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栩
抬眸,八点零一刻的夜色就扑进了视野。像是火车跋涉过隧道,终于驶出洞口,兀地被光线不设防地击中,她愣了一下。莫名的孤独感再次攫住了她。
她在心底暗暗告诉自己要积极向上,并试图用青春期的多愁善感来解释这一切。但现实的悲伤总是蛮不讲理,洪水猛兽般呼啸而来,直截了当地戳破她自欺欺人的糖衣。孤独慢慢缩成一粒沙子,落进眼里,逼她流泪。1
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起,她慢吞吞地收拾好书包,离开了教室。今天是放假日呢!她对自己扯出一个微笑,心情却依旧沉没在马里亚纳海沟。
路灯光将夜浸湿成半透明体。
“窸窸窣窣”,一阵急促而轻巧的声响划破了归途的岑寂。脚步一顿,她猛地回头,正对上一双黄色的泛着幽光的眼睛,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黑猫?”她有些讶异。记得儿时的她对养猫有过一段执念,好不容易有一次在楼下抓住了一只黑色的小野猫,但终究还是因为所谓的晦气与不祥,猫被父母丢出了家门。
黑猫,似乎是注定的孤独者。
“喵呜”它警觉地叫唤了一嗓子,跳上了人行道,顺着街边店铺的台阶踱着步子。
是缘分吧,她和它同路呢。她放慢了脚步,注视着黑猫的一举一动,眼里盛满了久违的柔软。
黑猫突然在一家宠物店门前伫立,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像是在压抑着什么,低沉而缓动的声线又像是在吟唱一首挽歌。店铺的橱窗里是簇拥在一起打闹的猫咪,橘色的灯光将黑猫小小的影子拉长,显得格外瘦削。它漆黑的皮毛,光洁得好像月光泼上去也会滑下来,染不上其他世俗的温情。它的腿上有一条陈年的疤痕,不知道是第几次被抛弃所留下的印记。2
是在为自己的孑然一身感到痛苦吗?
店铺的老板娘走了出来,端着一碗猫粮冲它招手。它却出人意料地弓起了后背,尖利地叫着,慢慢退了几步,窜进了附近的小巷。空留下老板娘低声的咒骂。
她担心地提起脚步跟上去,却见它灵活地跳跃几番,高傲地站上了墙头。墙角本还蜷着几只毛发蓬乱的野猫,面对她的突然而至,惊恐地四散了。而它却只是直直地凝视着她,苍茫的夜幕下,它眼里有星辰大海,是遗世独立的光。
她忽然意识到,它并不是孤独的承受者,它是孤独的掌控者。不是世人的愚昧抛弃了它,是它对自我和自由的渴求抛弃了世人。它在宠物店门口的哀伤,并非由己,而是在为活在被掌控的热闹之下的同类感到悲哀。但它的孤独,不是加缪笔下的陷入绝对虚无的局外人,不是郁达夫笔下茕茕孑立的脆弱零余者,也不同于张岱在湖心亭茫茫白雪唯余舟一芥的渺茫。这或许更像是三毛的流浪,像是一种逃避,一种放逐。但其实是在寻找一方心灵的栖息地,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敢做出的抉择。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孤独其实只是表象,恰如贾平凹所言:“真正的强者都是独居者,恰如我们看到的兽,偶尔做些长啸,弱者都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压力、误解、被抛弃之下踽踽独行,渴望温柔,努力热闹,拼命压缩心底的落寞,祈祷它不要膨胀,却忘了孤独真正的奥义,将它片面地曲解了。
她沉默地融入小巷黝黑的底色中,望着咫尺之遥华灯初上的街道。不知怎的,竟生出一股勇气,一股于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于更漏已残时犹夜行不休的勇气。3
1 文章先是铺垫情绪,后细细描绘“她”所感受到的孤独,多用比喻手法,让“她”的孤独真实可感。
2 这一段场景描写非常精彩,黑猫的动作、声音、皮毛、傷疤,这些细节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只“可怜”的流浪猫的形象,也与橱窗里打闹的猫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文章虽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字里行间却溢满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让读者很容易就在“她”的身上找到作者的影子。经过了与黑猫相遇的这一晚,“她”已重获新生,而作者也借由“她”的视角将自己对孤独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让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