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巧艳
正文: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是学校实施教育指导的重要合作伙伴。北师大学校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参与与配合,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的专业指导,共同发力,才能缔造孩子成长的完美环境。”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会利用家访、家园联系窗、成长档案、家长会、开放日活动等途径搭建家园共育的桥梁,而这些活动本质上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的,家长作为参与者,更多是被动接受,教育成效难以考证。另外,一些由园方组织的线上或线下的家庭教育讲座、网络学习平台,由于人数多、互动少,往往也收效甚微。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亟待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广泛式向小组式转型,新型家园共育模式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一、了解研究家长,寻找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1、新时代背景下特殊的家园结构关系
我们曾一度为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感到苦恼,如今这些独生子女已成长为新 代家长队伍的主力军。同样一批“90后”涌入幼儿园教师队伍,这些年轻教师很多也是自我意识较强的独生子女,处于这样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三独”结构,家园共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二孩增多,养育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快、自我要求高等种种因素,造成许多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由老人代管,而隔代教育同样也会滋生更多问题。经调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家园共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内部矛盾及家园沟通出现的“断层”。
2、研究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带着家庭的“烙印”。“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藏着一个“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而原生家庭就像树的根基,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要想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他的原生家庭,这样实施教育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班新生“默默”,刚入园时虽不曾哭闹,却表现出冷漠、对集体活动没兴趣、不合群等特征,他的母亲每天来去匆匆,很少与老师交流,腼腆而又不善言辞。后来我们无意中知晓,这位打扮入时的90后妈妈竟是一位新时代“网红”,平台上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整天忙于直播,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由于缺少关注与陪伴,“默默”严重缺乏安全感,来到新环境后,表现出种种不适应。诸如此类的年轻父母,将大把时间花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事业)上,对身为家长的教育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加上平时与老师见面的大都是爷爷奶奶,父母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彻底放任不管,另一种是忧心忡忡,各种不放心: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幼儿园?老师喜欢我的孩子吗?在幼儿园能吃的饱吗?为什么刚上幼儿园就生病……
这些由隔代教育衍生出的家园沟通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年轻父母和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导致放任自流和相互指责等现象。
二、培养学习型家长,明确监护人主体责任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的人生加分”。在新型家园共育模式下,我们有责任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懂得教育孩子不是学校或教师单方面的事,家长只有和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面对问题时不推诿、不逃避,形成学习共同体,才能促进孩子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基于新时代家庭结构上的转变,传统式的家长讲座、家庭教育培训已不能满足年轻父母的需求,而一些主题式家长沙龙、亲子实践活动被列入我们的实施计划。为了帮助更多家长与幼儿园建立有效沟通,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小型主题式沙龙为家长打开释放心灵的窗口
年轻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平时和老师见面沟通的机会不多,最常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手机,这种“短、频、快”的沟通方式虽然便捷,却缺少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的夫妻教育分歧和矛盾冲突现象很常见,往往是一个在家里苦口婆心地教育,另一个却唱反调;要么就是以母亲教育为主,父亲教育缺失,还有隔代教育的负面作用和影响,都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里一旦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大人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压抑。
我们在年级组开展小型主题式沙龙后,意外发现一些年轻家长平日积攒下的压抑情绪能得到一定舒缓,在小范围的倾诉交谈中达到一种慰藉与释放。以小班新生为例,老师们精心筹备的“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为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由于参与人数有控制,在小组讨论中,家长们面对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都能畅所欲言。而一些年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敢想敢做,颇有独到见解,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叹,其他家长在听取别人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不足。有位妈妈在听完别的家长发言后就哭泣起来:“相比较你们对孩子的尊重,我觉得自己对孩子太粗暴、太不理智了”。这位妈妈边哭泣边说:“我家女儿平时做事有些拖拉,比如你叫她洗澡時,她不能立刻过来,我叫了几次不来,火就大了,走到孩子面前就是打手,但是发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缓解孩子慢的习惯。今天听了这位家长说的方法,我太惭愧了,孩子毕竟还小,对她的教育应该要有耐心和方法,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中大班年级组开展的关于良好性格与交往能力的主题式沙龙也是收效颇丰,比起网络平台的隔空交流,这种家园沟通方式针对性更强,话题更集中、更利于解决问题。