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希
★足迹:重庆70年劳模故事
“1959年10月26日,那是我一生中最激动、最值得纪念的日子。60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我佩戴着红色菱形奖章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份自豪感。”
这枚有着强烈时代印记的红色菱形奖章,正是刘超群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的标志。
61年前,作为重庆电网第一批带电作业技术带头人,刘超群带领同伴率先在重庆全面开展带电作业,掀开了重庆带电作业的序幕,也见证了重庆电网从白手起家到日新月异的变化。
首开西南地区带电作业先河
出生于重庆北碚的刘超群,从小就觉得在电线杆上作业的电力工人很厉害。
出于这份崇拜,刘超群20岁时毅然参加了原重庆电业局举行的招考,并从14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电力检修组的一名工人。
20世纪50年代,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发展初期。由于发电量迅速增长,电力设施明显不足,大工业客户对连续供电的需求日益增加,常规的停电检修已不能满足客户对用电的需求。
“当时检修线路、处理缺陷,都得让工厂把生产停下来,能不能不停电检修呢?”刘超群回忆起当年焦虑的场景。
1958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以《电力工业的重大技术革新——不停电检修电力线路》为题,报道了鞍山电业局带电作业技术的成功试验。
这引起了原重庆电业局领导的注意,遂决定派6人前往鞍山学习,刘超群便是其中之一。
在鞍山学习的6天时间里,刘超群为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早日成熟,便见缝插针地向老师请教,学习设备管理和运行维护知识。经过刻苦钻研,刘超群掌握了35千伏到66千伏线路的200余种带电作业工具的操作方法。
彼时的带电作业,在重庆还没有先例,所以当原重庆电业局准备成立带电作业组时,很多人都不愿当这个組长,而刘超群却毅然接了下来。
摸索中前行的带电作业组很快遇到首次挑战。1960年初,110千伏盘溪变电站的高压线瓷瓶被雷电击坏。如果按照老办法进行检修,会使很多工厂暂停生产,检修任务便落到了带电作业组头上。
作业当天,刘超群和同事们只用了2个小时就成功完成了原来需要4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停电检修任务,这也是西南地区首次开展带电作业。
初次带电作业的成功,增强了大家的信心。1960年8月到12月,刘超群与同事们开展带电作业超过40次,为客户多供电40多万千瓦时。
闯出重庆电网新天地
在鞍山学习时,刘超群发现,按照鞍山供电局的图纸制造的检修工具在重庆并不完全适用。重庆多山地,很多工具只能人抬肩扛,这让刘超群决心在带电作业里闯出一片属于重庆电网的新天地。
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更没有可以实施操作的绝缘工具之下,刘超群凭着一股闯劲,开始带领组员动手研制操作工具和防护工具。
每次做工具前,刘超群总是细细研读作业指导书,在地面反复操作验证可行性。在操作过程中,他一丝不苟,对丝毫问题、隐患都不放过,多次为新工具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1959年6月,刘超群向原重庆电业局领导申请,成立了电工实验室,带领组员学习专业车、钳、铣、铇、电焊、锻造等机械操作全套技术。为了练好基本功,刘超群白天在实验室做工具,晚上回家就捧起书本看,墙上贴的、桌上摆的,都是各种带电作业的资料。
在模拟实践操作时,刘超群不断在班组里讨论,仅验算用的稿纸就装了几大箱。
凭借敢拼能拼的干劲,刘超群带领的这支带电作业组克服了没有范本、物资短缺的困难,手工制作出上百件带电作业操作工具。
此后,刘超群不断创新,让带电作业从单项消除缺陷发展到全线路综合检修,从线路带电检修发展到变电带电检修。
常年行走在“生命禁区”边缘
随着“带电班”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求学受教的团队也越来越多,刘超群开始参与各类线路基础、带电项目的培训工作。
作为培训教师,刘超群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的电力企业及用户单位培训了50余名带电作业人员,推动了西南地区带电作业的进步。
由于带电作业成绩显著,1959年,刘超群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但比起荣誉,刘超群最在乎的还是带电作业操作的安全。常年行走在高电压、强磁场、强辐射的“生命禁区”边缘,他深知带电作业是高危职业。
为确保组员安全,刘超群总是亲自示范新的操作方法。刘超群说:“每次作业前,都要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
为更好地操作示范,刘超群总会陪着徒弟轮流上,一遍遍登杆、一次次操作,如此反反复复。刘超群的组员曾问他:“师傅,难道你一点也不害怕吗?”
“怕!怎么不怕?越是怕越是要做好充分准备,一点点疑惑也不能放过。我既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一定要把这只螃蟹拆散、吃透,为你们解决问题。”刘超群说。
怀着一份敬畏心,将安全措施、作业方法研究透彻;怀着一份探索心,把扎实的技能基础化成一根最安全的保险绳。刘超群的每一次成功,都填补了一项带电作业的空白,为更多客户解除了停电的困扰。
刘超群说,他的心很“小”,因为只有小心谨慎,才能打好带电作业这场仗;身边的人却说,他的心很“大”,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事业长青,装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