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论
摘 要:“异”字是《聊斋志异》整本书的书眼,全书围绕“异”字展开,描摹诸种神异离奇的鬼妖狐仙故事,抒写鬼魅奇术与人鬼恋爱。“异”字又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狼》潜隐的文眼。蒲松龄为何将一则普通的人狼斗争的故事纳入“异”之行列?想必《狼》这篇课文自有其奇异之处,这具体表现在“异”狼之黠、“异”屠户之勇智双全、“异”人依靠自身心性与智慧战胜邪恶势力三方面。笔者从人物形象、作者褒贬情思的角度探究,结合《聊斋志异》的其他两则文言《于江》《张老相公》进行比较阅读,引领读者渐近品读《狼》之“异”。
关键词:异;黠;勇智双全;邪恶势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2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狼》,选自蒲松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所谓“志异”,即指记述奇异的故事。蒲老先生一生困顿于科场,晚年便在自家门口摆上一方凉茶摊子,白日耳闻四方游子口述鬼怪狐仙故事,夜半濡润于纸墨间创建自己的神异琉璃世界[1]。
“异”是《聊斋志异》整本书的书眼,几乎每一篇文言都围绕“异”字展开,或写鬼妖狐仙之奇术,如道士以幻术骗人、善隐形变化,女子画皮伪饰、魅惑人心;或记述人鬼奇异的相逢恋爱故事,如人狐因酒成莫逆之交,人有恩于狐,狐倾力报之;宁采臣与聂小倩突破人鬼界限、王子服与婴宁成就美好姻缘。更重要的是,蒲老先生不单单只是为了记述奇异的故事,读者在为这些故事兴叹感喟的同时理应体悟出“异”的背后作者所寄予的厚重情思。作者的褒贬态度或由结尾段的“异史氏曰”直接带出;或不加评论,留待读者自己静心回味。时而刺贪刺淫入木三分,如《画壁》警戒人们摒弃淫秽之心,明晓幻由心生,淫心生亵境,亵心生怖境之理;时而鞭挞贪官虐吏仗势欺人、蚕食百姓,如《促织》借儿子化身蟋蟀解救父亲性命之危的故事,揭示上层统治阶级的小小作为都会关乎下层百姓生死的残酷事实;时而赞叹仁厚贤豪之人,弘扬清廉自持之德。一如长清僧入纷华绮丽之地而本心不移,丁前溪不忘他人一饭之德而竭心回报。
基于此,笔者不禁思考:蒲松龄为何将《狼》这则普通的人狼斗争故事纳入“异”之行列?它既无鬼妖狐仙的出场,也无奇幻之术、人鬼恋爱的抒写,想必《狼》这篇课文自有其别样的“异”之所在,现做以下分析:
一、“异”狼之黠
首先,让读者感到奇异的,自然要属那两只狡猾奸诈、颇有智慧的狼了。“黠”是两狼最鲜明的特征。黠,从黑,吉声,本义是坚黑色,引申为狡猾、内心险恶而善于伪装。文中两狼之黠,具体可表现为:
其一,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和数量上的优势。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在《所罗门王的指环》中这样论述狼:“群体生活在狼的生命里占的重要性极大,它们彼此依赖,不论是祸是福都一起担当,碰到危险一定互相卫护,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2]”狼对外展露沉默、排斥、对立的倾向,而对内则形成和衷共济、互帮互助的亲密友好关系,文中的两只狼正是如此。第一至二段,两狼配合追击屠户,紧追不舍,丝毫不肯放松。“缀行甚远”,一“缀”字写出两狼的紧紧跟随、接连不止,一“远”字既形容了空间距离的遥远,又暗示这场人与动物的斗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从而给屠户带来长恒久的心理压力。一狼“止”而一狼“仍从”,一狼“止”而一狼又“至”,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强化了气氛的紧张与恐惧。若是两狼都停下来去争抢同一块剩骨,就会给屠户制造伺机逃跑的机会,这就显得过于愚蠢。为了寻求利益最优化,它们采取轮流作战的策略,彰显其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智慧。
其二,善于伪装,狡猾诡诈。几近成功的假寐诱敌策略更让我们惊异于狼的智慧。前狼的眼神状态由“眈”渐至“似瞑”,“眈,虎视也”,怒目而视,意在震慑对方,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给予对方强烈的心灵冲击力与震悚感。“瞑,翕目也”,意在制造倦怠假象,使屠户放松警惕,注意力被吸引,为后狼的背后突袭做好充分准备。前狼的意态由原先的愤怒凶暴至从容悠闲,可谓变化多端,精于伪饰。因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狼的形象特点时,应带领学生圈画相应关键字词品析,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狼的整体形象,既要读出狼的贪婪、凶狠、残暴,又能惊异、佩服它们密切协作、默契配合的智慧,使学生品味出《狼》的第一层“异”之所在。
二、“异”屠户之勇智双全
本文标题为“狼”,然而小说的主人公是屠户,因为更为蒲松龄、读者们所惊异的,是屠户的勇智双全。
