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浪潮

2019-11-14 02:27尹文丽
商周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刺参浪潮海水

□首席记者 尹文丽

1405年,在那次中国古代历时最久的海上航行中,郑和将中华文明传播至南亚、东非;1588年,随着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大航海时代的宗主易位,新的历史由此开启。

历史和现实的无数故事告诉我们,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能量,是交通的要道,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因此,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经略海洋,成为全世界新的共识。

与海洋拥有千百年“亲密关系”的青岛,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与海洋的互相依存中,获取了不计其数的经验和智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掀起的以“藻、虾、贝、鱼、参”为代表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均从青岛发端,进而推广至全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达成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持续依赖海洋科技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艰辛跨越。

青岛集结了为数众多的海洋人才,拥有深厚的海洋基础,在前五次海洋浪潮的影响下,青岛在发展海水养殖领域的科研和产业优势不断凸显,正朝着大工业化养殖和深远海方向,努力实现“领跑”。

70年,从零到“一”

在福建霞浦,近年来,一种增长速度快、产值不断提高的海洋珍品养殖产业正在兴起,并渐渐成为当地渔业增效的支柱产业。这种海洋珍品就是第五次海洋养殖浪潮中得到大力推广的硕果之一——海参。通过推广海底投放种苗自然增殖的底播养殖,霞浦的海参产业已经形成有效规模,并向着产业化方向迈进。

霞浦的海参养殖产业风生水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北参南养”过程中,南北方在海水养殖方面合作的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海参(主要是刺参)养殖由胶东半岛等地向东南部沿海地区扩展,福建的海参养殖产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再到壮大的发展道路。对此,或许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研究员、种质资源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刺参团队首席专家李成林最有发言权。十几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海参养殖产量以约2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也见证了刺参以仅占山东全省海水养殖1.7%的产量创造了约19.2%的产值。他经过长达15年育种研究工作,研究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的鲁海1号刺参,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24月龄刺参“鲁海1号”体重平均提高24.8%,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23.5%,不但在山东沿海得到大力推广,更在福建“落地生根”。“‘北参南养’、‘东参西养’,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刺参养殖实现了从亩产量不过百斤到现在的翻番,并由单纯追求增产向提质增效转变。这也可以证明,从2003年左右开始发迹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如今已蔚为可观。”李成林说。

自古以来,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利用海洋发展生产的经验,所谓“鱼盐之利”“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但这种利用止步于捕捞,真正实现海水养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出现了几次大的浪潮,使我国的海水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突破。

这五次浪潮都发源于山东,青岛更是核心地带,在其成功之后,又迅速推广至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据有关专家介绍,第一次浪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海带、紫菜等的养殖为代表的海藻类养殖浪潮,这是整个海洋渔业产业浪潮的起点。其中,在这次浪潮中发明的“筏式养殖法”是海水养殖界的重大突破,带动了海洋渔业产业的大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第二次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兴起,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利用3-5年时间,迅速突破了甲壳类品种的养殖技术。随后,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第三次贝类养殖浪潮、以鲆鲽类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以海参鲍鱼为代表的海洋珍品养殖浪潮接连展开,拉动了中国渔业经济增长。

海洋科技的力量

海洋浪潮,这个总结用语宏大而意旨深远,而实际上,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一件件微小的事上,润物无声,恰如一场场餐桌上的“革命”。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用一个鲜活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这五次浪潮带给中国人的巨大改变。“我们以前只能吃到虾头,我小时候在市场上甚至没见过全虾。因为产量很小,虾身全部要出口国外。”然而,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后,虾贝类不再是珍贵的水产,而成为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菜品。

“每一次海洋浪潮的发生,都让海水养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但完全改变了海产品在中国人膳食结构中的地位,更实现了品种和数量的极大丰富。中国人均水产品的年消费量从原来的不到10公斤,到如今的接近50公斤。这几乎都是海水养殖的功劳。”潘克厚表示,海洋浪潮让一个新的产业——海水养殖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直到今天,海水养殖业已超过捕捞产业,在海洋渔业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五次海洋浪潮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它还突破了海洋科技的瓶颈,证明了我国在海洋渔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也标志着科技成果为人民服务最终目标的实现。在那之后的全国推广引发养殖浪潮,则进一步开拓了中国海水养殖业新空间,形成了产业规模,为下一步的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谈到基础,李成林这样总结这五次源于山东、发迹于青岛的声势浩大的浪潮:“青岛拥有为数众多的海洋人才,是全国最大的海洋人才资源聚集地,这是海洋科研活动取得突破的人才条件;青岛还有大量专业性的海洋科研院所,如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研究方向更集中,容易形成合力。”此外,青岛是环渤海经济中心的核心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再加上山东明显的政策导向,自然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力。那些在别人看来啧啧称赞的“奇迹”,在李成林等科研工作者看来却并不神奇。因为那是日复一日刻苦的钻研,是凝结了科研工作者和先驱们汗水和智慧的探索,“我刚入这一行时,就被各种专业探讨会上的碰撞和火花深深触动,大家互通有无,都在为着一个目标奋进。”李成林说。

这“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才是海水养殖浪潮中的精神力量。在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中,发明了具有突破意义的“筏式养殖法”李宏基研究员于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接着,攻克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赵法箴院士、致力于扇贝养殖的张福绥院士不断发力,可以说,正是这些“弄潮人”的孜孜以求,和各高校院所也一直致力于海水养殖种类培育与养殖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攻关研究,才推动了每次海洋浪潮的不断崛起。

青岛实现了科技助推海水养殖产业发展

“大农业”到“大工业”

从青岛往北300公里,在滨州、东营,李成林的鲁海1号“东参西养”后,创造性地运用了新技术和新模式,重点分析当地池塘底质的差别,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了海参、对虾循环养殖和立体养殖,实现了生态混养,减少了病原传播,提高了转化率。

从青岛往西200公里,在距离日照海岸40海里的地方,就是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地带。在“黄海冷水团绿色高效养鱼项目”技术带头人、中国海洋大学原副校长董双林眼中,这片充满未知的区域是未来中国三文鱼养殖的广袤“宝地”。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和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重点项目,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工程是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从近岸向深远海拓展的突破口。况且,它不仅是一个养殖工程,还是一个涉及诸多产业链如苗种养育、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的融合项目,是海洋渔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未来已来。前五次海洋浪潮方兴未艾,新的产业模式如黄海冷水团、立体养殖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多业态却已经开始取代一个单一品种带动一个品类发展的模式。如今,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成为新的方向。

有专家表示,新形势催生了新的思维和理念,在如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新模式正在成为主流。这体现不再唯经济、产量为核心,而是以产品质量为重点,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水工业化养殖。

在近海滩涂被深度开发的时候,向深远海发展是重要方向,深水网箱等可充分利用海域资源,拓展养殖海域,提高产品质量,缓解环境压力。在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深水网箱已被广泛使用。潘克厚表示,在深水网箱中模拟鱼类的生活环境,对技术、模式、管理的要求很高,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海水养殖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科技难关,研究、优选养殖品种。

不少专家表示,工业化养殖促进了海水养殖业从“大农业”到“大工业”的跨越,创新工业化养殖新理念和新模式,除了涉及将原有设备升级改造之外,更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同时运用循环水处理系统,达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的效果。譬如,在划定的示范园区内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循环养殖系统,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目前,这种方式正在沿海一些城市开展。此外,科学规划的海洋牧场,利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探索与旅游开发、休闲渔业深度融合,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刺参浪潮海水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新色彩浪潮
海水
积极应对慕课浪潮
仿刺参生殖腺营养成分分析
海水能喝吗?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