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70年,是无数普通人命运被改变、权利得保障、生活更幸福的70年。回望过去,正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民生“小事”、办好民心“大事”,给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今天的中国,接续昨日的荣光,开启明天的希冀,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将绽放怎样的幸福故事?
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
70年春华秋实,无数个“曾经”都变了模样,发展的巨大成就融入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的获得感中人民有新期待,改革就有新指向,中国共产党就有新作为。
深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年轻人用“快闪”抒发对祖国的热爱;热心寻找“身边的建国”,多地发起寻访共和国同龄人的活动,讲述70年生活变迁;“时光博物馆”沿长江而上,触摸70年时间的分量……新中国70华诞渐行渐近,人们以各种形式打开记忆,重温心潮澎湃的奋斗人生,展现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
1949—2019,是国的70年,也是家的70年。无论大江大河还是一枝一叶,个体的命运总是随着历史潮流向前,伴着国家际遇进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每向上飞跃一次,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基石就抬升一阶。如今,每1分钟,就有35217名旅客出行;每24小时,就有1.8万多户企业诞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岁月为证,这是人民获得感不断夯实的70年。曾经,吃饱穿暖便是满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人,只能“有啥吃啥”,一衣穿多季。如今我们是“吃啥有啥”,减肥成了新烦恼;穿着是一季多衣,相互之间讲究“不撞衫”。今天,挥别灌风漏雨的草瓦房、拥挤吵闹的筒子楼,住进美观舒适的高层公寓、配套优质的花园小区,时光刻录着居者“忧”其屋到“有”其屋再向“优”其屋的变迁轨迹。曾经,出过远门的人只是少数。今天,出境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年已接近1.5亿人次……70年春华秋实,无数个“曾经”都变了模样,发展的巨大成就融入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的获得感中。
岁月如歌,这是人民幸福感愈发充实的70年。幸福的感知是相对的,并不是吃饱穿暖、兜里有钱就幸福了,美好生活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钱包鼓了,对“机会公平”的关注就多了;有学上了,会更加盼望教育资源均衡;吃穿住行不愁了,精神“富裕”、头脑“富足”的期待喷薄而出;能自由流动了,落户并融入城市的呼声愈发强烈……今日回望,不同人的幸福感或许会有差异,历史的进步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过去的发展成果,已是未来幸福的起点。人们对幸福延续如此自信,是因为大步向前的中国,已是充满活力的“梦工厂”;是因为人民有新期待,改革就有新指向,国家就有新作为。
岁月静好,这是人民安全感恒久扎实的70年。抗美援朝的胜利向世界昭示:一个百年来有国无防的国家,从此有了足以使任何强大的外敌望而却步的国防力量;织就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贫困人口即将整体脱贫,让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心安。今天,这样的安全感散布在神州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诚如网友所说,“有一种安全叫‘我在中国”。深夜敢出门、安保措施严、治安管理细,来华的外国人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还有一种安全叫‘我是中国人”,从我们跨出国门那刻起,“12308”热线分分秒秒守护着我们的安全;海外撤侨证明,祖国能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接你回家。越是纵横对比,人们越能在中国体会到那种“受益而不觉”的安全感。
面向未来,只要有中国共产党领航开路,有千千万万的奋斗者努力拼搏,用实干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前进,“冲刺”全面小康不停步,在发展中创造更多民生实绩,近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有无比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互动交融,奏响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交响乐章,我们更加美好的日子还在前头。
(2019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生活精彩 人生出彩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
有奋斗就有希望,有开拓就有奔头,这在推动全社会活力进一步迸发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奋斗者获得感满满。
以时间为“经”,以一个个民生故事为“纬”,就会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是一幅亿万中国人民收获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织锦走进“时光屋”,在缝纫机、“大方砖”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老物件中触摸旧时光,体悟今日生活来之不易;进入“供销社”,体验米面粮油“凭票供应”,更觉今天物质生活之丰富;换上工装裤、“的确良”,在老照相馆拍张照,通过镜头展现70年服饰风尚变迁……这段时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办的2019年时光博物馆活动,开启了全国巡展,人们在一个个“光阴的故事”中,感受新中国70年的历史巨变,也让人们对获得感有了一份更切身的体悟。
1949—2019,这70年,是中国走向富强、迈向复兴的70年,也是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的7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种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被认为是理想的生活。这样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短缺状况。那時,有的地方群众还是“一条竹竿当衣柜,两块木板铺张床,三顿吃的是杂粮”;如今,“泥坯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满眼的“蓝灰黑”早已是色彩斑斓的着装,爬屋上树看露天电影也成为回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566.6倍。告别了物资匮乏,扔掉了各种票证,远离了商品短缺,挥别了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70年里,亿万中国人民在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上稳步前进。
70年来,时代的“民生热词”一直在变,从粮票、公共食堂、“三转一响”,到“菜篮子工程”、万元户、下海,再到5G、“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不是一时性的制度安排,而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发展智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以出行为例,从绿皮车到高铁的升级换代,从关注速度快慢、服务如何,到关注火车站打车难有没有缓解、高铁上怎么收到沿途的外卖,群众的需求得到越来越精准的满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亿万中国人民在与时代同进步、在与国家共发展中,收获了更美好的生活。
70年里,中国人民收获的,不仅有生活的精彩,更有人生的出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推行的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在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为拼搏者、奋斗者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就拿教育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4%,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占比不足1%。从广泛开设扫盲班、识字班,到推广速成识字法、出版《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70年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形式越来越多样,既推动了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也让更多人拥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最令人充满成就感的,永远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多,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大。有奋斗就有希望,有开拓就有奔头,这在推动全社会活力进一步迸发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奋斗者获得感满满。
如果以时间为“经”,以一个个民生故事为“纬”,就会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是一幅亿万中国人民收获美好生活、精彩人生的织锦:“路修通了”“城里落户了”“涨工资了”“住上新房子了”“环境更好了”……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70年春华秋实。“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让我们以梦为马、再接再厉,继续向着幸福生活、美好明天而努力奔跑。
( 2019年8月27日《 人民日报 》)
发展有温度,托举“稳稳的幸福”
