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俊, 刘淑娟, 万 翔, 刘光武, 张卫星, 张 忠, 刘开琳, 李菁菁, 杜 娟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兰州 730070)
武威市凉州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也是甘肃省重要的肉牛生产区域之一;养牛是当地农村养殖业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1-4]。养牛的玉米秸秆和麦草利用率大幅提高,较好地缓解了当地人畜争粮的矛盾[4]。当地政府也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富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程,形成了以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为支撑,凉州区畜牧兽医局为依托,各乡镇改良点为基点的黄牛改—繁—育体系,良种化程度达到93%[2-4]。养牛产业的加工产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肉品深加工、牛肉精分割、皮革、乳品加工生产企业,成立了养殖协会和合作社[2],政府积极推广和扶持规模化养殖,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了凉州区玉霖养殖场、武威市金绿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威市锦泰亨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凉州黑牛科技有限公司等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1]。但是,比较该地肉牛出栏数量,公司养殖只占肉牛出栏数量20%,大部分肉牛的养殖还是分散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这种养殖模式是否适宜当地条件?肉牛养殖急需解决问题是什么?为此笔者对凉州区的清源乡、金塔乡和吴家井镇的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评价其养殖模式,比较效益,以期为当地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提供参考。
2018年5月,在武威市凉州区养牛协会秘书长吉光全的指导下,笔者分别对凉州区的清源乡、金塔乡和吴家井镇的肉牛养殖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每种养殖模式调查3户,调查过程除访问养殖人员外,也深入牛舍进行观测。调查采取访谈、实际观测和资料收集等方法分类型进行抽样调查,对养殖场进行实地参观和观测部分内容。
调查结果(表1)显示:凉州区的肉牛养殖有公司和农户养殖两种类型,养殖模式内的管理和喂养方式基本相同。根据牛的活动范围可分为自由采食(占66.67%)和定点养殖两种方式,给料方式有机械化供给和人工提供。饲料则各家自有秘方,精料主要是浓缩配方料+玉米粉(或次粉)。77.78%的农户养殖的粗料都加入玉米芯粉碎料。调查中了解到农户将养牛作为家庭收入来源,最少养牛数必须大于5头。养殖数量可分3类:第一类小于10头,第二类10~30头,占的比例较大(占44.44%),第三类则大于30头。养殖数量大于30头牛就需要机械化养殖。77.77%的养殖场的粪污还田(表1)。
表1 肥育肉牛不同养殖模式的调查比例及其评价
凉州区的舍饲肉牛养殖类型从牛犊来源种类可分:肥育型(占67.67%),这种饲养模式是购入架子牛,饲养育肥、出售。多养殖西蒙塔尔品系的肉牛,采用不分群养殖,这种养殖模式比较普遍,大多数农户肉牛养殖都应用这种模式。
繁殖—肥育型(混合型,占33.33%),即由犊牛生产至育肥、出售一体化的饲养模式。多为肉牛和奶牛混合养殖,奶牛和肉牛分群,奶牛产犊,小牛断奶后迅速转入肥育阶段进行育肥,达到出栏体重(500 kg左右)后出售。此种模式能将肉牛和奶牛养殖结合起来,犊牛适应环境,生产费用较低,总效益高,传统农户小规模养殖喜欢这种模式。
根据肉牛养殖过程个体活动的自由度,将养殖方式总结为下述3种类型。
3.2.1 肉牛自由采食和活动的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是公司养殖都采用的模式,每头牛的活动都不受人为限制,在采食场与活动场之间自由活动。在调查对象中占33%左右,除公司养殖外,有1户也采用这种模式,养殖的规模大于200头。每天早晨将配方饲料根据牛的数量分撒到牛采食槽,并根据采食情况进行补充。饲料以青储料为主,辅以麦草或苜蓿,农户养殖还填加粉碎的玉米芯。牛也是自由饮水,粪污则需要机械清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牛有充分的活动空间,但是需要的养殖场地较大,也需要机械和严格的程序化管理。
3.2.2 肉牛定点采食的养殖模式 农户养殖肉牛都是将牛拴在一定位置,采食和活动范围较小。这种养殖模式占调查总数的66.67%。每头牛的活动都受限制,不能自由活动。每天定时将饲料根据牛的数量分撒到采食槽,根据采食情况进行补充。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管控牛的活动,需要的养殖场地较小,可根据需要对问题牛进行管理。
