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俊 徐开文
目前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式是治疗肺癌的标准术式之一,临床医师通常在患者条件允许下多选择VATS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创伤,促进术后患者康复[1-2]。但在临床实际中,患者因手术刺激、全身麻醉、合并其他慢性病及手术耐受性等影响,术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笔者于临床工作中发现,如予以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不仅可以减少麻醉药物剂量、缩短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并减少残留对中枢神经的损害,从而降低对心脏及认知功能的损害[3],并以100例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以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呼吸外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肺癌;②术前MMES评分≥23分,能配合医护人员完后认知功能检测;③ASA分级Ⅰ~Ⅱ级;④文化程度均为高中及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②合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③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替代治疗及精神类疾病者;④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相关疾病;⑤麻醉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35~72岁,平均(58.3±8.7)岁;ASA分级Ⅰ级18例,Ⅱ级25例;体质量BMI为22~27 kg/m2,平均BMI(24.2±3.1)kg/m2。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龄32~68岁,平均(56.7±8.2)岁;ASA分级Ⅰ级25例,Ⅱ级32例;体质量BMI为21~27 kg/m2,平均BMI(24.5±3.4)kg/m2。2组性别、年龄、ASA分级及BMI等基础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观察组 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指导患者常规禁食禁饮8 h,麻醉前30 min注射阿托品、苯巴比妥,采用椎管内麻醉,置管后输注2%利多卡因3 ml,10 min后确认患者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后行全麻诱导,注入0.12 ml/kg的0.75%罗哌卡因联合丙泊酚麻醉维持,控制麻醉平台低于T6,静脉滴注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5 μg/kg、丙泊酚0.5~1.5 mg/kg诱导下行全身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氧流量1 l/min,呼气末CO2维持在30~40 mmHg,并选择颈内静脉穿刺并置管,行桡动脉穿刺动态检测血压,术中吸入2%~4%七氟烷、静脉注射1~2 mg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1.2.2 对照组 采用全身麻醉。静脉输注0.04 mg/kg咪唑安定、4 μ/kg芬太尼及0.2 mg/kg依托咪酯进行全麻,术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间断静脉输注0.12 mg/kg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及镇痛效果,并吸入2%~4%七氟烷等维持麻醉,根据需求间断性追加芬太尼与丙泊酚,并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同观察组一致,直至术毕。
①统计2组术中麻醉持续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及补液量;于麻醉前、插管后2 min、术中10 min、术毕拔管后2 min时间点,记录心电监护仪上各循环指标,包括心率(HR)、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及肺动脉压(MAP)。②统计手术期间2组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房纤颤、室性早搏、血压一过性升高、肺动脉升高等情况。③于术前、术后4 h、术后12 h采用MMSE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其评分范围为0~30分,分数越高代表认知功能越好。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高中及以上群体,故MMSE评分<23分则判定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2组麻醉持续时间、瑞芬太尼用量、补液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丙泊酚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术中情况比较
插管后2 min,2组SBP、DBP、MA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术中10 min,对照组MAP显著低于麻醉前,观察组SBP、DBP、MAP低于麻醉前(P<0.05);术毕拔管2 min,对照组HR、SBP显著高于麻醉前,MAP低于麻醉前,观察组MAP低于麻醉前(P<0.05)。但观察组仅插管后2 min,SBP低于对照组,术毕拔管2 min,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段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循环指标比较
注:*为同组与麻醉前比较,P<0.05;△为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7.9%(12/4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2.3%(7/57)(χ2=3.889,P<0.05)。见表3。
表3 2组术中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组术前、术后12 h 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4 h、术后6 h 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MMSE评分比较分)
任何手术对机体均可造成一定损伤,且胸腔镜下亦需使用大量麻醉药,机体因麻醉、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出现应激性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继而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术中心脏不良事件,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术后认知功能障碍[4-5]。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术前无精神障碍,术中因麻醉后出现注意力、记忆力及思维等发生可逆性紊乱,导致患者术后康复较慢,住院时间延长且生活质量下降[6]。目前有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学者多认为与手术类型、年龄、麻醉使用药等有关,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2种麻醉方式,其中全身麻醉的靶器官是患者脑部,术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完全丧失,对患者影响更深,其作用范围更为广泛,且药物在机体残留量较大,术后患者因中枢胆碱能系统受损,导致其记忆可塑性损伤,且诱发术中心脏不良事件,如室性早搏、心房纤颤、血压升高或降低等[3]。硬膜外阻滞麻醉是通过阻滞脊神经根,促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临床多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但高位硬膜外麻醉主要用于术后镇痛,以减少全麻药的剂量[7]。本次研究中,2组瑞芬太尼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丙泊酚使用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循环状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证实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显著降低全麻时使用剂量,对循环功能并无较大影响,具有一定安全性,这与杨华等[8]学者的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高于对照组,推测原因可能是因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互补充,消除术毕拔管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上升,且硬膜外阻滞麻醉可阻断手术部位神经的传入刺激,降低机体创伤应激反应及循环功能紊乱现象,因此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少,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下降。
总之,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明显降低麻醉用药,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麻醉药对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抑制情况,并减少麻醉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刺激,降低手术区域神经元兴奋性,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