每个人身边具体可感的改变,汇聚到一起,就是70年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人民幸福的底气来源。
幸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得到满足,而是无论你是谁,都有敢于做梦的勇气和实现梦想的路径。70年中,生活可以发生怎样的改变?在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人们不再“过江靠溜索、出门攀天梯”,贯通的公路拓宽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浙江义乌,小商小贩从“鸡毛换糖”做起,以辛劳汗水铸就“世界小商品之都”;在湖南溆浦县两丫坪镇,从前看重“万元户”,如今争当“文明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向上向好的日子,见证着国家发展的壮阔进程,也是亿万人民心中幸福感受的来源。
幸福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彰显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一以贯之的人民底色。从奋力摆脱贫困到稳定解决温饱,从实现总体小康到迈向全面小康,70年砥砺奋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幸福感与日俱增,这正是70年来最温暖的中国故事、最鲜明的中国价值。
70年时光,犹如一本历史相册,记录着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恩格爾系数也从“贫穷”迈入“富足”区间。在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亿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数字的背后,是亿万人民生活图景的改变。从“一包萝卜干要吃一个星期”,到美味佳肴成为餐桌常客;从“一家人一年的布票凑一起才能做一套衣服”,到动动手指、琳琅商品就能送到家门口;从“有辆自行车就是致富的标志”,到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每个人身边具体可感的改变,汇聚到一起,就是70年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人民幸福的底气来源。
物质丰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物质带来幸福感的边际效应就会逐渐递减,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幸福增长点,才能为人们带来持续的幸福体验。近年,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整体处在较高位置。幸福曲线的上扬,正在于我们没有止步于物质的改善,而是始终聚焦人民对幸福的新追求,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健康中国”渐行渐近,到建设生态文明,让“美丽中国”如诗如画;从发展教育事业,擘画“教育强国”蓝图,到不断创新创造,铺展“数字中国”景象……可以说,人们不仅在越来越鼓的钱包中收获着幸福感,而且在更好的生活状态、发展环境中增进着对幸福的体验。70年来,幸福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
“幸福生活莫过于此。”说这句话的范勇,常年在外打工,通过自己的奋斗在河南信阳老家住上了两层小楼;看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和女儿整齐的书本,他感到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得到满足,而是无论你是谁,都有敢于做梦的勇气和实现梦想的路径。70年来,无论是改革发展的部署,还是改善民生的举措,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营造使人幸福的制度环境。从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打造平等发展的舞台,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增强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国梦”的主角,有信心、有希望、有干劲,朝着美好未来稳步迈进,这是人民幸福感提升更深沉更持久的原因。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直闪耀在人民共和国70年的奋斗征程中;展望未来,这样的初心也必将鼓舞着所有共产党人继续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70年,是历史的节点,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持之以恒答好民生考卷,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充实、更可持续。
(2019年8月28日《 人民日报 》)
共享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安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涨。
对中国人来说,“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更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
前不久,全国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会透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总量在连续3年下降的基础上,同比又下降6.7%;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1.1%,保持了连续多年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如今的中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国家之一,被公认为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安全以及由此而生的安全感,已经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造了一张亮丽名片。
有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发展和改善民生才有可能,这是70年来中国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剿匪反霸,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的努力、坚定的行动,为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大局稳定的“兼容”,被西方学者称为“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站上新的台阶。我们对公众安全的保护力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涨船高。除了打击犯罪、维护稳定,还包括舌尖上的安全、环境污染的整治、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方面,在非传统性风险、新的甚至未知的挑战面前,我们投入了更多安全关注并积极作为。可以说,安全就像蓄水池,只有四壁足够深、足够坚固,发展的水位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涨。
安全感背后,蕴含着独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和民生哲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上世纪60年代,浙江绍兴枫桥镇开创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其深刻影响延续至今;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让人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也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互联网时代,面对用户信息安全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内在张力,监管部门以“审慎包容”确立了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监管原则……广袤中国的生动实践说明,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安全的最终目标是要作用于人心。真正的安全感,意味着能够“心安”。从把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每一次执法中,到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信仰;从初步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一系列举措在老百姓心中建立起對明天的稳定预期,也打开了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由此获得的踏实、心安与希望,正是安全感的核心要义所在。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今天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图景,更有一以贯之的平安祥和稳定,“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直抵人心的安全感,不仅是每个人逐梦奋斗的物质和心理基础,也正在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沉淀为中国人自信、包容、沉着的气质与胸怀,让越来越多人在奋斗追梦的路上心态更从容、步伐更坚定。
对中国人来说,“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更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正是这样的安全感,成就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定、自信与沉着。充实全社会的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奋斗、全力追梦,亿万人前行的步伐就一定能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激昂的乐章。
(2019年8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