屠户的勇气并非见到狼后猛然迸发,他和常人一样,一开始看到狼,也“惧”,也“大窘”,以妥协投降的姿态二投其骨,着实惊惶失措、焦急萬分。尔后他在砍狼时所展现的勇气,是面临不可遏止的危险自发而生,是基于求生自保而不得不与敌方奋力一搏的本能表现。
与狼狡诈的智慧相比,屠户的智慧更胜一筹。面临两狼的步步紧逼,屠户想必惴惴不安,思虑对策。突然,他看到旁边麦场里有堆积成小山样的柴草堆,顷刻想到应对办法,奔跑依靠其下。在如此危急的态势下,常人内心早已张皇失措,又岂能轻易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呢?屠户能利用周围环境想到对抗办法,可见其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同时观察细致、思虑敏捷。“奔”“倚”“弛”“持”四个动词紧密连缀,朗读时应加快语速,重读四字,读出当时气氛的紧张险恶以及屠户动作的敏捷果断。再者,当狼的眼睛似乎快要耷拉闭上时,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断狼首,再进行多刀砍杀。一个“暴”字形象地展现出屠户伺机而动、沉稳耐心、善于把握时机的形象特点。最后,一狼已死,屠户愈战愈勇,信心倍增,然亦不忘先前那一只不见的狼,转身视柴草堆,发现了它的突袭计划,可谓勇猛之余而又谨慎细心。因而,屠户凭借勇敢无畏、沉着果断、敏捷细心、把握时机的智慧战胜了狼。
《聊斋志异·卷三》中的《于江》一文,记述父亲为狼所杀,于江眠父所,伺狼出,槌三狼杀之以报父仇的故事,同样是写人与狼的斗争,不妨可将之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于江和屠户皆可谓勇智并举,然二人的形象特点有同有异,笔者对二人的勇敢和智慧分别比较,制成下表:
通过比较异同点,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屠户的形象特点,为他的勇智双全而惊异。《于江》和《狼》两则故事情节相似,要探究《狼》“异”在何处,不妨关注《于江》之“异”,在结尾段作者鲜明点出:“异史氏曰:‘农家者流,乃有此英物耶?义烈发于血诚,非直勇也,智亦异焉。”[4]可见,作者为于江这位杰出的复仇者而惊异,不仅称赞他的勇气,更钦佩于他的智慧。由此类推,《狼》中为作者所惊异的,也必定有屠户的智勇双全。
三、“异”人依靠自身心性与智慧战胜邪恶势力
然而,《狼》仅仅写的是狼之“黠”,屠户之勇智吗?蒲老先生搭建的聊斋神异世界包蕴着他指向现实世界的厚重情思,或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侵蚀,或反对封建婚姻,鼓励青年大胆追求自由恋爱,或鞭挞统治者蚕食于民、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我想,本文诚然同样隐含着蒲老先生的褒贬情思。以一物隐喻他物的表现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数见不鲜,如《诗经·魏风·硕鼠》,把统治者比作硕鼠,讽刺其贪而畏人、横征暴敛的行径,本文亦是如此,文中的两狼残暴贪婪、狡猾诡诈,正隐喻着现实社会上像狼一样凶狠、贪婪、奸诈、伪饰的邪恶势力。而屠户的奋勇抗争,以及从中展露的智慧是作者在向时人寓示:面对邪恶力量,我们理应迎难而上、勇敢相逢,在斗争过程中要沉着冷静,運用自己的智慧,最终撕毁对方的假面,认清其奸诈本性。故而,作者真正感到惊异的是人的强大力量,在人与动物的斗争过程中,人能凭借自身的心性与智慧战胜邪恶势力。
《聊斋志异·卷二》中的《张老相公》通过叙写主人公运用智慧,巧妙制服水怪的故事同样表现人依靠自我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主题。张老的家眷为金山水怪所杀,张老故思报仇。当地人民皆惧怕此怪,献牲牢,投之于江中,水怪则腾跃吞食之。张老毫不畏怯,从和尚谈话中得到启示,利用水怪腾跃江面之上吞食牲口的习惯,招募工人炼造百斤多重的生铁,仔细打听水怪的潜伏之地,一日将烫红的生铁投掷进去。水怪以为这是平日人们所献的吃食,立刻吞下去,结果尸浮于大海。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人类是如此的脆弱、渺小,然而我们不要怕,因为我们自有属于人类的心性与智慧,能坚韧执着地进行抗争。正如鲁迅所说:“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综上所述:“异”字是《狼》隐藏的文眼,易被读者忽视,却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为蒲松龄所惊异的,不单是狼的狡黠和屠户的勇智,更是人能通过自身的强大心性与智慧战胜邪恶势力。读者不仅要为狼和屠户的智慧感到惊异,更应体悟出作者在“异”字背后寄予的深刻意蕴。教师若能围绕“异”字展开教学,相信会生成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
[2]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11.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4-115.
[4]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