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封教会中学兴亡研究

2019-11-14 09:13周阳郑州大学
新生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教士基督教教会

周阳 郑州大学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武力的胁迫与枪弹,使得广大群众对基督教持普遍反感与敌视的态度。传教士试图以教育为突破口,打开人民的心扉,吸引大批虔诚的信徒加入基督教。“最初之教会学校,实为辅助传道而设,传道者既不能即得成人之信仰,乃开设学校俾得集孩童于基督教义之影响之下。”利用学校来传播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素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人民也乐于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教会学校对基督教传播的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他们在就读过程中基本上都信奉上了基督宗教,毕业后大都成为了宣教人员,或是在教会从事其他服务工作。”“基督教教育对于中国教会全部事业上之特殊贡献,为能应用教育方法,以实现传教之目的。”

经过传教士的辛苦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相对比较完整的基督教教育体制。由于中学生还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其一生重大之问题皆于斯时决定之,如职业之选择,个人习惯及处世态度之养成,以及其一生之师友学校教堂皆于此时选定,而其信从或舍弃基督教亦于此时为解决之际也。”教会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教会中学的快速发展。教会中学也逐渐成为基督教教育体制中发展最完善的一部分。

开封作为近代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集河南的文化、政治中心于一体。基督教若想进入河南传播,自然要先打开开封的大门。但是由于开封相对闭塞、民风保守,排外情绪严重。传教士几次欲入,均已失败告终。直到1902年,传教士奉旨才得以正式进入开封。1909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被任命为河南教区的主教,在其不懈的努力下,加拿大圣公会在开封先后建立了“三一”大教堂、保生堂孤儿院、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圣安德烈中学,为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传教士在开封成功立足后,为了迅速打开传教事业的新局面,1909年美国浸礼会的传教士施爱理建立了开封历史上第一所教会中学——济汴中学。1912年,加拿大圣公会的传教士怀履光创办了圣安德烈中学。当时开封的众多学堂仍然教授传统的孔孟之学,学生对新式的西方学校根本不感兴趣。但教会中学对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这就吸引了一批贫穷但想读书的学生。加之,教会中学采取了西方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相比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先进性。教会中学的招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圣玛丽亚女中与施育女中的陆续建成,进一步扩充了教会中学的实力。此时的教会中学在开封教育界初露锋芒,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

在1916——1924年,开封教会中学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首先在数量上,教会中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当时的开封私立学校除了教会中学外,只有一所中州公学,公立学校也寥寥无几。其次,在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上,教会中学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圣安德烈中学和济汴中学在当时的开封教育界具有较高的声誉,被称为当时开封的“两大洋校”,在省内外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据史料记载,“男女学生不下一千六七百人。”

随着1922国内收回教育权的运动的兴起,加之教会中学过度重视宗教思想的教育,长期与中国传统教育相分离,从而加重人们对教会学校的质疑和批评,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为了改善危机,教会中学开始了自我调整。圣安德烈中学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它首先采用北京国民政府在1922年颁行“壬戌学制”,并将原来的预科制和选科制改为三·三制,学生的课程也按照三·三制中学所规定的科目进行安排,随后又取消了圣道课。但是,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深入,教会中学所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1924年,在开封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十届年会,先后表决通过《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案》和《学校内不得传布宗教案》两项议案,将教会学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给开封的教会中学带来了灭顶之灾。五卅运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会中学的学生纷纷退学,转入其他学校。圣安德烈中学、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教会中学相继停课,关闭。尽管同年秋天又重新招生,但报考者、招生人数严重减少。北伐战争期间,战争对教会中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部分传教士为了自身安全撤离河南,教会中学又被迫关闭。为了谋求生存,教会中学开始了新的改革之路。

教会中学首先面临的就是是否向国民政府立案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担心立案后,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失去自由。而学生和部分教员则希望尽快立案。面对这样两难的局面,不同的学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1930年,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圣安德烈中学这两所中学进行了合并,后更名为私立豫中中学,向河南省教育厅提出立案申请。济汴中学也在重重困难中,履行完了各项立案手续。而施育女子中学则坚决抵制立案,并将学校改名为施育妇女圣经学校,以便于维持现状。其他的教会中学为了生存与发展,先后向河南省教育厅进行了备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名称“不得以省市县等地名为校名并必须冠以私立二字。”以区别于公立学校。其次,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进行了改革,教会中学的校长均换成了中国人。最后,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开始实行国民政府的新学制,并且不再把宗教教育放在首位。教会中学进行立案改革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政府的财政支持。

1937年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大举入侵中国,时局动荡不安,一部分西方传教士已经准备回国躲避战乱。部分教会学校提前放假,并宣布学校停办。1938年,开封沦陷,大部分居民为了保全性命,纷纷逃到外省。已经停课的教会中学被改为收容难民的难民营,未停课的教会中学虽得以办学,但必须在日伪政府的监督下,给学生灌输奴化的教育思想。1941年,战争中的光豫中学企图重新招生和复学,“当时本拟从外县各地招收一些教友的孩子来开封培养成初中程度。……但经过招收学生,从尉氏、杞县、兰封、扶沟、睢县、鹿邑等地的本堂神父推荐来的只有二十余名。”尽管学校如期开学,但是由于学生太少、经费不足等种种因素,学校只得又一次停办。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西方传教士又重新返回河南,投身于传教事业,教会中学也开始进行恢复与重建。豫中中学重建学校、重新招生,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下,学校逐步进入正轨,“9 月开始招生,10 月开学,男女两部共有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五班 240 余人。1946 年续招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后来逐年前进。直至恢复到抗战前的班级规模。其他教会中学也陆续迁回原址,重新办学。

随着1948年开封的解放,部分教会中学开始接受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并慢慢拒绝西方教会的资助。济汴中学将全部的教学设施移送给开封市文教局,全体学生相继转入公立中学。1951年,开封市文教局将私立中学进行合并与改革,彻底纳入人民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完全摆脱了和西方教会的关联,成为新中国的教育教学机构,培养建设新中国的人才栋梁。

纵观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与繁荣、调整与改革、没落与消亡等阶段。开封教会中学处在新旧教育制度的过渡阶段,填补了过渡时期的空白,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河南人民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河南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注释

1.《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报告书》,《中华教育界》,第14 卷第 8 期,上海中华书局 1925 年。转引自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70 页。

2.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7 页。

3.《基督教教育之宗旨与精神》,《新教育》,第 5 卷第一、二期合刊号,1922 年 8 月。

4.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年版,第 79 页。

5.《豫省收回教育权之进行》,《教育杂志》,1925 年 17卷第 9 期。

6.徐白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36 年,第 3745 页。

7.金良壁:《回忆我的宗教生涯》,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0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0 年版,第 98页。

8.王萍舟:《回忆豫中中学》,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2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2 年版,第 80 页。

猜你喜欢
传教士基督教教会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只住五星级酒店的女上司教会我的事
惩罚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