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内容,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不同层面的物质文明要求、精神文明要求、政治文明要求和生态文明要求,聚集着各种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一股潜在的教育源泉力量,引领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做出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洗礼,汇集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中庸》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仁、义、礼、智”是孟子提出的道德规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孟子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三纲领”,治民要亲民爱民,发扬光大人固有的光明道德。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内在动力。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减少校园暴力,轻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关于人与自然的核心理念,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以顺应,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遵循大地的法则。精神文明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人们的“三观”,树立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社会道德风貌。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倡“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体现政治思想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相当重要,从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开始培育和提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牢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高,一度追求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新型的职业人才,忽视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课时数量少,课内课外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偏少,实践效果差。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识,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缺少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忘现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迷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传统文化仪式缺少认同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体验,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专业学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很小,重视专业技术的传授,减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上以室内为主,有些学校受条件的限制,走出校园的课堂很少,甚至没有,学校应该重视思政课堂教学,理论结合实践。现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节课” 的教学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在思政教学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言语传教较多,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教学,加深对文化的吸收,让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改变考核方式,不再用单一样的书面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多结合学生的实践体验给与相应的考核标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重要环节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政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传授的效果。在高校里有些思政专业教师自身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传授到学生中,或者思政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或者是兼职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思政教育教学中。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清·梁启超《论幼学》,教育从小就要抓起。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是任何一个学校必要的内容,学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作用,比如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止于至善”等,校园宣传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在教学大楼的楼梯台阶上,楼层站柱上张贴名言警句,经典传统典故,在教室里设计传统文化角,学生书法作品展览区,班级班风标语。在宿舍走廊里张贴以“孝”“俭”“勤”为主的经典故事,播放视频等。这些励志名言、经典故事的宣传,以点滴聚成河流,在学生思想中铺垫印象之路,为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在高校中思政课程有不同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邓小平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修养》和四书五经等,这些教材都是思政课程的学习内容,但在课程设置中思政课程课时少,无法全部学习以上内容,根据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综合多种教材内容选择必学内容和辅助内容,制定校本教材,辅助内容作为课外读物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列入考核范围中。借助《大学语文》,主题班会,专业课程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进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重视思想教育,发展德育教育。
思政课程多数是以书面的理论考试为主要形式,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体现,所以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自身素质修养。学生思政课成绩可分为理论分(50%)和实践分(50%),理论分(50%)=平时分(20%)+考试分(30%),实践分(50%)=参与分(30%)+奖励分(20%),平时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10%)和读书笔记(10%),实践活动包括校级,院级和班级常规的思政教育活动和比赛,对每一级别设置不同的奖励分值。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全民提高思想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引导的作用,培养全民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心。高校借助网络,扩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减弱大学生对洋文化的吸引力,同时加强对传统仪式活动的重视,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思政课中绽放光彩,把学生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