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普罗大众
——南通梅庵派古琴艺术保护传承举措再思考

2019-11-15 06:26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琴谱古琴南通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历史迈入新时代,党和政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全新的高度,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作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来源于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流转传承,有的创新发展,有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普罗大众,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是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以南通梅庵派古琴艺术保护传承为例,作简要探讨。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伏羲制琴的传说流传5000年,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也多有记载。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梅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它是近代民国初年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中心在江苏南通。梅庵琴派区域分布极大,在内地集中在三个地区:南通梅庵琴社、镇江梦溪琴社(徐立孙的学生刘景韶创建)、合肥梅庵琴社(徐立孙的学生刘赤城创建)。在海外,50年代徐立孙的学生吴宗汉将梅庵琴派传入香港,60年代入台湾,成为台湾最早进入高校的古琴家。现在台湾老一辈的琴人,大多都是吴宗汉的学生。吴宗汉70年代移民美国,梅庵琴派随之传入美国。在20世纪古琴史上,拥有梅庵琴派这样广泛分布区域的,此为绝无仅有。

一、打造展示、传习、研究平台,形成上下联动、科学保护的立体格局

作为梅庵派古琴艺术的保护单位,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了非遗展示、传习、研究平台,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途径。建设了南通市非遗工坊,邀请梅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入驻,在日常开放中,设置传承人现场表演和市民互动体验项目,让市民了解古琴艺术的历史,体会互动的乐趣,感受文化的魅力。开放南通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中展现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现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成立南通市非遗研究会,会员主要由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同志、长期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三方面组成。研究会为我市一级社科组织,下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文化等8个专业委员会,为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增添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以研究成果来不断指引非遗保护工作。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梅庵派古琴艺术普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古往今来的灿烂文明,非遗这座巨大金矿如果无人问津,则只能被掩埋,调动大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是重要课题。在不少人眼中,梅庵派古琴艺术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难懂、难学、难以运用,高山流水难遇知音。因此,梅庵派古琴艺术要得到不断的继承、弘扬和提升,必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行推广普及,文化馆要搭建平台,成为集结整合全社会之力的桥梁。

1.重视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力量。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微信、微博、直播APP等新兴的社交平台,让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趋于零距离,梅庵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宣传力量。可以利用影视来全方位记录、展示梅庵派古琴艺术,如拍摄古琴艺术相关的记录片、微电影,将古琴的演化、制作、弹奏方式记录下来,并与知名主播、微信公众号合作,放在公众号和网站上进行宣传点映;或制作梅庵古琴艺术小程序,让宣传普及的形式更加活泼新颖,拉近梅庵派古琴艺术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2.联合全市古琴机构、大中小学、美术场馆和社会团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梅庵派古琴艺术展览、讲座、演奏、制作系列活动,让古琴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活动可与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传统节假日相结合,并增强互动性和观赏性,如在展览中展出古琴的各种零部件,并现场提供工具和木胎,让观众体验古琴的制作过程;在讲座中准备男女款式的汉服,观众可着汉服如古代文人墨客一般感受焚香抚琴的雅趣;开展梅庵派古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基层群众和中小学生中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3.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梅庵派古琴艺术名片。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共生关系。将非遗保护和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非遗才会具有更多的新价值。南通滨江临海,吴楚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江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点众多。梅庵派古琴艺术作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名片,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大有文章可作。如在重要的文化场所和旅游景区设立梅庵派古琴艺术演奏室,进行不间断的古琴表演,同时在景区循环播放梅庵琴曲;在濠河旅游景区增设古琴游船项目,营造画舫行水上,古琴声声慢的氛围。达到有景区就有梅庵古琴艺术,到南通就闻梅庵古琴艺术的效果。

4.建立志愿者队伍,发动全社会参与。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梅庵派古琴艺术保护。南通市文化馆自2009年起组织成立了非遗志愿服务队,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发挥各种优势,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宣传、项目调查、资料收集、抢救保护等工作,成为南通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又一新亮点,也创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崭新模式,也让更多的市民认识、搜寻南通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南通千百年来创造、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发挥梅庵派古琴艺术特色进行跨界创作

古琴艺术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一特色可运用在绘画、舞蹈、古诗歌吟诵等不同的艺术创作中,更好地培养大众对梅庵派古琴艺术的鉴赏能力。如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三位国家一级美术师将《梅庵琴谱》所辑的十四首曲目用国画作品来展现。画家们现场聆听古琴雅韵,感悟琴曲情境,从而融情入境地走进曲目,再通过画作铺陈写意,创作而成《梅庵琴曲图谱》,并编辑出版。

此外,还可将梅庵派古琴艺术与仿真绣、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创作出全新的艺术作品,产生1+1>2的艺术效果。

四、研发文创产品,促进梅庵古琴创造性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活起来”,不能局限于政府和传承人单方面的保护,而是要走出博物馆,被运用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为群众喜爱和接受。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鼓励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向普罗大众,飞向寻常百姓家。梅庵古琴艺术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沿革,完全可以借此契机,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如组合优秀的文化创意团队,设计富有创意的古琴周边,并与大众书局、凤凰书城、先锋书店等特色书店、主题书店合作,推进文创周边的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梅庵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当然,在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打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五、再版《梅庵琴谱》,让梅庵派古琴艺术传承有章可循

《梅庵琴谱》共选辑十四曲,是最早全部给琴谱点上拍子的琴谱,其中有过半的琴曲,如《关山月》《玉楼春晓》《秋夜长》《长门怨》等曲,为历代古谱未见之曲。《梅庵琴谱》民国20年初版以连史纸石印,初版印行五百册。1959年徐立孙增编之再版本。1983年梅庵琴社又刊印《梅庵琴曲谱》,在台湾则据第二版翻印过两版,成为本世纪以来版次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古琴曲谱。2016年再版的《梅庵琴谱》,根据徐立孙及其子徐霖生前对琴谱朱笔下注的原稿整理成册,在原有14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徐立孙于1938年所作的《月上梧桐》,促进了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普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体现,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财富,事关文化的延绵发展,其传承与保护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国家的关注,需要付出更多人甚至是几代人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融入人民日常生活,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琴谱古琴南通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冬奥“顶流”冰墩墩抢疯了!南通生产商:初八开工补货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不一样的钢琴谱
寻访千年古琴
那本被撕破的琴谱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