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唐游仙诗的叙事探究—以“刘晨阮肇游天台”组诗为例

2019-11-14 06:51姜英杰中国计量大学310018指导老师房瑞丽
新生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世俗化仙人天台

姜英杰 中国计量大学 310018 指导老师:房瑞丽

晚唐诗人曹唐,因其游仙诗而著名。其早年的道士经历,为他的游仙诗创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的游仙诗,仍然是以宗教和玄学为主,即追求自我的超脱以及飞升,游仙实际上就是寻仙而成仙。但是在曹唐创作游仙诗的时期,游仙诗中的仙人反而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他们与人交往同游,且富有人的情感,并与人发生情感的纠葛;再加上唐代,“仙”字产生的新意义,唐代文人常把美丽的女人称之为仙女、仙人。因此,又把狎妓称为游仙。在曹唐的游仙诗的创作中,他的游仙诗自然也是富有世俗意味的。同时也是因其世俗化的创作,“刘晨阮肇游天台”组诗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带有客观性质的叙事框架。同时这种客观性质的叙事,带有第三人称小说叙事的性质

首先是诗歌的叙事主体,在组诗中,叙事主体是曹唐,叙事的中心则是故事的主人公,刘晨阮肇以及仙子。通过对组诗的阅读,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明晰的感受到,这几首诗歌叙事角度是处于旁观的第三者,即是客观的状态下完成的,但同时其中的情感则是诗中人物的向外反应。在五首组诗中都可以明显见到各类视角的转换。如《刘晨阮肇游天台》的开篇第一句,“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 ”这一句是处于第三视角的环境描写,刻画的即是整个故事的发生地,天台。转至下句“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时,你可以认为这是曹唐进行的一种环境的描绘,也可以认为是刘晨阮肇二人的一种切身感悟。前者是诗人对环境的描绘,后者则是主人公通过诗人的描述传达出了个人的感官体验。这可以说是场景与心理描写的结合。

其次是诗歌的叙事脉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中国传统故事的线性发展,从五首诗歌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游天台、遇仙子、仙人离别、仙子感怀、复归无仙。不过值得注意的,虽然事件是线性发展着的,但是事件发展中,由于这是组诗而不是长诗,也就导致每首诗歌的主人公可以是不同的。比如其中的《仙子送刘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怀刘阮》可以说是有别于其他三首以刘阮二人为主人公,这里是以仙子为主体。通过不同的主体描写,从而形成多视角,对这个故事进行刻画也就更加深刻。其中仙子怀刘阮的部分,“春寂寂”“月茫茫”是比较典型的移情,将仙子自身的情感通过文字含蓄的进行表述。更为直白的,就是最后的”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由一种“残景”延伸到个人,并直接说了“无处访刘郎”,可见其情深与分离后的怅然。就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仙子的不忍分离与离别后的忧愁形象鲜明树立起来。

之后就是诗歌的叙事核心。诗歌以情动人,无论是组诗中的哪一首,其创作核心都围绕着”情”之一字来写,这和中国传统的诗歌抒情的作用是相吻合的,这种对“情”的追求可以通过与小说的对比进行凸显。小说追求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这对组诗来说不是重点。诗歌虽然按照线性在发展着,但是故事的情节,比如刘阮与仙子怎样相遇,如何相处都未曾着墨。并且诗中未有仙人的描绘,因此他们是无面的,这中无面也是一种有情的衬托。同时这种“情”,并未因游仙诗转向世俗化而变得艳俗,它仍然是一种感于世外,发于身心的“情”。因此虽然组诗中,写仙人离别,仙子感怀以及复归无仙,都在表达一种怅然之情,这种怅然本身也是曹唐游仙诗的一大特色。

最后是叙事的目的,曹唐将这五首诗共同构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讲述的是仙人之间,但它的情感是世俗化的,而仙境其实也是世俗化的,因为它发生于人世而非传说的仙界。刘阮二人的游仙,实际上是曹唐借游街来进行人世间的书写。这也是张英夫所说的“五托”之一,托游仙,写人间,书悲欢。这和怀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虽是怀古,实际是伤今;虽是叙游仙,实际是述人间。仙人的悲欢离合,实际上就是神化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悲欢离合即是曹唐所追求的真情。

猜你喜欢
世俗化仙人天台
开卷有益
唐诗赏读——仙人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给仙人的信
给仙人的信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