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
一篇《拿什么来拯救被边缘化的经典阅读》的文章说,人们现在以鼓励“悦读”来提倡“阅读”,这是不恰当的。因为,阅读经常是一件乏味甚至艰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这个乏味、艰苦的表层,进入它的内里,才能感觉到一个无穷的世界在等着你,这个时候,你才会渐渐地喜欢上它”。
读经典,由于阅读超出了你已有的理解或审美能力,你可能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你硬着头皮读下去,有时候会觉得苦不堪言。这时候,引导你阅读的就是你自己的自由意志,你应该对自己说:即便我还感觉不到乐趣,我也要像自己已经有乐趣那样去阅读这本书。倘若如此,乐趣已经在你的艰苦阅读中发生了。
这就像道德也许并不能让你觉得幸福,但却能影响你的幸福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说:“道德本不教我们如何幸福,而是教我们如何无愧于幸福。”康德所说的道德是一种“义务”,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无论这个人是你自己还是其他人。
这个人类的理想道德家园,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就像自己已经”是这个理想家园的一分子那样行動。这个“就像自己已经”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它会引导人们把完美的准则应用到不完美的世界里去。你会说,这很难,因为它将责任置于自然之上,将道德置于幸福之上,但是,康德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完成从野兽向人的转变。
自由意志对自觉义务有引导作用,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如果我们不自由,那我们就无法生成义务的概念。正是在道德选择的危机中,我们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这种自由就是我们的内在本质,是纯粹的自我。
阅读选择和道德选择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是在选择有困难或有危机的时候,才特别感觉到自由意志的存在。所有的选择都大致如此。
康德的同时代人莱辛在诗剧《智者纳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很爱自己的三个儿子,希望他们能够相亲相爱,但是这三个儿子老是互相争吵。老人有一件传家宝,是一枚有魔力的戒指,谁戴上它,谁就可以讨得神的欢心和恩赐。这枚戒指是某种最高权力的信物,祖祖辈辈都由父亲传给自己最喜爱的那个儿子,得到这枚戒指的人便是一家之主,所有人都必须听他的。
儿子有三个,戒指只有一枚,怎么办呢?于是老人去找一位开首饰店的老朋友,请他打造两枚一模一样的戒指,并请他保守秘密。戒指很快就打造好了,真的是一模一样,就连老人自己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临死前,他把三个儿子分别单独叫到跟前,把戒指给他,叮嘱他要爱自己的兄弟。
老人刚进棺材,三个儿子就闹了起来,都说自己手上有魔戒,是一家之主,但谁也没法证明手上的戒指是真的,于是找法官来评理。法官也无法辨别,但他有一个建议:每个兄弟都戴上自己的戒指,就像那是真的,就像自己已经是一位贤德之人,过一种“谦和、仁爱、克制”的生活,“诚心诚意地听神来安排”。倘若能如此,那么魔戒是真是假也就不重要了。
是的,对普通人来说,能做到“就像自己已经”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就像自己阅读真的有乐趣,就像自己是一个好人。“像”就是了,“像”就够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比较现实的好人标准。
摘自《人生与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