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课堂课外,协同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长江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的探索

2019-11-14 14:21/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外思政教学内容

■ /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存在先入为主的拒绝心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不参与”;思修课的“教书”活动和“育人”目标相互脱节等。面对上述教学难题,我们对“思修课”课程与互动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途径做出探索,深化了对“互动教学法”的认识,在与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支撑,教学、学工、社团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

一、课堂互动的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仍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所采取的主要教育形式,研究课堂互动的原则和规律对于提高思政课堂教学仍然具有实际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内容与方法同样重要。因此,一方面要研究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化教材理论为教学内容,实现情与理的交融;另一方面要摸索出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研究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当代大学生喜简不喜繁的认知特征,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并根据学生视认知视野的渐进性特征将教学内容按照“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进行体系重构和逻辑排序,形成了五大核心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校园生活”,第二个主题是“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第三个主题是“道德修养”,第四个主题是“爱国情怀与中国精神”,第五个主题是“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原则,对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整合,形成了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框架。例如:针对第一主题“校园生活”,我们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绪论”、第一章第二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第五章“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等内容糅合在一起,从学业、人际交往和就业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形成三个专题共同构成“校园生活”这个主题。在“道德修养”这个主题范围内,我们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从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理性的思辨,进而落实到道德生活的实践之中的教学逻辑。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教材的理论体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等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与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的重新整体设计,它是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和纽带。”[1]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是对一系列能够促进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的总称,它包括对话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等多种具体的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具体地选择采用何种互动教学方法。例如,导论部分第一次课和后续课程的互动方法迥然相异,这是由导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的。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取得互信;第二,摒除偏见;第三,为后续互动教学的开展定下基调。从教学内容来看,导论部分的情感取向远远大于知识取向。如果完全忽视学生的情感诉求,那么师生之间无法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学生对教师和课程学习模式的观念往往在第一次课就形成认知定势。心理学中称之为“首因效应”。如何在第一次课上形成良好的“首因效应”,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是导论部分的教学重心。因此,教师不必急于进入“正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感诉求和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摒除对思政课的偏见,确定参与互动的意愿。可以通过对话式教学法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主动询问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感受,解答他们的烦恼和困惑。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情感诉求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又可以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具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讲授法和互动法相互结合的艺术。在任何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某些理论性较强,需要进行概念辨析的地方而言,讲授法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在概念复杂、容易混淆处,学生认识模糊或认识有误的地方,以及需要进行情感提升的时候,教师的讲授至关重要。同时,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讲授的情感性和深刻性的融合。以“人格魅力法”和“激情渲染法”赋予讲授以生命的温度;以“专题讲座法”和“理论研究法”赋予讲授以思想的高度。

(三)教学内容的排列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遵循由感性进入到知性进一步提升到理性的进阶原则

人的认识呈现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进阶”过程,尊重认识的规律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落实。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专题的排列遵循进阶原则,同时,在每一主题的讲授和互动过程中,亦遵循进阶原则。例如,在“道德修养”这个主题范围内,我们准备了三个专题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道德进行探讨。第一个专题的互动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或者听说的道德故事,属于感性阶段;第二个专题的互动围绕“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对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展开分析,其主要达成了纠正认识误区,促进知性改进的目的;第三个专题以“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专题思辨活动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一定有好报”的现象,主要达成了对道德进行理性分析的目的。

(四)无论选择何种互动方法,都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互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问题方向的引领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参与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定使课堂呈现出开放性、创造性、丰富性的特征,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甚至可能出现与教学目标相悖的状况,所以互动教学的开展一定不能等同于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当出现与教学目标相悖(俗称“歪楼”)的现象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介入,发挥对问题方向的引领作用,使问题的探讨回归正常的轨道。例如,在主题演讲的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的点评环节至关重要,精彩的点评不仅能够纠正某些认识误区,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专题研讨的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在每个同学发表完看法之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升华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的深化。

二、课外互动的开展方式

我校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顺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我校在结合本地本校情况的基础上对思修课的多维教学管道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建设,通过多维教育管道和教育方式与学生展开全方位课外互动,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外互动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第一,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投入。思修课要通过“教书”活动达成“育人”目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在多年实践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实践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德性向道德德性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思修课48学时的规定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并逐渐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将实践教学课时由原定的8学时增加到16学时。

