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 霖
为了让我家孩子服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改变了几次说服方法。
孩子3岁左右时,我们会编一个药品卫士大战病菌的故事,讲述这些药进入体内后,怎么跟病菌搏斗,保护主人的身体健康。这种童话故事很好地匹配了孩子的认知,让孩子能乖乖地将药服下去。
孩子7岁时,我再编类似的童话哄她。有一天,她突然说:“爸爸,你以为我还是3岁的小朋友吗?”我一下陷入尴尬,然后抛出一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孩子很好奇地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就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举一些历史上的真实事例。孩子边听,慢慢地就边将药喝了。
到孩子10岁左右时,再遇到服药治病的事,我们就只要说一句话:“身体是你自己的,喝不喝由你。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这五个字已经成了我们家庭教育中最有魔法的句子。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
整理好自己的书包,这是对自己负责;作业自己做,自己检查,这是对自己负责;少吃垃圾食品,这是对自己负责;做Keep锻炼身体,这是对自己负责;每周玩手机游戏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这是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说起来简简单单的五个字,要做到是多么的不容易。
其实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围绕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以此为目标。
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开始陪她亲子阅读,到她7岁时,已经共读3000多本绘本。至此,书本已经成为她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从来不需要向她宣扬阅读的快乐和重要性,因为阅读于她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深知,只有孩子从内心深深热爱书本,她才可能坚持终身与书为友。
责任也是一样,只有让责任成为孩子的信仰,她才会主动去承担责任。
责任的第一个层次是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教会孩子“烫”这个字,我就是看着她用粉嫩的小手,慢慢靠近滚烫的汤碗,自己去体会被烫到的感觉。有一次孩子发脾气,以不吃午饭来要挟父母,我们就很配合地让她饿了一顿,到下一顿饭前,绝不允许用零食充饥。到晚饭时,她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声称自己能吃得下一头大象。从此,她知道好好吃饭是自己的事,自己选择的后果就要自己来承担。
责任的第二个层次是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孩子展示这个精彩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去公共场所观摩各种各样的职业,到超市商场一起采购丰富多样的商品,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去涉及多元活跃的思想,一起去游览和欣赏美丽多姿的风景,谈论与品评千秋各异的各类学校……孩子会对许多美好的事物充满憧憬与幻想,会产生对自己未来的各种期许。我会告诉孩子,她配得上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前提是她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去追求。有一次,孩子说想买一个电话手表,我们说父母并不是太支持,不过有个方案就是她写文章发在公众号上,打赏的钱可以由她自由支配。她如果确实很想要电话手表,可以多写几篇,每篇写好一点,争取早日实现目标。当她达成目标时,我发现她的兴奋程度超过以前收到任何一个礼物时。她对电话手表的爱惜也出乎我的意料。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果实,味道才更加甘美。
责任的第三个层次是用行动去创造想要的世界。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世界的样子,但这个理想世界不会无缘无故到来,你无法强求别人给一个理想世界,你只能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推动这个世界向你的理想靠近那么一点点。当孩子有了想去改变与创造世界的意愿时,他开始有了超越自己的可能;当他开始为改变与创造世界付出自己的努力时,他就真正迈出了超越自己的步伐。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Find yourself,and 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找到自我,找到超越自我的东西)。当一个人真正为“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而努力时,就会感受到生命伟大的价值与意义,就会体会到沉浸于使命的幸福感。
责任的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第一层是第二层的基础,第二层是第三层的基础,顺序一定不能乱。如果一个孩子还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他不太可能付出太多努力去塑造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自己。如果一个人没学会为自己的未来去付出努力,还谈何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呢?
对自己负责的观念不会在18岁生日那天自动生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也不会在孩子求职时从天上掉下来。就如只有在水中不断练习才能学会游泳,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去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才能一步步学会负责。家长就像游泳教练,展示出负责任的样子,孩子就在生活的海洋里扑腾,去学习为自己的选择与行为买单。有时候,孩子也许需要一块浮板,需要一个游泳圈,需要父母拉一把,但最终还是要孩子用自己的手脚去搏击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