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14 23:16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川剧艺术文化

川剧生于兼具地理封闭性和人文开放性的巴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自成一格。由于十年浩劫,川剧出现了剧目创新不足,演出形式陈旧等问题,四川省委针对此状况,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开展了全方位的抢救川剧的工作,促进了川剧的传承与发展。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部分观众把后起的、国外传入的艺术样式作为自己娱乐消费的项目,曾有“蜀戏冠天下”之名的川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川剧依旧未脱离困境,川剧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一大难题,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独辟蹊径,传承川剧,仍需进一步探讨。

一、川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一)传承人逐渐缺失

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喜爱川剧并以此为职业的艺人在逐渐地减少。一方面,川剧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川剧的基础功和专用功是一名川剧演员的必备技能,而要想将之学好、学精、学透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传承人急功近利,难以沉下心来认真学艺,往往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川剧的传播不够深入,虽然川剧生于巴蜀之地,但其在巴蜀地区的传播面实为狭窄,现如今,很难看到川剧演员出现在基层之中进行系统的展演,许多孩子想学却不知其路径,甚至都没有接触川剧的机会,并且我们在各个地区很容易见到乐器、唱歌、舞蹈培训班,却难以见到戏曲培训班。

(二)观众老龄化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是对川剧历史演义剧目数量的形象比喻,川剧多以中国历史题材为剧目,唱词中有着大量的文言和典故,唱腔复杂,功法程式系统丰富,其手法,眼法,身段等功法都有深义。这些特点使得缺乏戏剧知识的年青一辈观众觉得川剧晦涩难懂,因此失去了对川剧的观赏兴趣,转而投向简单轻松的娱乐方式。同时,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看戏常常成为老一辈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许多川剧剧团到四川各地演出时,台下观众基本上都是老年人。

(三)传播渠道具有局限性

旧时川剧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剧院,随着时代的发展,川剧渐渐开拓出新的演出市场,如:深入四川各县进行定向戏演出、岁时节日演出、商业性演出等。但川剧的传播方式多为实体演出,采取的是以舞台为中心,面对面的单一传播方式,其真正缺乏的是书本和线上传播的土壤,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西方艺术在通过电视电影等艺术表现手法广泛传播,学生课本上也有提及,而川剧在四川教育课本上的出现率几乎为零,其线上的传播方式也是屈指可数,且传播力度远远不够。

二、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

川剧的传承采用的是“师带徒”的方式,在川剧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能忽视。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指出川剧的许多本子还在老艺术家的肚子里,不抢救就有丢掉的危险。当时有许多剧本都是通过传承人总结整理抢救回来的,一代又一代川剧传承人在传承川剧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川剧注入新元素,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川剧往往在其行业内部中传承,川剧团是川剧传承的重要载体,川剧团联合文化学校培养接班人,为川剧的传承提供了助力,但是其传承人的来源并不广泛,许多具有川剧天赋的人,还依旧被埋没,其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川剧。因此,川剧传承人的选择不应局限于文化学校。首先,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川剧文化进校园,川剧进课堂,在四川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普及川剧课本,开设相应的川剧课,鼓励学生接触川剧,学习川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并设立川剧青年宫,川剧社团,为有兴趣学习川剧的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其次,川剧剧团应走进社区,展现川剧魅力,并在各社区内开展川剧文化日,川剧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培养群众的保护和传承川剧的意识,使其愿意主动了解并学习川剧,并设立川剧兴趣班,在社区内开展各类川剧比赛,川剧学习汇演,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培养传承人。

(二)作品内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贴近群众,与时代接轨

“川剧姓川,因为川剧讲四川话。”无可厚非,川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川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百姓的生活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步的改变,作为文化载体的川剧也应与时俱进,让川剧能进一步紧跟群众的步伐,用川剧艺术展现出新时代川人的风貌,诱导倾向于快节奏,有时代感娱乐方式的青年观众重回川剧场,喜爱川剧。

2、洋为中用,与国际接轨

西方艺术如歌舞剧,交响音乐的传入是迅速的,广泛的,这也向川剧提出了是否改革的挑战。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作为文化载体的艺术也是在不断融合的。“川剧不姓川,因为川剧包容。”川剧是可以和西洋艺术相结合的,其不但不矛盾,还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刘少匆、吴晓飞根据布莱希特同名话剧改编为川剧《四川好人》,徐棻根据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恋情》改编为川剧《欲海狂潮》。”“近年来,不少川剧传承人在编剧、音乐、表演、导演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比如:川剧演员沈铁梅、孙勇波、黄荣华、谭继琼等则大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与西洋音乐激烈碰撞,产生了新的声腔及音乐形式。这些传承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让川剧重获生机。”他们的艺术实践,给川剧舞台注入了新的艺术理念,促进了川剧的发展。因此川剧传承人应大胆尝试,不断探索,将川剧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川剧。

(三)优化传播途径,传播形式趣味化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指出“据了解,时下互联网普及率50.3%,青少年上网率达89.9%。”到2019年,无论是青少年的上网率还是中老年的上网率都在提升,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沟通的必要渠道,可喜的是,近年来川剧也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号。然而,川剧的互联网平台虽较之以前更为活跃,但关注度依旧很低。因此,加强互联网的传播力度,优化传播方式是促进川剧发展的一大途径,其中趣味化传播川剧是一大关键,川剧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塑造可爱的、具有特色的川剧代表性卡通人物,借此制作相应的广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相应的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报道,频道展播,并借助互联网传播,令川剧可爱化,亲民化,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四)抓住机遇,走出国门

川剧因其地域性,其传播范围多集中于巴蜀地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地会给川剧带来冲击,但其也为川剧的对外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国内我们将川剧进一步完善创新,并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推向国外,既可提升川剧的国际影响力,又可传播中华文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孔子学院的不断建立,中国与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川剧有着更多的渠道传入世界。首先,通过商业表演传播,川剧团可与国外中餐馆进行联系,将川剧与中餐结合,既可传播川剧,又可使中餐馆富有特色,吸引客源;其次,通过教育途径传播,川剧团可与孔子学院联系,在孔子学院中设川剧兴趣社,或是开展川剧文化日等特色校园活动,既可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又能促进川剧的传播;最后,将川剧文化产品如:川剧书籍,变脸娃娃,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增强川剧的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像川剧这样的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的困难性也因此凸显。我们要认识到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的背景下,川剧作为中华文化、巴蜀文化的载体,既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川剧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独树一帜,博采众长。

猜你喜欢
川剧艺术文化
对川剧传承及其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思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学川剧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