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洞朗事件”的决策分析及影响

2019-11-13 05:56邱亮
锋绘 2019年9期
关键词:危机决策战略

邱亮

摘 要:进入新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依然没有改变,但是受世界格局转化、周边安全形势变化和国内因素的影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我国安全环境中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遭遇战争的危险性不仅不能排除,而且发生各种军事危机和冲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本文将从中印“洞朗事件”的成因入手,分析其中的影响和厉害,进而说明此次事件的决策和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洞朗事件;决策;战略;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明确提出的“三个前所未有”指明了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分析了我国现在的发展现状,当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会想方设法地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我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同样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如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一再给我国制造事端。所以,环顾四周和全球,中国的发展环境并不安全,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复杂交织,如果处理不好,小危机就会酿成大问题,甚至是大灾难,所以,良好的军事危机管理是有效应对周边军事威胁的必要手段,“洞朗事件”的圆满解决就是习主席高瞻远瞩,英明伟大的决策的结果。

2017 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6月18日,印度边防军队270 余人携带武器,连同两台推土机,在多卡拉山口越过中印锡金段边界线100 多米, 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的修路活动,沉寂了十多年的中印边境出现双方军队对峙,引发紧张局势。从高度克制到空前严厉,中国官方多次就印军非法越界表态。8月28日,印度在各方压力下,悄悄把印军人员及设备全部撤走,持续71天的洞朗对峙终于结束。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超过2013年中印双方在边界线东段僵持21天的“帐篷对峙”,成为1962年边界战争后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1 从军事危机管理层面看“洞朗事件”成因与决策

1.1 “洞朗事件”的成因

一是转移印度国内矛盾。莫迪政府上台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提出到2022 年打造一个“新印度”的发展愿景。但印度国内矛盾错综复杂,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地方分裂主义暗流涌动,导致经济指标骤跌、失业率攀升,罢工事件频发等事件。二是挑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底線。印度军队越界进占洞朗,绝不是以占领中国的领土为目标,因为这不可能实现。但是,进占洞朗,对印度而言,却是一次有益的战略侦察与摸底。通过这样的侦察与摸底,印度希望能充分认识到现今中国的“战”与“和”的底线。这是为了谋求南亚霸权,为了以后插手或颠覆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不丹等地区的“印度洋战略”作外部准备。

1.2 对“洞朗事件”的决策

洞朗地区历来属于中国,一直在中国的有效管辖内,不存在争议。1890年划定的中印边界锡金段是双方共同承认并被遵守多年的边界,印度边防人员从多卡拉山口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进入中国边境地区,是对其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公然违背。基于对“洞朗事件”成因的基本分析,我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事件发生后,中国边防部队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并不断增加军队积极备战,同时在外交中对印方进行严正交涉。最终在我国的保持高度克制和极大地武力威慑下,印军人员及设备全部撤走,“洞朗事件”和平解决。

可以看出,在“洞朗事件”中我国的军事危机决策做到了很好地效果。一是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保持了中国局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印度的目的在于造势并不在于打,而我国也正在改革和发展的深水期和攻坚期,稳定的发展环境极其重要,如果轻易的动武,很有可能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把柄,甚至是酿成我国局部的大规模冲突,最后危害的是我们自己。二是我们没有放弃武力威慑。我国在此次事件中的态度一直是坚决的,对待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是没有动摇的,这已经涉及到了我国的核心利益,彰显了我国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侵占我国的每一寸领土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强有力的外交是我们占领先机的先决条件。此次事件印度属于无端挑衅,在国际舆论上占有不利地位。我国在事件发生后在外交上不断加强对印度进行严正交涉,强烈谴责印度的挑衅行为,并在军事行动上给予坚决的回应。使得印度在外交和军事上都处于不利的局面。而最终也必须撤兵。这也正符合了十九大报告对我军军事能力提出的四句话“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要求。

2 “洞朗事件”的对双方的影响

关于“洞朗事件”的输赢问题,中印双方官方各执一词,从对外传播的角度这当然是双方面对国内民意的政治正确需要。这种双方“面子上”上输赢得失的讨论是可以理解的,是双方民意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自然宣泄,但更应当跳出这种面子问题的讨论从更宏观的战略视角理性思考“洞朗事件”对中印双方以及地区安全战略格局的影响。

总体而言,从战略层面讲最后结果是一个双赢的结局,是习主席强调的互利共赢外交的又一典范。以此为标志“洞朗事件”的结束将成为中印新一轮战略博弈的开端。

对印方而言,通过此次事件达到了,探摸中国的战略底线,借机强化和彰显了对不丹的控制,借机转移了部分国内矛盾等目的。

对中方而言,也并非赢在印方主动撤离( 由于本来就是入侵中国领土印方撤离对其并无损失、中方也并无与印方讨价还价的对价) 或确保满足莫迪顺利出席金砖会议的主场外交需要,这些都是面子问题。印方撤离更不是中方“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本质是通过备战达到止战的效果——更通俗地讲叫以威慑“逼和”,目前的结局更像是双方“谈和”而非中方“逼和”。那么中方赢在哪里呢?

战略角度讲,“洞朗事件”和平解决对中方的最大意义在于确保维护了战略机遇期,确保了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没有被打乱,避免了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不确定性,没有给美、日等其他战略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冒险、乘人之危或“坐收渔翁之利”提供机会。这同时也体现了中方的大国心胸、大国格局以及战略定力、政治成熟和政治智慧,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执政基础和治国理政能力,中方没有被一城一地的战术得失所诱惑,也没有被示强喊打的汹涌民意所绑架。

参考文献

[1]田士臣:“洞朗事件回顾与反思”[J].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国家安全专辑,2018,(3):53-60.

[2]胡锦洋:解放军如何打赢一场高原山地边境战争[J].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2018,(1):28-32.

[3]胡晓明:解放军常驻洞朗对中印边境态势的影响[J].现代舰船-雷曼军事,2018,(4):27-32.

[4]马长泉:中印洞朗对峙后的思考[J].中国边防警察,2017,(12):60-64.

猜你喜欢
危机决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战略
战略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