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2019-11-14 23:53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谐音思政传统

湘潭大学

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上产生使用并由此传播流行的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大学生作为网络生力军,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作者、接受者和使用者。网络语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特点,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思维等深层次特点,进一步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一、网络语言类型与特征

通过对近十年(2008年-2018年)网络十大流行语的搜集整理,结合近十年来其他热门网络语言及2008年以前风行并使用至今的网络语言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将新时代网络语言主要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数字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数字象征,数字谐音如“88”谐音“byebye”、1314谐音“一生一世”,数字谐音类在2008年前使用较多;数字象征多用事件发生的日期象征某一重大事件,如918、512、911等。

符号型。包括以下五类:英文缩写,如“IDK”(I don’t know);英文谐音,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Duang”(谐音加特效的声音);汉语拼音缩写,如“BT”(变态)、“MM”(美眉);象形系列:包括字母、汉字、符号象形,“P:”、“XXX”、“(●—●)”、“:-)”;表情包,如“暴漫表情”、“金馆长”等。英文谐音和表情包近两年在网络比较风行,其他三类使用较少。

组合型。包括英汉组合,如“你out了”、“hold住”、“C位出道”;汉语叠加,如“羡慕嫉妒恨”、“高富帅”。

汉语谐音型。如“ 我想静静 ”(静静)、“狗带”(go die)、“蓝瘦香菇 ”(难受想哭)。

旧词新意型。如“山寨”、“ 打酱油”、“我也是醉了”。

缩略扩展型。如“悲催”(悲哀催痛)、“累觉不爱”、“十动然拒”、“何弃疗 ”。

方言型。如“有木有”、“酱紫”、“撩妹”、“ 划水”。

格式型。如“甄嬛体”、“淘宝体”、“确认过眼神……”。

事件型。指由社会热点事件或大众娱乐(网络游戏、综艺节目、影视戏剧、歌曲歌词等)中产生并流行的网络语言。这一类型在网络语言中占比较大,如“你家里人知道吗”、“且行且珍惜”、“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新创型。如“卖萌”、“正能量”、“小奶狗”。

一字型。如“囧”(象形)、“槑”(会意)、“赞”(会意)。

混合型。如“蒜你狠”(事件型+汉语谐音型)、“你有freestyle吗”(事件型+组合型)。

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特征:一是数量多、产出快。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的生产速度快,产出数量大,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网络语言;二是流行性强、传播广泛。网络语言蹿红快,传播面广,但稳定性弱,淘汰率高,有很多形式和词汇现在已不使用或使用频率低,如数字谐音“88”等;三是简洁新颖。网络语言以词汇或短语为主,与传统语言相比更加新颖诙谐,生动有趣;四是关注生活热点。事件型在网络语言中占比很大,反映了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及社会热点的高关注度。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价值观念研究

语言能反映使用者的思维、意识、情感等价值观。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对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的价值观念特点。我们通过在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结合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展开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折射出大学生追求个性,勇于创新;关注自我、渴望交流倾诉;关注社会现实,着眼国家文化的意识态度等特质。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语言的存在积极性显著,能够丰富汉语语言发展,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文化建设。受访者中近87%的大学生表示通过网络聊天接触到网络语言,98%的大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频率较高,91%的大学生认为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时很自然或不反感;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主要体现的是幽默新颖、简洁直观、便捷高效、与时俱进等优点,对传统文化没有冲击甚至能推动汉语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及热点的关注参与度,使用网络语言能舒缓压力、愉悦自我、活跃思维、加强人际沟通。

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存在消极不利的影响。近78%的大学生表示与家长或长辈沟通时不会使用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时可能产生沟通障碍;网络环境复杂且缺乏有效引导,网络语言中存在肤浅低俗、哗众取宠的特征,影响社会风气、破坏传统文化,引发价值观念扭曲错位;网络语言使用过多削弱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利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导致提笔忘字、错字病句等现象。

三、新时代网络流行语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认识,把握思政教育话语权,抵制不良传播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辩证看待近十余年来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的趋势,看到网络语言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正向影响,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网络语言一味排斥,不加理解,导致在信息掌握上与当代大学生严重不对称,不能较好融入学生,思政工作开展效果一般。因此,为了在大学生群体中掌握话语权,占据优势地位,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出击,了解并掌握网络语言的内容及含义。利用思政课堂等校园主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因势利导,对学生中使用网络中的不良行为予以抵制否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态度;又要与时俱进融入学生,消除言语及思想隔阂,做到与学生顺畅交流。

(二)改进方法形式,弘扬文化魅力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方面,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认为传统文化过时、老土,没有意思;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政教育课纯理论知识过多,形式相对比较枯燥。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身体力行弘扬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在青年中传播传统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内容中适当运用大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达形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魅力。如CCTV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等节目就以青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弘扬了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时可以适当改变一成不变的灌输式等形式,使传统文化及思政教育的魅力更加凸显。

(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创新传播手段

网络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社交工具,早已深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因此,新时代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与时俱进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手段,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文化话语权。一是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展工作,加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二是内容选取上要加强主导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作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引领并创造热点话题内容;同时积极创造或吸纳网络词语,创造或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针对大学生运用网络语言的深层次特点,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如“共青团中央”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恰当运用网络语言,创造网络热点,在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度高,起到了很好的“正能量”效应,思政教育的效果比较显著。

猜你喜欢
谐音思政传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绝妙的数字灯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