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报纸行业的文化浅析

2019-11-14 23:53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格拉姆便士画报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两份报纸的发展历程

前文已经提到。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而小日报则是在1863年,由来自波尔多的银行家莫伊茨米洛创办。伦敦新闻画报可以说是一直被牢牢地掌握在其创始人英格拉姆及其后代当中,并且经历了报纸史上的多场变革,但最终任然没有抵御住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对其产生的冲击,在出刊频率的不断改动之下,最终于2003年正式停刊,而小日报的经历则更为传奇,在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被著名的宣传理论家与记者日拉丹买下,成为了他的宣传工具的一部分,与《法兰西共和国官方日报》共同成为了共和派打击保皇派的重要工具,为后来的共和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这也是由其所具有的大众性所带来的效果,但是到了1944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小日报》被迫停刊,从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二者的面向人群的区别

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论述的是以伦敦新闻画报为首的一系列画报类周刊的宣传内容特点与以小日报为主要代表的“便士报”运动及其成果。

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点便在于其是世界上第一份以插画最为主要内容的周刊,这一想法最早是由创刊人赫伯特英格拉姆在受到当时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内的不少报纸采用插画来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之后所想到的办法。而在早期,伦敦新闻画报的确厚德楼极大的成功,并且引领了不少报社的竞相模仿,不过在英格拉姆的运作之下,最终都被迫退出市场,或者被伦敦新闻画报所吞并。除了以插画最为主要内容之外,伦敦新闻画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所面对的人群而导致的营销策略与内容上的调整。相比于《小日报》等当时所刚刚流行起来的,以普通劳动阶级为主要受众对象的便士报,英格拉姆出于对于报纸造价的考虑(伦敦新闻画报早期主要采取木口木刻,也就是俗称的英国木刻作为其版画的主要制作手艺),便意识到伦敦新闻画报这种售价偏高的报纸最终只能面向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也就是说,伦敦新闻画报一开始的定位就是精英化的。因此,在内容上,相比于便士报主要关注的都是类似于凶杀案或者社会著名人士的桃色新闻等容易吸引普通劳动群众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内容,伦敦新闻画报更多的则是关注于世界上各地的主要局势(在创刊之后不久就对于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战争进行了持续的跟踪报道)以及对于包括王室在内的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的介绍,非常有趣的是,后来的圣诞树的热潮便是由伦敦新闻画报对于王室的圣诞节的装饰的描绘所引起的。而在其版画的创作方面,由于伦敦新闻画报的制胜关键就在于它的版画,而在版画类周刊大量出现之后,伦敦新闻画报就要保证版画的质量来确保伦敦新闻画报占据足够的优势。因此英格拉姆也是不惜血本,力图来打造最为优秀的版画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创刊初期,英国与不少报道地区的运输方式只能通过帆船,往往当新闻发回国内时再制作版画就已经为时已晚,所以,伦敦新闻画报往往聘请当时最好的插画家,前往世界各地进行采访之后,便立刻进行版画创作,并最终再将已经创作好的版画运回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复印。而后来,这群堪称当时最为优秀的插画家与编辑们更是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雕版木刻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报纸的印刷术平。到了第二代主管威廉英格拉姆的时代,更是在1897年的圣诞节不惜血本刊登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彩色版画《吹肥皂泡》,这副版画的制作成本相当于今天的7.2万英镑,伦敦新闻画报在后来更是快速的接受了轮转照相印刷技术。其对于插画及图片的投入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决定了伦敦新闻画报的价格不可能便宜,在最初,其定价就为6便士每期,而同期的受众人群差不多的《泰晤士报》售价仅为三便士。而伦敦新闻画报的成功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包括美国的《哈莱周刊》以及欧洲各国的版画类周刊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他们的营销策略与定位都与伦敦新闻画报大同小异。

