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火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信阳师范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提质升级增效,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上,主要从“课程好不好、方法实不实、特点亮不亮”等方面入手。
一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学校党委始终把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由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校长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校领导带头讲授思政课,并确保政策、资金、人才等优先配备到位。
二是因材施教探索新方法。吃透教材、因材施教是提升教学实效的根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推行“板块互动”教学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采用“2+1”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推出专题式教学法,等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的“父母情·两地书”活动,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张名片,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打造智慧课堂、精彩课堂,学生手机扫码考勤,师生线上线下联动,让学习过程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红课堂”。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学校坚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将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引入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把思政课从“讲台”引向“舞台”,组织师生打造原创红色话剧“三部曲”——《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用生动、直观、高雅的艺术形式弘扬革命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引导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是前提、培训培养是关键、善用善待是根本。
一是配齐配强。学校以“南湖人才工程”为着力点,每年投入百万元引进博士学位思政课教师3名以上,建立数量充足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思政专家、教学名师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
二是培训培养。开展校領导、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听课评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每年选派10名以上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到农村、社区和革命圣地开展情景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善用善待。组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其中,1名教师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6名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等荣誉;2名教师荣获学校“校长教学质量奖”,每人获得10万元奖金。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重在推进思政课与“大思政”协调联动,写好“结合、耦合、融合”三篇文章。
一是深化结合:与“德育五个一工程”相结合。“德育五个一工程”是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探索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依托“一班”(学生干部培训班)、“一校”(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一网”(景明网)“、一刊”(《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一团”(德育讲师团)五大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延伸思政课第一课堂的触角,构建课内与课外相贯通的教学共同体。这一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二是强化耦合:与“讲核心价值观故事”相耦合。利用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讲好身边人身边事、传播好正能量,形成了人人有故事、人人讲故事的生动局面,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受到中宣部宣教局、河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领导亲临现场观摩,并在全省高校推广。《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等几十家媒体专题报道。“讲价值观故事”主题教育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并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三是优化融合: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相融合。通过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通体制机制,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和创新创业等活动中,确保思政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办《南湖评论》等途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打造“到梦空间”实践教学平台,做到学生到哪里、思政课就陪伴到哪里。思政课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融合以来,学校14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责任编辑: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