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2019-11-13 05:56华冰
锋绘 2019年9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华冰

摘 要: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无论是城市发展的数量、规模,还是其辐射面和带动力,都为世人所瞩目。与此同时,提高城市魅力越来越成为塑造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城市魅力的大小不仅受制于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受制于城市文化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应努力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相和谐的理想家园。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1 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文化建设问题

1.1 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

城市文化是指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属于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城市文化包括: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等都归入城市文化的内涵之中。

与乡村文化比较,城市文化有下列显著特征:多元共生,存异求同。城市是多个族群的聚居体,多样化和异质性使城市文化存异求同,多元共生;聚集交汇,辐射周边。人才和精英更多地聚集在城市,会形成文化资源的交汇和聚集,而城市所在的位置基本处于中心或节点,与地域优势的结合使其成为文化中心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个体中心,契约社会。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以独立形态存在和活动,家庭、家族的支撑和影响弱化,自身生存能力决定其在城市生活中的状态和地位,而其获得的资源也就更加个体化。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是利益社会关系,人们以自身利益为基准点来支配其行为。利己和契约行为的进化又产生了市民意识和公平意识。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文化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城市首先必须有勇气重新审视自己文化形象的缺陷。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城市的扩张压力不断转化为扩张速度,然而,许多城市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能力远远落后于经济辐射能力,甚至缺乏与城市等级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能力,使城市无法发挥出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力,这无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资源损耗。造成这种损耗的原因无非是城市文化建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先天不足。

(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设计人性化细节考虑不足。

随着综合国力及各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硬件”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信息方面起到了其他部门、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软件”方面却与城市文化的建设目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虽是无形的,却可以被生活或来往于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它的无所不在。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城市形象的需要,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缺乏人性化细节的考虑。有的将之安置在远离人口密集区的新区;有的在场馆本身的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市民的不同需求。市民在使用这些设施时十分不便,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

(2)大众文化活动无法兼顾高端与大众。

某些城市在设计公共文化设施时不注意兼顾高端与大众,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与该城市负有的盛名极不相符。大剧院、音乐厅等高档文化设施流淌着这个城市中只有高收入和公款消费群体才有资格消受的旋律,而街道、社区文化馆却门可罗雀甚至销声匿迹,公益性功能发挥欠佳。毋容置疑,一流的城市确实需要一流的文化设施,但一流的文化设施如果只有一流的收入才可以享受的话,那么,这些高端文化设施前面是没有资格加上“公共”二字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将取之于民的钱用之于民的公共福利,是創业在这个城市的人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劳动成果的地方。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且没有对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进行有效遏制。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东部地区相对优越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相对于优越于边远地区,城镇相对优越于农村。其次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把一般民众排除在基本的文化消费领域,使文化只成为某些富裕群体的“奢华品”,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性质和形式单一,对现代文化形式、内容缺少研究,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城市建设中文化消费的“贵族化”倾向正以和文化设施崛起同样惊人的速度发展蔓延。

2 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 城市文化传统和创新是导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与作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已开始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文化传统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认为,崇尚节俭、精于投资、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文化价值观念在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文化传统和创新将成为继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本、工业社会的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之后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主导机制和要素。

2.2 城市或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企业扩张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和跨国界扩张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各地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业和企业扩张,组建企业集团,构筑营销网络,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盈利共享、决策共享和文化契合是成功实施企业扩张计划的三大准则。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漠视城市或地域文化差异是导致企业空间扩张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城市文化产业是蕴含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文化活动包含了科技、教育、文艺、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馆藏、旅游、娱乐休闲等各种活动。城市是文化创新和交流的中心,城市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突显,文化产业化现象令人瞩目。文化产业以其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特点,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城市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如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IT 产业,成为美国第二大产业;在日本,文化产业经营收入也超过其国内的汽车工业年产值,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2.4 城市生态文化有利于实现人居环境的和谐

从城市文化方面看,它的利益特征和多元化特征,决定其社会成员的互动、交往、争执、冲突更加频繁和激烈。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占有欲望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人群的意识和行动,并在城市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去过量消耗能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随着环境观念的改变,绿色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城市”热正席卷全国。绿色城市建设在各地有不同做法,但都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其中,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生态建设的原动力。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代际之间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和认同,以绿色城市为理念建设城市,需要以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文化为基础和导向。另外,城市文化也为城市建设培育新型市民、增添人文特色。

3 城市建设必须全力彰显城市文化的理念与精神

3.1 開放兼容,营造外向型城市文化

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观念的不同,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碰撞,这是常见的现象。只有在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较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随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碰撞会转化为彼此的互惠双赢,并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中国人历来把“厚德载物”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来弘扬,只有“厚德”才能兼容,只有兼容才能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也是区域内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作为现代化表率的城市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在对不同地域的人敞开大门的同时,也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学习和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为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提供时空条件,使城市能够成为区域的创新中心,有助于城市保持自己在区域内的先进性和高效性。