第二,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式,确保实践教学出效果。在实践教学实施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总结提炼,形成了“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两种实践教学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内在实践”[2]109-112以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的方式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行为目标等四个方面的内在实践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外在实践”侧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校统一印制调查问卷,由学生负责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努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办好思修第二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

第一,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启动课堂教学的内容。紧跟社会热点、信息量大且传播迅速是自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其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平等化和资源的丰富性,而其劣势在于完全重构了师生关系,使传统的知识权威降格为平等的信息接收者。如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思政课的优势所在是自媒体时代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面对网络提供的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往往出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混淆,或者只知“实然”,不知“应然”的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因此,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与辨认,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思辩,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纳入到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是具体的、现实的,而非脱离实际的;对众说纷纭的社会现象提供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的解读,树立坚定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标杆,能够扫除学生的思想困迫和认知迷途。

第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更新教学体验。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运用“云课堂”、“超星学习通”等软件打造“智能课堂”、“翻转课堂”,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场所限制与形式限制,实现课堂与课外界限的淡化,课堂内容向课外的溢出以及课外资源向课堂渗透、相互融合的全新学习体验。一方面,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改变教学互动的形式,以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介质为载体,使学生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实现与教师教学的互动碰撞;另一方面,传统课堂具有“定时定点”的“强制”特征,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思政教育则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只要学生打开手机或者计算机,就可以接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极大地延展了教学的时空场所。

(三)整合各项优势资源,形成教学、学工、社团活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打造大学生成人成才全方位培养体系

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三观”之中,人生观既是世界观的体现,又是价值观的载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人生观的核心地位。对人生观的培育要求思修课教育突破教学活动的限制,实现资源整合,和与大学生成人成才密切相关的各部门亲密合作,相互配合,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培育体系。

第一,思修课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可以使思修课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思修课而言,把握不准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而言,应对学生突发状况的工作压力颇大。二者彼此合作,相互配合,一方面能够发挥思修课集中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正视成人成才之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减少学工部门应对学生突发状况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学工部门密切配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展开思修课教学活动,不失为提高思修课实效性的可行办法。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直接场所,通过课堂互动教师能够非常及时地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和思想困惑,可为学工部门提供对学生整体特征的宏观“素描成像”。例如,在思修课“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等教学活动中,通过互动讨论暴露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迷失、仿徨,进而导致逃课、嗜睡、沉迷网络游戏,甚至厌世、轻生等极端现象。学工部门面对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和问题,但这些现象和问题背后的精神性源头是理想信念的迷失、仿徨,人生价值认知的偏差与谬误,而后者的疏导与教育则要以思修课堂教学为载体来实施。

第二,充分利用校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资源,使之成为思修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团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思修课教师,应当努力探索社团活动与思修课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使社团活动的目标在思修课教学中得到理论升华,同时,以社团活动的活泼性和开放性赋予思修课理论生动的表现形式。例如,“彩虹跑”活动是由我校心理健康中心承办的一项颇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跑步活动本身与对人生观的认知感悟相联系则既能升华跑步活动的价值,又能将思修课教学的抽象理论落实到个体感受层面,让学生不仅“知道”理论,更能“懂得”理论。

三、“课堂课外,协同互动”的实施意义

(一)有助于创新思修课教学模式,延伸思修课堂,增强思修课的实效性

课内互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讨论、引导思考、鼓励参与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以教师的主导性引领方向,以学生的主体性赋予课堂教学以开放性和丰富性;使教师和学生彼此激发对方的创造性,真正呈现出教学相长,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课外互动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同时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能够不断深化课堂,使得思修课的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二)有助于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培养知行合一的当代大学生

思修课作为大学新生的入门级课程,也是四门思政课之中知识性较少,思想性、修养性较多的一门课程,对于奠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三观”之中,“人生观”既是“世界观”的体现,又是“价值观”的载体。以“人生观”培育为主线,统摄实施“课堂课外,协同互动”教育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课程学习和成人成才之间的联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思修课学习;同时,围绕课堂教学设置课外互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深化理论认识,进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的,成为知行合一的当代大学生。

(三)有助于积累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为思政课体系创新建设打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我校对思修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几经摸索,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课堂课外、协同互动”的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立足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又探索课外互动途径,并致力于二者的紧密配合,良性互动,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以《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为题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根据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创新期,我们关于思修课“课内课外,协同互动”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成为进一步实施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课外思政教学内容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