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释名》声训之优劣

2019-11-13 11:12陈思维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陈思维

摘要:《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声训书进行优劣方面的对比,能让我们对汉代声训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对《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特点进行归纳比较,进而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白虎通义》 《释名》 优劣 汉代声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3—02

字词的语音和语义是同时发生的,彼此间不可分离、相互依存。但是,声训产生之初,人们并不能认识到这种联系,因此我们称之为偶然性的声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入,字词在原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假借出新的意义。这些新词独立出来,有的不变原音,有的稍变语音,但总与原音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就是声训这一训诂方式存在的理据。《白虎通义》和《释名》之声训遵照这一理据对字词进行寻源,对后世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典范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弊端,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白虎通义》《释名》声训的价值

《白虎通义》训释上基本采用声训方式,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创书目的,不可避免地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与《释名》相比,可信度显然不可企及,现当代的一些训诂作品要么征引其材料做否定案例,或直接一笔带过甚至不提。但是,笔者认为,《白虎通义》的声训还是有研究价值、有可信力的。《说文解字》和《释名》两书中有不少借鉴其训释内容。且在笔者进行声训内容对比时发现,《白虎通义》一些字词的声训内容是优于《释名》的,比如“王”字。

《白虎通义》: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

《释名》:王,暀也,家中所归暀也。王母亦如之。

《说文解字》里对于“王”的解释是“王,天下所归往也”,《春秋繁露》亦记载“王,天下所归往也”。《尔雅》:“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且“王”字为象形字,字体形似斧钺,而在古代斧钺为礼器,象征着王者的权威不可侵犯。故而可知,《白虎通义》的解释是比较通行且合理的。《释名》里用了“暀”字进行训释,王力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对“暀”字有言:“同‘旺。光美。说文:‘暀,光美也。”可知“暀”在古义里为“旺”的意思,这属于附属义。因此,笔者认为《白虎通义》更为合理。

《白虎通义》也不类两汉时期的纬书属于宗教神学的体系,姑且列为诸子一类的书。班固本人文学和文字功底深厚,具有崇高的知识追求,倾注心血写就《白虎通义》,在语言学和训诂学上十分有研究的价值和可靠性。

从《释名》开始,声训这一训诂方法开始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早期,声训其实只是作为写文章的一种表述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并不具备训诂性质,刘熙却指出声训训诂的价值——确定词源根据,进而探求字词音义关系。经过统计,《释名》声训可信率高达64%,在对词源的探索上无疑是成功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声训著作,往往都带有政治色彩,训释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说教目的,可信力自然大大降低。《释名》不同,刘熙立于纯语言学的出发点,吸取前人著作精华,又不局限于文本限制,反复论证求真,努力推源每一字词的合理理据,这是之前的相关声训论著无法达到的,我们可以从“公”字进行分析: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秋繁露》:“背厶为公。”《春秋繁露》:“有益者谓之公。”从以上三则训释我们可以知道,严格上来说只是一种说教,并不算探源。而《释名》不同,立于真正纯语言学的出发点,不夹带说教目的,采取科学的态度,并对谬误的声训观点进行匡正。总之,《释名》的可信力远远超过前代相关声训著作。

二、《白虎通义》《释名》声训的不足

《白虎通义》在创作时,对自身的定位是经书辞典,为封建政权服务,这也致使《白虎通义》对声训未作深入研究,且当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系统的声训研究体系和专业书籍,因此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同一名词同时做不同训释,也不加以辨别,比如说“伯”字,就有“白”和“长”两种不同的解释;“霸”字也有“伯”和“迫”两种不同训释。一般,一个字词只有一个词源,《白虎通义》出现两个词源,这明显很容易模糊后人研究的视野,带来极多不便之处。其次,政治神权色彩浓厚。《白虎通义》带有政治教化目的,因此有强加训释的现象,声训内容不够科学。

《释名》由于条件的限制,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滥用声训,强取一字之音训释另一音近之词,这就有主观臆断、强加训释之嫌了,并没有相关的佐证,大多出自推断,多有谬误。比如“王”。其次,刘熙在编写《释名》时喜好采用《白虎通义》及其他声训著书的相关训释内容,这些书籍自身多有错误之处,《释名》未加仔细辨别而用之,并加以饰说,对“箜篌”的训释便是一例。

而且,《白虎通义》和《释名》存在着共同的弊端,皆有误解音义关系、扩大声训范围致使音义关系不明的现象,这点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音义关系是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在班固和刘熙的年代,随着时间的变化,语音也随之变化,且为与伦理礼教相靠,音义关系尚未梳理清楚就加以运用,以致有很多谬误之处。

三、从《白虎通义》《释名》看汉代声训特点

声训极盛于汉时,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古代声训书基本都出自两汉时期,但数量上还是少量。汉代声训书主要有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义》和刘熙的《释名》,以及《春秋·元命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类的纬书,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有不少声训的运用。其中,《白虎通义》起着两汉声训史承前启后的作用,《释名》更是声训集大成之作。通过两书的比较研究、得失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

1.政治性

《白虎通义》用声训的方式宣扬封建统治思想,达到教化的目的。其实这一點在纬书中体现更甚,这类书本身就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说文解字》和《释名》仍然有不少声训材料借鉴了《白虎通义》,甚至是直接引用,因此这一特点虽然有所淡化,但仍然显著。

2.主观性

这一点体现在字无定义,一个字往往有多种训释且多有牵强,还没有相关材料佐证。《白虎通义》《释名》和《说文解字》都有这一特性:《白虎通义》尤甚;《说文解字》多有改善,要知《说文解字》亦大量使用形训和义训的训诂方式,对于训词自有综合考虑,不致有过于谬误之处;到了《释名》时已有大大改善,声训发展至东汉末已基本成熟,但由于当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白虎通义》神学法典的地位,还是无法摆脱这一特性。

3.普遍性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白虎通义》和《释名》在声训训释时虽多有主观臆断之处,但训释词皆有集中之处,这一点《说文解字》亦可作为证明。三本书皆有相同的训释内容,比如“子”和“冬”。音同音近之词众多,这种集中之处反而能体现出普遍性。

4.趋专性

《白虎通义》是偶然的声训,仍是属于经学的范畴。到了《说文解字》和《释名》时,它们已经进步成为专业性的字典了,创书目的也不是为了宣扬政治神权,而是真正为了实现记录文化讯息、探求字词源头,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被后代学者奉为圭臬,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总之,这说明声训研究趋向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并且逐渐摆脱政治局限。

四、结语

通过优劣总结特点,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汉代声训,也能与其他声训书进行对比和产生共鸣,它们都代表着各自时代最智慧的结晶,优劣俱是特色,值得学者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立.白虎通疏证[M].上海:中华书局,1994.

[2]刘熙.释名[M].上海:中华书局,2016.

[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上海: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