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大众文化是一个现代概念,它起源于20世纪的城市工业社会,泛指以大众传媒为手段,以大众消费为目的,并以城市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标准化、批量化、类像化、普及化生产的各种文化形态。现如今,大众文化下已经充斥着我们的整个生活,随处可见的广告,层出不穷的影视明星,五花八门的通俗电视剧,铺天盖地的大众艺术,公众每天在各种各样艺术形式中冲击着视觉和听觉。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俨然成了人类无法拒绝的美学宿命。
大众文化又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概念,它不仅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悖论,也是与民间文化、群众文化等迥然不同。与传统类型的文化相比较,大众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直接产物,它不仅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形式;二是大众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载体,并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下流行和传播;三是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型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娱乐性、时尚性和价值混合趋向。
在大众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商标、广告、物品、影视明星、卡通形象等一些消费文化提供的视觉资源直接进行拼贴、模仿、复制、重组等艺术手段再次呈现出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之后利用印刷品、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和普及,拉近艺术与生活距离的同时也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
大众艺术能够迅速的扩张和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通俗性满足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欣赏和审美的要求。我们的生活的周遭—从商品包装、家居布置、流行服饰、网络视频都充满了艺术气息,大众艺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大众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和日常生活,随着大众审美品位的提高,为满足大众对审美的要求,公众的生活中被各种艺术所充斥,整个社会产生了“泛艺术化”。
审美也不再是局限于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属活动,更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审美走向了公共领域。以前必须要面对面才能欣赏到的艺术品,现在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手机等科技产品翻阅和欣赏艺术品,随着大众的审美修养整体提高,整个社会出现了“泛审美化”,日常的生活也变得“泛审美化”。
当整个社会陷入“泛艺术化”时,受危害最大也是艺术,“泛艺术化”必将会使艺术走向衰亡;当精英艺术受到大众文化冲击的时候,精英艺术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大众文化对精英艺术的生存状态有着极大的冲击,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使得有着传统人文精神的精英艺术创作被边缘化,精英艺术的领地变得狭窄。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传统精英艺术已不再具备优势,风光不如往日。另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变化,面对精英艺术,公众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更高,精英艺术面临危机。
科学技术和媒体的发展,让文化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更加的方便快捷,这种传播的威力也推动了艺术和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艺术进一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我们依靠媒体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感受、品味艺术作品,但是,它却使真正的精英艺术离大众越来越远。
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已经抹灭了艺术的个性和魅力。广播、电视、电影、,这些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产品实现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和流通提供了可能性,以前在音乐厅才能听到的交响乐,大众可以通过胶片,磁带,数字MP3等随时随地的享受交响乐带来的审美愉悦;我们通过摄影代替绘画,摄影方便快捷质量更高,录音磁带制作技术导致了音乐的二度创作,剪辑制作增加了电影的二度创作,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产生了新的音乐,可以看到科技的发展在改变大众生活的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大众离开科技生活会是怎么样,正如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大众的生活中缺失了大众文化会发生什么。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大众文化的快速并广泛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和途径。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对大众生活的直接进入,我们用肉眼都可以观察到大众文化的对大众生活影响力十分巨大,而大众艺术进入大众生活并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占有,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众对精英艺术的排斥。并且大众文化的扩张很容易造成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平衡,导致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形化。
另外,关于精英艺术,克拉克认为,要想在艺术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更加健康的关系,就必须扩大那些真正在创造和欣赏艺术,却又不牺牲艺术之完整性的人员数量。只有这样,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才能真正恢复。但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精细的社会分工割裂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有机的人,使大众的心灵成为了碎片,不再完整。因此,无论是创造精英艺术的艺术家还是欣赏精英艺术的大众,心灵都不在完整,又如何谈创造,谈欣赏?如何让心灵保持完整性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精英艺术还是需要靠艺术精英的努力来拯救,现在的精英艺术已没有往日的辉煌,面对大众文化的压迫,精英艺术依旧在坚守阵地,努力去化解精英艺术的危机,积极的证明精英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当今社会,科技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影响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重新解读,进一步影响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方法。
杜尚用“小便池”开启了当代艺术,现成品艺术走入大众的视野。杜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了解决精英艺术的危机,现代艺术家们也开始将自己的创作手法转向了对信息技术、文化的寻找和借鉴。
“艺术”本就有创新的意思,面对精英艺术的危机,众多精英艺术家、先锋艺术家开始需找瓦解危机的办法,寻找一种新的艺术生产途径,或者是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来破解精英艺术的危机。因此,一些艺术家就将目光放在了物品、文化的再挪用,以此希望可以为艺术的生产和发展带来启发性的思路。
“后制品”(Postproduction)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尼古拉·布里奥提出的艺术批评概念,它描述了以艺术成品和文化产品作为素材重新演绎、再现和创造意义的实验过程。在布里奥看来,这种文化的再挪用是介入公共空间重构艺术与生活、个体与社会、真实与虚构关系的可能途径。
“后制品”当中的“后”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超越,更不是否定,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态度,一个进行艺术创作的范围,不再哀叹于艺术的过去,并开始使用已经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和构造,开始新的阐述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甚至是一些文化产品)的方法进行工作。希望通过后制品这种新的艺术形态来瓦解精英艺术面临的危机。
新的现代原创观念:艺术领域(也可以包括电视、电影和文学)局限在美术馆中,局限在那些必须作为参考对象或者超越对象的作品中。然而当今的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美术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挂满工具的商店,一个有成堆资源的仓库,可供他们摆弄、重组,并再次呈现。当代艺术家通过对已存在物品的再开发和重新组合,赋予这个物品新的含义,也产生了新的效果,新的思想,希望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艺术形态克服当代精英艺术的危机。
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兴盛,文化的传播,对当代的精英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后制品艺术试图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艺术形态克服当代危机,但是在现在的体制下,试问,“后制品”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和生产方式是否可以化解精英艺术的危机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注释
:①彭泽立.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J].唐山学院学报,2006(12):55.
②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J].文艺研究,2001(5):21.
③彭泽立.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J].唐山学院学报,2006(12):56.
④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⑤封钰,姜天靓.后制品:从艺术危机走向微型乌托邦[J].美术,2017(12):127~131.
⑥尼古拉·布里奥.后制品—文化如剧本:艺术以何种方式重组当地世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