共产党人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走出来的”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当影片快结束时,蒋介石对新婚妻子宋美龄说道:“毛泽东一个农民,朱德一个兵痞,周恩来一介书生,凭什么跟我斗?十年,我倒要看看是哪边的旗帜还在飘扬?”并用他们的背影预示着蒋介石必将告别历史舞台的黯淡结局。而就在此时,朱德率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热烈的欢呼声与飘扬的红旗在根据地上空回荡,也奏响了革命事业伟大征程的凯歌。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因其创作内容与我国历史、现实政治及国家形象之间的密切关联,长期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军大业》这三部电影,每部影片都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等方面较前一部作品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这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随着革命历史的远去,曾经束缚艺术创作者们的诸多禁忌被逐渐打破,也为后来者留下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应该正视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在不违背历史现实的框架下,更新艺术观念,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不断提高同类题材影片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建军革命
庆祝建军95周年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