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
“和以前相比,变化大得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也让我一直不敢想,如果中国没有解放,那现在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10月9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家属院学府锦园小区,鲐背之年的钱中豪扬了扬头,激动地说。
作为解放重庆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钱中豪用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
动员令
10月9日,天气晴好,南岸区学府大道9号学府锦园小区,钱中豪和老伴邹开琪住在这里。
今年已91岁高龄的钱中豪,虽听力下降,但他的思维和表达依然清晰。
“你们可幸福了,我在20多岁年纪时,到处兵荒马乱。”采访前,钱中豪特意拿出珍藏在箱底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郑重地别在胸前。
别上这枚纪念章,钱中豪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1949年10月9日,新中国刚刚成立,“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
“当晚接到学校通知,让我们全团1500多人背上背包,立马到大礼堂集合。”作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的一名学员,虽然已过去70个年头,但那晚的特殊动员会至今仍清晰烙印在钱中豪的脑海。
偌大的礼堂被挤了个水泄不通。随着演员们登台,大家才知道,原来是观看话剧《白毛女》。
“当看到恶霸地主黄世仁抢走喜儿时,台下群情激愤。”钱中豪记得,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响彻耳际。
钱中豪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不约而同地找到指导员,要求马上出发,去救助那些还在受苦受难的父老乡亲,“指导员没说话,只是拍了拍我们的肩膀”。
随着紧急集合号声响起,所有人都往操场汇集。待全团集合完毕,团长一声令下:“出发!”
在万丈豪情中,钱中豪被编入第二野战军直属三团一连,和战友们一起开启了向大西南进军的征程。
急行军
没有光亮,天上连一颗星星都没有。急行军30公里后,部队终于到达宿营地。
“虽然出发前的激情还在,可战士们一个个已是累得不行。”钱中豪说,当时他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洗脚,用热水泡了一下,等次日起床时,发现肿得如馒头一般,根本没法走路。
好在当天休整,卫生员给钱中豪打了一针,这才好了些。第三天,拄着拐杖的他,又随大部队出发了,“营长问我‘小鬼,能走吗,我笑着回答‘还行”。
途中,在经过贵州的一个苗族村落时,米袋早已见底,每天只发两个红薯充饥。然而,当见到男女老少衣不蔽体、光着脚丫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时,作为连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的钱中豪心都碎了。
“连长号召我们把多余的衣物都捐献出来。”钱中豪回忆,身上除了棉军装,就只剩下一件衬衣和一件棉背心了,自己都冷得打哆嗦。军装是不能捐的,他带头脱下了自己的棉背心,“当连长将带着战士们体温的棉背心交到群众代表手中时,他感动得差点双膝跪了下来”。
“尽管身上冷一点,可我们心里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国家有难,百姓遭殃。正是这次经历,“让大家吃饱穿暖”的信念在钱中豪内心深深扎下根来。
从湖南进入四川境内,白马山是道屏障,上山下山各30公里路。钱中豪说,急行军中走得最苦的莫过于翻越这座大山。
山高路陡加上秋冬季节,山上气温实在太低。在上山之前,其他人买辣椒,但祖籍上海的钱中豪怕辣,所以他拿出身上仅有的钱,从当地群众家中买了一斤包谷酒用来御寒。
上山途中,钱中豪还闻到一股腐臭味,但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熬到天蒙蒙亮时才发现,道路两旁横七竖八地躺着国民党士兵的尸体。
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累得实在扛不住了,可连长有令,不能坐下来,更不准打瞌睡。东看看西瞅瞅,钱中豪捡起一块石子,写下一副“走尽川湘公路,踏遍白马死尸”的对联。
1949年12月底,部队抵达南温泉驻扎下来。3个月都没洗澡了,战士们去泡温泉,打算洗去一路风尘。
“脱下衣服后,发现白衬衣早已变成了‘黄衬衣,人和衣服往温泉里一泡,就看到水面上漂浮起一层东西,还在爬,仔细一看,都是虱子,我们称其为‘革命虫。”钱中豪用手比划着说。
说话间,钱中豪不自觉地挠了挠腋窝,“那时竟不觉得痒,大伙儿还互相调侃,你有几十个,他有上百个,比比谁身上的虱子多,真是苦中作乐,彼此都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变迁
1950年1月3日,钱中豪跟随部队渡江进入市区,先是驻防在巴蜀中学,为了不影响学生们上课,随后又转至位于李子坝的刘湘公馆。
若轮不到执勤便可去解放碑看书,对打小就喜欢挥毫泼墨的钱中豪来说,看书无疑是最惬意的事情。
“当时的新华书店还只是个小门面,离书店不远处,就是高大雄伟的解放碑。”钱中豪的视线依稀又回到了从前:碑的周围尽是些低矮的商业平房,两层楼都算比较高的了,除了百货商店,还有几家小面馆和吃豆花饭的地方。
交通工具有马车,从化龙桥马车驿站到七星岗,只要1角钱,从李子坝上车则减半。两辆公交车不停地往返于七星岗和上清寺之间,票价是8分钱。
钱中豪说,和现在的燃油汽车不能同日而语,当时的公交车烧的都是炭,“车头右侧装有一个炉子,驾驶员用力摇动炉内的炭火,车辆便发动行驶了”。
当年5月,全连转业到地方,钱中豪被分配到重庆刚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教育系(后并入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从事教育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放碑的商业区逐渐兴旺起来,公交车不再屈指可数,朝天门修了客运站,水路可直达汉口、上海。
“上个世纪50年代,宏伟壮观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诞生;60年代,有了和平公寓、重庆宾馆;70年代,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钱中豪越说越兴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就如一道道风景线鳞次栉比。
直至1988年離休,70年来,钱中豪都未曾离开过重庆。对此,他特地作了一首诗:“回沪愧少恋山城,解放碑塔伴晚情。放眼渝州赞盛世,耕耘七十慰生平。”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那现在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钱中豪表示,这让他一直不敢想,“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都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