“您的孩子能主动和人打招呼吗?” “老人的教育观点和您不一致怎么办?”“应该让孩子做家务吗?”“倔强的孩子怎么应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思维碰撞,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2、引导年轻父母积极参与亲子实践活动,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早期教育知名专家蔡景昆说:“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如何让孩子拥有持续一生的幸福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给他的‘底色。”为了避免家庭教育出现“断层”现象,幼儿园需要引导年轻父母明确自己的监护责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陪伴孩子成长。每学期各班级至少开展两次亲子实践活动,比如春秋远足游、家庭故事表演、亲子诵读、趣味运动会等,让孩子的父母通过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共同陪伴与见证孩子成长。刚开始一些年轻的父母参与度不高,怕影响工作,参加活动后发现,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现在许多年轻父母都能积极参与,有时甚至是夫妻双双到场,宁可请假也愿意陪伴孩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开展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年轻家长和教师之间没有代沟,反而更擅长用直接、高效的方式合作,并表现出得天独厚的年龄优势。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熟悉网络、敢于冒险、富有激情、知识面广等,一些高素质的教师和家长自身就具备着极好的学习沟通能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发挥出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指引与服务家长,明辨国家教育方向
随着城市住宅越来越趋向于高层化、单元化方向发展,各家各户独成一统的格局大大限制了孩子们的社区交往范围,使儿童与外界的正常联系越来越少。许多家长从安全角度考虑,平时很少允许孩子单独外出,大多孩子在家时是与电视和手机为伴的。在当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敏感、多疑、焦躁、任性等不良性格。性格不好的孩子教育起来也会困难,很多家长重视教育,方法却不在“点上”,为此常引发感叹:“教育孩子比搞科研还难!”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学生,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才能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对于3-6岁幼儿的评价模式,应当从对学习能力的评价转向为对良好性格、交往能力的发展性评价。
过去,有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回到家就问孩子: “今天老师教了什么?”“这首儿歌你怎么就不会背呢?”甚至会拿教给学生多少书本知识来评判一所幼儿园的优劣!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家长,我园一直坚持对每个家庭实施同步指导,引导家长思考:“什么才是教育孩子发展的良好方式甲”现在的家长会问孩子:“宝贝,今天你开心吗?”“你今天交到新朋友了吗?”不难看出,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大部分家长与幼儿园达成了共识,懂得要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性格培养,减少横向比较,忽略孩子因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个体差异。
四、以点带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
1、建设家长志愿者队伍,让一批优秀家长“领军”在前
每一届家长队伍中,总会有一些重视教育、热爱学习、乐于奉献的家长朋友,我们尝试将这些优秀的家长吸纳为“家长志愿者”进行集中培养,除了实施专业性指导,我们还引导他们参与全园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服务,将成为家长志愿者,为每一名幼儿服务变成一种无上光荣的公益事业来做。每一年,幼儿园都会评选出一批“美丽家长”典型代表,把他们的优秀事迹报送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参加区级评选,并在“六一”节进行集中表彰。
同时,一些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也会通过微信、QQ群等平台进行推广、分享,使其他家长能获取经验,而家长之间的交流分享,往往会比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2、坚持个案式研究,有计划地对部分特殊家庭实施科学指导
我们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个体差异越大,而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基于普遍性的常规性教育。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只能面向全体实施整体教育,而一些个性突出、具有典型特征的孩子还需要教师进行个案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这就像医学上的“靶向治疗”,我们以班级为单位,让每名教师每学年设定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平时只能观察到孩子在园的表现情况,而双休日,家长需要在家里做好家庭教育活动的实践与观察记录,也就是实施我们的5+2计划。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影像类的,将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能为我们更有效地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也使家长更信赖教师的专业水平,加速教师的职业成长。
五、结语
从孩子入园那一天起,我园会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经常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类亲子活动以及家长会、父母课堂,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教育,更加需要父母亲的陪伴与关爱,只有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才会充满爱,才会有健全人格的发展。当然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各种原因配合不了,这时我们也讲究一些方法与策略,当别人的家长参与活动时,他们的感悟与体会,我会在班级群里发,让没有参加活动的家长看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我们基于新型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实践与思考,就像在寻找有益于孩子终身发展的DNA,只有联合家长共同实践、总结、创新,才能更好的形成教育合力,给孩子的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參考文献:
[1]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6.
[2]赵其坤,做有思想的教育行动者[J],现代教育,2012(10):10-11.
[3]马忠虎,如何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J].1994(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