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星辰与大海
——沉船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2019-11-14 05:3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战舰沉船东南亚

姜 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 100192)

法国著名作家所罗门曾经说过“海洋是人类最大的博物馆”,驶向星辰与大海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探索古代文明交流史的金钥匙!20世纪中叶,水下考古首先在地中海兴起,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令人瞩目的沉船考古成果层见叠出,吸引了世人无数的目光。本期专门收录5篇论文,介绍了9艘沉船:时代上延续千年,地域上横跨欧亚,类型上商船与战舰兼备,学术实践上水下考古与遗产保护并重,一定程度上概述了世界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和当代风貌。

广东川岛海域发现的“南海Ⅰ号”沉船,生动展示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与此相呼应,朝鲜半岛西海岸发现的“新安沉船”,则再现了古代中国、日本、韩国的海上交流盛况。9—10世纪,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域古代文明开始常态化、规模化海上交流,而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和“井里汶”沉船(连同此前发现的印坦沉船),堪称古典时代海上交流的历史见证。在欧洲,英国朴茨茅斯港海域发现的皇家海军“玛丽.罗斯号”战舰,是木质风帆战舰的古典代表,其水下考古工作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新闻,年轻的查尔斯王子甚至还亲自潜水观摩了长眠海底数百年之久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舰。作为另一种类型的战舰,北洋水师的“致远”“经远”和“定远”舰,是古代风帆战舰向蒸汽机装甲战舰过渡的经典代表,也是中国近年来水下考古的最新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土伦港海域发现的“月亮号”沉船,是地中海世界水下考古成果的突出代表,也是人类面向深海海域开展考古探索的卓越尝试。

9艘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国际水下文化遗产学界在考古技术与学术研究方面日新月异的进步。崔勇研究员的文章,让我们有幸读到“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工作的诸多细节,比如沉箱打捞的工作方案、精细化的室内发掘模式、全方位数字记录系统,等等;范佳楠博士的《“新安沉船”与14世纪的中日海上贸易》和辛光灿博士的《9—10世纪东南亚海洋贸易沉船研究》,具体而微地解读了东北亚和东南亚海域的海洋贸易史,诸如日本博多港宋代纲首与镰仓幕府北刘氏深度介入海洋贸易的历史史实、阿拉伯帆船与东南亚帆船往来航行于南洋海域的考古实证等,读来引人入胜。赵哲昊博士留学英伦,以亲眼目睹之“玛丽罗斯号”为发端,详解英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理念,诚可谓他山之石。邱丹丹博士负笈欧洲,曾潜入地中海考古,其缀简成篇之《追寻“月亮号”沉船》一文,介绍了法国同行使用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开展深海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非常值得关注。姜波研究员关于北洋水师沉舰水下考古成果的探讨,试图从技术层面解读甲午海战,亦可谓“别开生面”!

猜你喜欢
战舰沉船东南亚
我的家乡我的舰 明星战舰风云榜
沉船的启示
飞鱼战舰奇遇记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海底沉船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