3.2.3 肉牛定量采食的传统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只有少数农户还在应用,每头牛拴在固定位置,活动受人为限制,不能自由活动。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占33.33%左右。每天早晨将配方饲料根据牛的数量分撒到牛采食槽,每天饲喂2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节省饲料,喂养容易控制,但是需要养殖人的劳动强度较大,饲喂量需要精确。
笔者对3种养殖模式的效益(表2)进行比较,参与比较的养殖环境、牛舍类型、架子牛来源及大小、防疫治病等都相同,只有养殖场地大小、喂料和饲料加工具、人工投入和饲料类型不同。养殖的肉牛数以其最大数计算,第一类自由采食按养殖200头,第二类定点自由采食和第三类定点定量养殖数为30头。根据调查,自由采食养殖模式的牛自由活动空间较定点养殖的牛多出活动场地约20 m2/头,而当地土地扭转费为每1 hm2约10 500元,因此自由采食养殖模式较定点养殖场地费多约20元。自由采食养殖模式的TMR搅拌机和撒料机投入约为4万元,使用寿命约20年,以年计算投入约2 000元。定点养殖模式都使用铡草机加工粗料,年计成本为175元,牛犊和防疫等每头牛投入约8 000元。自由采食养殖模式和定点养殖模式的饲料投入根据实际调查的每天投入数计算。由结果(表2)可以看出:自由采食养殖模式的初始投入约为定点养殖的1.3倍,但总收入两者相差约6.6倍。定点定量养殖是一种较原始的养殖模式,劳动强度较大,初始投入较少,养殖人员容易控制牛,而且,定量养殖的效益较自由采食的效益高约20%(表2)。自由采食养殖模式的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较低,但工作人员要有驾驶机械技术。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部分农户仍喜欢定量养殖。
表2 肉牛不同养殖模式的效益评价
(1)农户养殖是主体,养殖带头人发挥重要作用:凉州区的养牛是传统产业,已累计建设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98个,肉牛规模养殖户达到8 652户,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4%[1]。但调查的3个乡镇,30头以下养殖户占66.67%,出栏肉牛数量占到80%左右。农户养殖还是凉州区主要的肉牛养殖形式。养殖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以及购销联系作用尤为重要。笔者调查的金塔乡右五村每家都养牛,这与养牛大户吉光全的带动作用不无关系。吉光全家养肉牛200头,喂养全部机械化,而且他也贩牛,全村的架子牛购入及成牛出售几乎全由他来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大户养殖带动的农户分散喂养,销售保障的以村为单位的养殖群体,成为当地较稳定的肉牛养殖范式。
(2)肉牛养殖模式多样并存适宜当地经济条件:从养殖者分类的凉州区舍饲肉牛养殖有公司和农户两种,而农户养殖占比达80%以上。从肉牛来源种类可分:肥育型和繁殖—肥育型(混合型),肥育型养殖占66.67%以上。从现代养殖角度分析,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倡和推广集约化养殖[5]。凉州区也积极倡导规模化养殖,极力扶持养殖协会、合作社和运销户,促进了养牛业发展[1-4]。但是,笔者调查到家庭养牛少于5头即不能赚钱。以此来计算:每头牛每天饲草的花费13.5元~17.5元,年际投入近2.5万元/头,加上牛舍和喂养工具等,肉牛养殖的初始成本达10万元以上。在农村有几个人能轻松拿出来呢?而且农户习惯于传统定量喂养,效益还高于自由采食的规模养殖。因此,当地农户肉牛养殖规模不大,目前农户养殖稳定发展,公司养殖与之并存的多样模式是适宜当地经济条件的肉牛养殖模式。
(3)肉牛养殖趋向标准化和系统化:在2010年左右,暖棚养殖开始在凉州区推广[2]。笔者调查时所有牛舍都已是标准化暖棚。虽然,各家都有自己的肉牛饲料配方,但是浓缩配料和配方饲料养殖率已达100%。肉牛的销售也不再是集市型的分散销售,肉牛销售已加入全国联网系统。另外,自繁养殖模式在全国的比例为80%[2],而凉州区肉牛自繁养殖只占33.33%,肉牛品种多为西蒙塔尔品系。该区肉牛养殖已步入良种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4)肉牛养殖凭经验,粪污处理简单:所调查对象仍有33.33%还采用定量养殖,肉牛分群也只以牛龄简单分开。虽然技术人员定期到养殖户咨询,但是农户养殖还是多凭经验管理和喂养。以玉米芯和麦草为粗料的养殖户占77.78%,只有公司和个别养殖户用青储饲料。养殖场的粪污基本都要经过堆放再处理,且还有22.23%养殖场的粪污不能及时还田。提高养殖户技术,缩短粪污处理过程是凉州区肉牛养殖急需解决的问题。
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ShelterCattleBreedingModelinLiangzhouDistri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