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四百年间,四个故事,八条河肩着一个太阳。四个血案,四种不同的人生。”文本《当太阳成为河流》讲述了四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乾隆年间船门圩的阿三、四嫂的“人犬”惨剧旷古罕见;1928年的八弓河血案,百余红军战士被围杀,血流成河;1968年冬至,百余名下放干部误入沼泽丧命;以及新科院长胡九道的变疯闹剧和教授邢礼的自杀失踪。不同于传统文本的线性叙事模式,《当太阳成为河流》把完整的故事撕裂成无数的碎片,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模式,即碎片化的写作方式,使得完整的故事被解构成碎片,散落在文本的各个地方。在这种支离破碎的结构之下,实则隐藏的是作者对历史与现实,原始文明同现代文明以及人性深刻而复杂的思考,代表了作者对世界本质的精神性探索。
在文本文本当中,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文本的骨架,支撑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在现代叙事学当中,文本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相互交织,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具体的时间,而现代叙事学中对时间的把握则是通过分析叙事时间。叙事时间是对故事时间的一种重新的分割与安排,是文本现代性的一种体现。在文本《在当太阳成为河流》中,这种对于故事时间看似混乱实则独具匠心的安排体现出这部文本深刻的现代性。在文本中,四个故事它们的故事时间短则几天,长则也不过数月,风角老羽客同四嫂阿三的较量仅仅是在一晚,德邦在矛盾中枪杀百余名红军战士的经历也不过几月而已。作者没有让四个故事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独立的发展下去,而是让每个故事相互交织融合,在短短的故事时间之中,文本的叙事时间却涵盖了雅加船门四百年的历史。在老羽客风角同阿三四嫂在相互较量的过程中,两百年后船门总管德邦也在同红军代表李达文互相试探互相斡旋,而于此同时,少女阳一在一心的思考死亡这个玄奥的话题。这些身份背景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物存活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作者却有意的把他们穿插在一起,让他们的经历彼此渗透,这些鲜活的人物仿佛越过了时间巨大的鸿沟,聚集在船门这个神奇的地方,演绎着一个同属于船门的故事,刻画出独属于船门的历史映像。可以说这些人物的故事就是船门的故事,就是船门的过去和将来,是船门不可磨灭的记忆。作者试图通过不同人物命运的融合,立体的描绘出船门丰满的形象,野蛮的,残忍的,龌龊的,同时又是坚韧的、自由的、充满了生命力的。
这些故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同船门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老羽客同风角在船门的集市上发现了金毛人犬,揭露出阿三四嫂采用采生折割这种残忍至极的手法,最后阿三四嫂被船门的刽子手凌迟处死。德邦作为八弓峒的总管,世代生活在船门,为了确保自己对船门的统治不被动摇,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德邦选择同剿共总指挥陈明合作,击杀了百余名红军战士。邢礼则是因为久久无法忘怀自己无心之失导致百余人死亡的事实,而在船门的沼泽自杀。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太阳河上的一个小镇-船门,然而在文本中,作者又会故意的跳脱出来,否认船门在现实之中的存在,对于船门这个神秘而又发生了许多传奇的小镇,作者由始至终也没有明确是否真有其人其事,所有的故事真实的似乎是作者亲历,而同时又虚幻的让人难以置信。“有时会在村路上看见老羽客和风角,有时会在黎明的昏黑中,见到成群结队遍体鳞伤的跳崖者。有时会见到男的女的人犬,在太阳河如血的水线上向着天空狂吠悲号。”作者试图通过这种亦真亦假的叙事,留出大片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充,对故事进行自己的解读,仿佛中国写意的水墨画,重意不重形。
文本中,作者有意的打破时间空间的枷锁,把这几个故事分解成无数的小片段,这样的安排除了让故事相互连接,达到精神内涵的一致之外,还有作者另一种深意。在读者初读文本的时候,面对这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几个故事与人物,读者不能明晰作者的真实意图,面对疑问,读者会带着巨大的好奇心阅读下去,会产生类似于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倡的陌生化的效果,作者重视的就是这种艰难阅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审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文本中人物形象众多,当我们把整个文本的故事拼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物都有其特定时代的精神内涵,但是当第一人称的“我”在不断的追忆与评判历史与现实的时候,在现代价值体系的重新解读之下,文本中的每个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形成人物形象的另一个侧面。这些人物的性格或是简单,或是复杂,但毫无疑问他们的这些性格必然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作者试图通过当下的“我”对人物进行再次剖析,不是试图对这些人物给予定论,而是以一个“小我”的身份去追溯去纪念,努力去发掘这些人物身上每一个被忽视的闪光点,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发现了太阳河的精神特质。在太阳河和船门悠久而古老的历史面前,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来礼赞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
文本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我”,可以说,正是在“我”的不懈寻找之下,才使得太阳河四百年来发生的血案重见天日,是“我”串联起整个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现代作为教授的“我”在雅加船门的所见所闻。“我”偶遇了在研究死亡的阳一,逐渐揭开了学生邢礼自杀的真实原因。也了解到胡九道疯癫背后的真相。“我”是故事中的人物,是文章的一个线索,并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会以真实的身份跳出他所虚构的故事,真实的告知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过是由作者塑造出来的,并不可信。当故事中的“我”在黑夜中苦苦寻找船门四百年的记忆的时候,作者却淡然的告诉我们这一切不过是虚假。这种真实与虚构的反差正是“我”的双重的身份,这种矛盾的双重视角同样是一种后现代的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作者暴露文本的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读者明白,文本就是虚构,不能把文本当作现实。这样,虚构在文本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使得读者忽略故事,而重视故事中所传达的情绪。
在《当太阳成为河流》中,作者担负起了文学对于世界的责任,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修补这个缺失世界,修补缺失的故事,揭露缺失的真相。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寻找碎片化的人物和故事,这些古旧的故事就是太阳河的前生就是太阳河的历史。在四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之中,作者试图用碎片化的文字来传递一种情绪一种精神,这种情绪和精神就是太阳河的精魂。作者在修补关于太阳河前生和今世的记忆的时候,关于太阳河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现代文明的疑问也纷至沓来,文本中产生了无数的疑问,船门是否真的存在,采生折割这种残忍之法是否可信,阳一和邢礼是否真的死亡……这些疑问作者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在作者看来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所谓最终的答案,答案也不过是真相的一个碎片而已,作者所做的努力就是把这种碎片的世界、碎片的精神真实的呈现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