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硕博/四川美术学院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行,相关艺术院校持续扩大办学及招生范围,而愈来愈多的综合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在稳步提升。近年来,重庆市艺术生年均报考人数接近两万人,而艺术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达到四万余人,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当下高校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及重要性。
随着艺术专业教育的增长,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艺术院校为了强化自身教育的专业性,往往侧重强调技能训练,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之后,由于缺少创新思维和文艺理论的支持,在发展规划上很难突破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条件。因此,当代艺术累学生的文艺理论培养即是当前制约艺术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而优秀的文艺理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审美的情怀以及对于文化和理论的驱动力,对于自身艺术创造的反思习惯,完整的价值观和人格培养,能够对于复杂多变的当代艺术和社会形成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然而,从现行的重庆市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现状来看,《艺术概论》、《美学导论》等文艺理论课程作为重庆地区相关艺术院校的传统课程,常被反馈为理论课程的安排枯燥无味、教科书的结构安排充满教条式的归类,以及讲授内容多为与当代艺术实践和时代脱轨的、让学生难以理解消化的术语和理论。艺术美学作为公共课教学部门的高年级文艺理论课程,学生普遍反应接受起来困难,并且远离艺术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上均体现出明显欠缺。因此,对此类型的文艺理论课程的改革建设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从建设改革课程的对象来看,《艺术美学》的讲授对象处于本科高年级阶段,由于前期的艺术史和文学的基础课程累积,因此对于整体的艺术文化发展概况具备框架性的认识。不过,被讲授对象往往在此时还缺乏对于艺术史的社会、文化及思想背景的理解,尤其缺乏理论性的支撑。因此,学生在接受美学理论时,通常显得较为吃力;并且,在专业创作的实践中,也受到了短板的影响,缺乏良好的逻辑分析和理论洞察力。但是,处在学习与记忆能力巅峰时期的本科大学生,往往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较高,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逻辑思维模式,正是引导其进入系统理论,并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时机。
在教学方面,鉴于艺术院校的学生相对良好的艺术鉴赏经验,文艺课程的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经验的良好互动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课堂内外以具体作品为基础的理论探讨与交流,包括课前对相关作品分析的预习 ,即上次课结束前发布的下次预告内容以及相应的参考资料,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举例、艺术作品结合理论分析课后阅读资源课上鼓励学生及时提问;课中的作业,包括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相对比较浅显且有趣的作品的阅读理解;并在课程行进过程中,对应重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讨论;以及课后线下的交流和咨询,针对个体学生的个体问题进行有效的辅导。
在理论方面,国内外已有较为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案例,尤其是国际知名高校,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等教育机构所开设的相关艺术文化课程,在此方面的课程结构与内容成果值得借鉴。另外,国内相关的艺术美学课程的改革进程也在首都北京以及上海等一线城市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中央美术学院等相关艺术类院校已经在推行一系列与时代发展和艺术现场结合更为紧密的理论及文化课程建设。鉴于此,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重地,应在此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在教育发展之路上齐头并进。
从现有的教学及科研基础来看,相较于此前教师相对泛化的专业背景结构,现阶段的文艺理论类教师则更加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学术背景,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研究经验,能够有效地将艺术理论的谱系结合艺术实践的前沿作为教学改革课程的核心进行构建,并以多元化的讲演和互动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同时,文艺理论课程内容改革必须辩证看待和妥善对待改革开放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也应该在工作期间积极地参与着和艺术及美学相关的各类学科建设,累积良好的教学及科研经验基础,包括教学活动的实施、相关教育资料的累积和撰写,教材及专著的建设,以及相关学术论文的累计训练,才能够确保讲授的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保证。
不仅如此,当代教学改革的推行还需要在教学方面有实践性,其中包括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手段等,应当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新意,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必须分析并找出现行艺术教育体制下的相关艺术院系开设的文艺理论相关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为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提供自身的素质培养、完善文艺理论知识结构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有实际效用的实施模式和课程建设。
鉴于以上对现行文艺理论课程现状的综合分析,本文拟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包括有:
(1)课程内容的构建,即推行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平行比较,加深整体性理解。为了避免理论学习远离艺术实践,课程将结合具体可感的艺术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中世纪美学思想对于艺术的规定与同时期的时祷书或壁画作品进行对比讲解。与此同时,考虑到课程时间的设置问题,在课堂上对文艺作品案例的解读要少而精,而非泛而广。针对理论基础课程的形式枯燥问题,课程改革旨在结合当下各种传媒中涉及到相关理论的个案进行对比分析,接近当下学生的生活体验,如电影和微博推送等形式,鼓励学生即时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应的寻找资源和视觉强化。
(2)讲授方式的创新,如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行进内容(包括PPT的互动学习等)。此外,艺术现场与教学课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对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进行更为有效的整体把握;针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困难,课程建设注重结合日常生活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进行简化结构性引导,如使用日常生活中的醉酒经验用来解读艺术家所应当具备的旺盛创造力的感受。抓住艺术类学生擅长直观学习的特征,在相关理论知识部分推荐不同的艺术形式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并且加深相关的文艺理论等的知识理解。
(3)评分体系的合理化,成绩构成由原本的单一构成转变为课堂参与的评估(排演与讲解)、理论分析能力测评、以及对文艺理论及艺术实践的客观解释与主观分析的考评综合。
(4)培养目标的升级,其中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对艺术及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整体性把握中西方文艺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历史的);还有学生对艺术相关的实践活动产生自身视域,对时下爆炸式信息及理论具有甄别的洞见(当下的)。总之,良好的文艺理论课程不仅应当培养起艺术类学生从年代史的角度对西方艺术以及美学理论作梳理,打下理论思考的基础;还应当使其对中西方的艺术和美学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解,形成饱满的审美情怀;具备结合艺术流派的发展、社会背景的变革,综合理解艺术现象和美学理论的革新的能力,由此对进行中的艺术图景产生主动性的思考和诠释诉求;最后,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反思自身的艺术创作,形成有逻辑性、有理论支撑的能力。
现代资讯更新的速度愈来愈迅速,而健康良好的当代艺术类院校文艺理论课程必须及时同步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理论的界限,并对当下发生的实时形势要做出正确的、客观的且具有理性深度的解读,让学生正确地与世界同步。同时,还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念,使其培养起具有深度和反思性的感观艺术事物的能力。
总体而言,针对艺术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将艺术类院校的文艺理论课程建设成为不仅为学生后期密集的专业教育提供理论和文化支撑,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起学生对于个人文化修养的关注的知识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引发主动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如何能够更加深入有效的推动艺术教育的进一步革新和完善,弥补当下艺术院系在文艺理论教育设立中的不足与缺失,并提出积极有效的分析与建议,将成为当代中国高校文艺理论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曹洪洋,新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理论课程内容改革刍议[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7).
②杨艳琪,文艺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