3.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独特性与多元化相统一的城市文化

和谐文化带来的引领性变化使市民的生活价值观从重视“量”到重视“质”转化,从追求单一目标到追求富有个性的生活方式转化。首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城市文化应该各具特色。只要从本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出发,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始终坚持在本区域乃至本城市的文化传统中抽取城市的主流精神,不让城市文化离开自己的根,城市文化中的独特性之美自然彰显。其次,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努力从社会分化的现实出发,尊重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自身状况和需求,引导市民不同精神文化的需求。富裕群体有能力支付市场价格,文化消费方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可以由市场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政府工作重点是对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热情很高、文化消费上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的依赖性较强的群体,努力维护普通市民的文化权利。因此,城市文化必须将公益性文化视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促使城市文化向健康、和谐的方向迈进。综观国外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施现代化建设事业时无不强调城市文化的公益性。

3.3 创造性地开发城市文化的愉悦功能

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来自创造。城市要扩大自己在区域内外的文化传播能力,必须改变输入与传播不平衡的现状,努力提高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并从社会体制上进行保障。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文化是作为“产品”生产出来的,没有文化市场,就没有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文化市场和文化企业的积极性,承认并发挥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动力和创新作用,发挥大众精神文化生产的愉悦功能优势,引导文化生产的市场取向。对政府来说,建设先进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就是要努力将这种优势嫁接到公共形态的大众精神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上去。没有愉悦,大众精神文化没有吸引力,而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是难以产生引导作用的。如何将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的价值层次和愉悦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和谐城市需要文化和谐,教化功能和愉悦功能的和谐,是文化功能在城市内部发挥作用的独特功能和表现。

3.4 适当推行城市公益性文化产业化行为

用文化影响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城市文化要发挥文化的“软权力”,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做后盾。受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界限不清。城市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对城市文化中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适度剥离。对公益性文化也应当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总目标是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把市民的消费兴趣导向文化市场,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城市文化繁荣程度和这种繁荣对于和谐社会的附加值。在西方许多城市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里,政府的文化政策基本趋于成熟,其中一个得到社会各界普遍遵循的原则,就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追求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即使在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公益性文化领域也尽可能按照文化产业规律来运作,从而减低财政成本,提高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效益,并最大限度地刺激城市文化的创造性活力。当然,对城市公益性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并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公益性文化生产部门朝市场一推了之。

4 弘扬先进城市文化精神,深入推进城市建设

4.1 关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普及性及公共服务的优质化

每个城市公民都有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作为城市管理和服务部门则应当努力满足城市公民的这种公共需求。一方面,城市政府要关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普及性及全覆盖,根据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规划和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依据公共基础设施的分布格局,合理调整人口分布。如在城市公共交通、公共绿地、给排水、能源和热力供应等方面,城市政府应当确保每位公民的“相对均衡”的供给。另一方面,城市政府还应该重视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置城市公共资源、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于不顾,片面强调城市经营理念,甚至运用拍卖机制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凭借区位优势和垄断经营实行高价收费,严重损害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与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祈求的平衡,使最基本的城市公共设施成为少数私人资本的赢利场所,导致城市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失去了公平。这种倾向应当予以纠正。

4.2 关注城市环境的长期和谐性

城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创新环境等诸多方面。作为人口稠密、能源消费密度高、资源消耗集中、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大的城市,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正在日趋强化。城市环境既是影响招商引资策略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指标,还是体现政府管理水平优劣的一个基本依据。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生活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各地城市政府也曾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而殚精竭虑,但因受环保体制的制约,现行的环境行政管理體制只要求本地政府对本地环境负责,却忽视了环境污染的跨行政区域扩散性及上、中、下游地区的空间关联性等特征,致使各地治理环境污染的收效甚微。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级城市政府应当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生态优先”及“城乡统筹、区域联动”的理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城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认真抓紧抓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创新环境,使步入富足年代的城市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富裕的环境价值,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4.3 关注城市文化导向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文化也是生产力。先进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历代先进人物“爱国爱民、勤政廉洁、克已奉公、自强不息”及“民族大义重如天、个人名利淡如水”的优秀精神品质,抛弃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大力弘扬“勤勉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富而思进”的良好职业道德,摒弃“以权谋私、斤斤计较、追名逐利、哗众取宠”的不正之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公德,抛弃“铺张浪费、奢侈腐败、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的不良社会作风。尤其是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和文明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意识,构建诚信社会,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4.4 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显。一方面,由于个人禀赋、能力、机遇、劳动偏好等方面的天然差异,决定了人们在获取收益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由于工资性收入和工资外收入比例的差异及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的差异,也导致了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比较艰难,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即使一部分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但由于保障标准偏低,尚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又是避免社会冲突,保护各利益群体间的和谐、合作,维持社会生活持续的重要原则,也是城市政府责无旁贷的重要社会职责。除了要继续扩大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外,也要通过社会救助等形式,力争免费为他们提供医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谋生、就业能力。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抑制贫富差距过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制度,以制度方式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

4.5 关注城市居民的安居和谐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对安居的目标是不利的,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配套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等等,来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然而为了避免出现像美国曾经出现过的贫民窟现象以及相应的城市病问题,应当注意各阶层的混居,而不能把阶层分得太明显。在各阶层混居型社区,要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先进城市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营造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实践表明,以城市社区为纽带,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有力地推动整个城市文化建设。一是抓载体。宣传、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大规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一种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二是抓共建。本着“同创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各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辖区单位联姻,达成共建协议,单位与社区融为一体,达到“互帮互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共建模式,充分挖掘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的资源,调动社区内各单位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楠.创新发展理念下城市文化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J].北京金融评论,2018,(03):211-227.

[2]刘山山.城市文化构建及其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传播,2018,(09):8-13.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城市节点空间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