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中女大学生心理服务辅助体系建设研究

2019-11-14 14:21/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群体互联网+心理

■ /

湖南城市学院

一、当今女大学生个人心理特点及职业诉求

如今大学生群体已属90和95后的世界,成长教育环境背景变化的时代特性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地彰显。爱自由、爱新颖、爱“独自发声”……已成为了这一代独特的个性宣言。

但群体在变,现状未变,“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直未曾获得显著好转。再追求“个性化”(“自由、新颖、浪漫、不切实际、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要求工作稳定”)的女大学生们面对如此现状只有无奈。加之心理承受能力本就脆弱的女大学生青年群体特点,如何使之更好更健康的就业创业,难上加难。

二、传统价值观及就业创业难的现状对女大学生造成心理影响

(一)“男尊女卑”影响-性别刻板印象

亚当与夏娃的神话告诉我们,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成型,只是附庸于男性的配偶,这一历史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关于性别的不平衡看法。

波伏娃《第二性》中关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探究,深刻向我们展示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与斗争,这是基于女性要求与男性一样地位的大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对于“内敛”的中华民族,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女性弱势一直存在,“女汉子”的出现,也仅指当下更具坚强意志及进步性高要求的现代新女性,但这类女性少之又少。

(二)社会家庭支持度较低

“妇女能顶半边天”,更多指的是家庭环境中,传宗接代、女主内男主外的人类家庭道德价值取向主宰了数年。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潜在的女人仍须以家庭为主的观念,极大影响了女性大学生求学、求职的选择。

众多家庭对于女儿只要求她们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且有时间兼顾家庭即可,“家庭>事业”,在这种传统社会家庭道德观念束缚下,女性面对事业选择则形成两难局面,形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刻板印象,这也是影响当下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景难甚至造成其“压力心理”的一大障碍。

(三)基于个人特性的认知观

这里所说的个人认知观,是基于传统社会历史、家庭道德保守价值观约束的大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女性趋同认知。女大学生创新创业难,其自身内在主观心理认知的形成才是内部根本原因所在。

女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安全归属、被人尊重等心理需求方面已经无法过多个性体现,传播学理论当中的“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能很好地诠释这一点。现当下,女大学生的就业认知观已附加了诸多群体性压力意识影响,不得不趋同,不得不顺应社会、家庭道德要求,使得女大学生的创业选择面、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意识狭隘,职业渠道选择相对狭窄。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心理压力分为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专业供需矛盾的压力、综合素质的压力”,各种职业压力的核心深深烙印在女大学生的身心认知观念里,并持续性影响其职业前期选择、中期开展以及后期效应。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高校心理辅导体系建设

内因决定外因,如何彻底地转化当代女大学生受束缚的思维意识与心理观念是重中之重。

(一)体系建设制度化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时代现状以及她们脆弱的心理压力防御内心,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及妇女权益保障机构高度重视,社会支持、政府相关经济发展扶持、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及法规建设,如《劳动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为妇女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就业体制和措施逐步完善,针对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及女性自主创业门槛过高等现象给予大力整改,力求最大限度地给予女性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求职大环境。

同时对女大学生群体职业诉求的独特心理特性,诸多高校已开始有针对性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版块,单独划分区域规定管理、研究并执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及相关教育。例如设置职业女性心理咨询中心、设置多渠道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加强女性自主创业政策条件宣传措施力度等,层层递进,形成递进阶梯式女性求职教育网络。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如女性职业及心理教育的专业渠道微信、微博、网站、QQ群等开放,辅助完善其体系制度建设,多途径有效式宣传扩大其影响力。

(二)专业的辅导老师及硬件完善专业化

目前高等教育加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其中心灵引导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以现代新女性的标准作为引荐榜样,如请成功女性人士在校举办各类讲座,通过一系列教育引导环节的设置,使当代女大学生勇于释放自我、解放天性,在重新对自我洗礼式认知中,革新出真正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职业规划意识,并且付诸于实践行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省是最好的选择。

其中也不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大力协助,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意在引导她们择业就业或者创业,而心理辅导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众多高校日益重视这块工作,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督促心理课老师及辅导员群体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如要求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业心理阅读室建立等。

同时还加强心理辅导硬件专业化建设,如心理成长辅导室、新媒体网络渠道打造,专业心理咨询与服务公众微信、公众微博及QQ群系统开放,网站咨询系统建设等。

(三)教育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的配合与革新)

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是直接行动力的体现。在校女大学生是理论学习的佼佼者,却是实践行动的弱势群体,这无形中削弱了她们求职的自信心。

而勇于创新的思维意识是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得到彰显及肯定,因此,社会企事业单位同学校的高度配合、实际支持,如建立女大学生预就业培训基地,提供网络信息化、实践平台一条龙服务,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号召,引导女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实践发展,通过实践能力的累积告诉她们,创业不仅仅是男性的出路,女性针对自身个性特征同样可以开辟多渠道自主创业之路,由小做大、事业与家庭当然可以兼得。这一点如今互联网系统辅助实际平台建设在很多高校都得已实现,但仍普遍在职业院校较多,本科院校实现率有待加强。

当代女大学生只有不断累积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激发她们对于自主创新创业的思考、增强她们那份自信而勇敢的职业理想信念。

(四)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前、中、后期配套网络心理辅导咨询一条龙服务

如今各种职业心理压力深深根埋于女大学生心灵深处,并影响其职业前期选择、中期开展以及后期效应。因此,配套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十分必要。

这一点虽然互联网渠道的便利已受重视,但更多仍停留在官方心灵鸡汤的保留式“灌输”模式运营中,互动性仍不明显。很多女大学生迫于社会家庭世俗偏见的压力,不愿走进实际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只能更多通过网络匿名的方式寻求帮助,才能感受到安全归属。这一点,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只有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方能承载,并且可以贯穿前期职业规划、中期职业选择、后期职业影响效应整个过程。

同步性、即时性是互联网媒体的独特优势,无论女大学生们在校或是毕业之后,让其感受到她们的背后随时随地都有一股“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尤为重要,这也是十分人性化的体现。再者现在的90后、95后青年群体们追求网络新潮的使用,人人一台手机,微信微博成为必备品,依据这一特性的就业创业心理服务渠道建设已属必然。

注释

①贺江平.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2).

②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③邓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D].重庆:重庆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群体互联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心理小测试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心理感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