至于小日报,则是便士报的典型代表产物,提到便士报,就必须要注意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是法国的党派政治林立,虽然便士报类型的报纸都标榜自己不参与到任何政治派别当中,但却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政治派别宣传,同时,随着城市的规模的不断过大,越来越多的人急需一份可以当做消遣的产物,同时,城市中的新闻也随着而增多,特别是类似与凶杀案这种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内容。最后,随着二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识字率不断提高,因此,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也将不再是一件难事。小日报就是这种便士报的典型代表,其新闻内容很少牵涉进世界内部的大型政治新闻,或者不以此作为主要的刊登内容,更多的则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新闻的报道与文章的连载(这被认为是便士报的典型特征,而在创刊初期,最受欢迎的作家无疑是巴尔扎克),包括为数不多的浪漫内容,其文风相对于伦敦新闻画报这类报纸也更加朴实,因此也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日拉丹收购之后,更是将日拉丹宣传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对于新闻内容进行大肆宣传,以此来突出其重要性,并最终来提高销量。

事实证明,小日报明显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其定价仅仅为五生丁,也就是一苏,明显属于大部分的劳动阶级可以接受的定价之中。而且印刷技术的提升更是为其大规模出版奠定了技术基础,在19世纪末,其出版量就达到了100万份,而同期的伦敦新闻画报其最高印刷量也不过区区8万份,其差别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其在被日拉丹收购之后,更是将宣传性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了欧洲报纸行业中便士报的典范。但是假如深究其具体的印刷质量,那么是明显赶不上伦敦新闻画报这类报纸的。但是,无论如何,其创刊之初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创造出更加廉价的报纸,而这也是受到了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三、谁破坏了报纸的初衷

假如说在上面所谈得到的内容是有关于报纸如何选择读者,那么这一部分则就是来谈一下读者通过什么来选择报纸,以及由此能够看出的当时社会的由阅读选择心里层面的大约发展方向,并如何让报纸一步步失去了自己的本质。

正如小日报和伦敦新闻画报早期成功的重要工具:印刷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过于宏大,以至于完全冲击了原有的报纸内容的特点。于是就产生了上述部分所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它归类为两个特点。一是社会阅读内容的差异化的日渐严重,另一个就是受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比如飞机,汽车,电影等)的影响与欧洲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对于现代生活的恐惧与猎奇心理。

阅读内容的差异化与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也不仅仅体现在了报纸行业当中,包括在其他的市民文化方面上都能得到相对应的体现,但是,这无疑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虽然从短期上来看,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这就意味着,双方的信息并不是互通的,也就是说低端的阅读群体可能并不会在意高端阅读群体所阅读的看似和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这些人在部分大型事件上的盲目,最终导致一个更加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结果,德雷福斯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可以说,费加罗报上一系列带有煽动性的文章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且这一系列文章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时期的面对低端阅读群体的报纸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迎合大众的需要,进而使自己丧失了自己作为新闻传播者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反而成了宣传思想的主阵地,尽管这种思想但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阅读内容的差异化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之一。

至于恐惧心理,则要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联系起来,必须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在报纸方面,包括在电影,绘画等一系列文艺创作当中,我们都能发现这种恐惧和猎奇的影子。归根到底,我们可以把这归类为对于社会以及科技快速发展的不适应,这也使大多数人开始关注当时社会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威胁,这些幻想出来的威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被运用到犯罪当中的恐惧。这也导致了当时报纸上的连载文章所出现的一系列的反英雄的连载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当时社会上的猎奇事件的关注,这以小日报所连载的和Troppmann案件有关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为典型代表,原本不应该在报纸上登出的内容反而成了报纸最大的卖点,包括后来对于部分事件的夸大宣传,最终造成了报纸公信力的下降,这不得不说是市民文化普及之后随着市场的自发性的扩大而必然导致的问题当中,最让人无法接受的那个。

猜你喜欢
格拉姆便士画报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坚守梦想的英格拉姆
布兰登·英格拉姆 三重威胁
小众传奇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愚蠢的百万富翁和聪明的女孩
世界最资深报童:送报71年
春的画报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