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 刘书琼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518101,深圳//第一作者,工程师)
深圳机场T3航站楼自2013年11月正式通航以来,旅客流量稳健增长,2018年的旅客吞吐量已接近5 000万人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吞吐量需求,深圳机场于201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卫星厅工程,同时配套建设自动旅客运输(APM)系统。
如图1所示,根据《深圳宝安机场总体规划(2014年版)》,深圳机场在2018年底开工建设空侧候机楼卫星厅,并在远期规划(2040年)新建尽端式T4航站楼,届时深圳机场片区航站楼数目将达到3个。根据规划,未来的T3和T4航站楼具备安检功能,卫星厅不具备安检功能,因此,前往卫星厅乘机的旅客必须先经T3或T4航站楼进行安检。据预测,T3、T4航站楼及卫星厅之间存在较大的旅客运输需求,此外,机场内部的商务交流、工作人员出行等需求也亟待被满足,因此需建设一条高效的空侧中运量交通系统,以高效、便捷联系机场各航站区。另外,由于自2015年起深圳机场开始实行全天侯昼夜不间断通关服务,故该空侧交通系统还需满足昼夜不间断运营的需求。
图1 深圳机场APM线路示意图
根据《深圳机场APM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圳机场APM近期(2025年)的客流预测数据为:单向高峰小时的乘客流量为3 563人次/h,工作人员乘坐人数为648人次/h。因而,APM近期的高峰小时客流总计为4 211人/次。
深圳机场APM作为“先进、节能、环保”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其运量介于中运量等级和低运量等级之间,功能定位为:①作为空侧的交通工具,昼夜不间断地为机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②满足各航站楼间工作人员的交通需求;③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为2 200万人次,近期规划中APM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为4 211人次/h。
纵观国内外大型机场采用的轨道交通制式,主要有胶轮制式、钢轨制式、缆索制式及低速磁浮制式等,制式选择上目前行业内并无统一的标准。各种制式都有其适用的线路环境,包括需求、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
由于缆索制式及低速磁浮制式在机场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案例较少,深圳机场APM系统在规划阶段,主要在胶轮制式及钢轮制式之间进行了比选。在综合比较了需求适应性、技术安全可靠性、舒适性、经济性、运营可靠性,以及项目对预留设施改造难度等因素(见表1)后,深圳机场APM系统最终选择了胶轮制式,车辆采用PBTS胶轮路轨APM车辆。
表1 深圳机场APM系统的制式比选因素评价
胶轮制式的APM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 车辆编组更为灵活,可实现1节至6节车厢的灵活编组和全自动重联运营,适应机场客流的潮汐特征,在满足运量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列车空跑所产生的运能浪费。
2) 车辆转弯半径较小,折返所需空间较小,可有效节约工程用地,减少项目投资。
3) 噪声较低、振动较小,对航站楼和隧道的冲击较小。
4) 无人驾驶技术已在全球多个机场的轨道交通项目中得以成功应用,适用于机场APM对无人驾驶的需求。
5) 深圳机场在建设T3航站楼时预留了轨道交通系统相关结构工程。经比较,APM系统采用胶轮制式,与既有的预留工程兼容性更好。
深圳机场APM系统规划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正常运营模式和备用运营模式2种。
3. 1. 1 正常运营模式
1) 近期(2025年):如图2所示,近期APM系统的运营模式为循环折返模式,上线列车数为4列。列车在T3站与卫星厅站之间往返运行,在T3站、卫星厅站均采用站后折返方式。
图2 深圳机场APM系统近期运营模式示意图
2) 远期(2040年):如图3所示,远期APM系统的运营模式为循环折返模式,上线列车数为5列。列车在T3站、卫星厅站和T4站之间往返运行,在T3站、T4站进行站后折返。
图3 深圳机场APM系统远期运营模式示意图
3. 1. 2 备用运营模式
由于深圳机场APM系统需满足全天候昼夜不间断运营,因而在夜间维护或非正常情况时,系统将从正常运营模式切换至备用运营模式。深圳机场APM系统规划的备用模式为单线拉风箱模式,即列车仅在上行或下行轨道上往返运行。
1) 近期:备用模式为列车在T3站与卫星厅站之间拉风箱运行,如图4所示。
图4 深圳机场APM系统近期备用模式示意图
2) 远期:备用模式为列车在T3站与T4站之间拉风箱运行,可细分为3种方式。
(1) 上线2列车,分别在卫星厅站—T4站上行线路和卫星厅站—T3站下行线路拉风箱运行,如图5 a)所示;
(2) 上线2列车,分别在T4站—卫星厅站下行线路和T3站—卫星厅站上行线路拉风箱运行,如图5 b)所示;
(3) 上线2列车,分别在T4站—卫星厅站—T3站的上行或下行线路拉风箱运行,如图5 c)所示。
运能规划是指合理设计运能,使之与高峰小时客流需求相匹配。轨道交通在运能规划时大多在“小间隔发车+小编组列车”或“大间隔发车+大编组列车”间选择。在进行运能规划时需平衡发车间隔与列车编组数的关系,不同运输方案下二者的组合关系不同,由此而产生的运行成本也不同。
对于机场轨道交通系统而言,其发车间隔较为均衡,只在航班极少的某些夜间时段才有可能延长发车间隔。深圳机场APM近期运能规划如表2所示。在正常运营模式下,上线4列3节编组列车,备用列车及检修车各1列,平均发车间隔约为3 min 10 s。经估算,近期规划的运输能力为4 674人次/h,满足近期最大单向高峰客流4 211人次/h的需求,且留有适当的余量。
表2 深圳机场APM线近期运能规划
不同于一般轨道交通线路的车站,机场轨道交通的车站方案规划需综合考虑车站上、下客流线与机场旅客到、离港流线的衔接关系。深圳机场APM系统规划的站台形式均为一岛两侧式,其优点为:可有效分离离港旅客和到港旅客;解决轨道交通系统故障降级为单线穿梭运行时,能连通卫星厅与T3航站楼,且单线运行时的旅客流线与双线运行的旅客流线一致,不会对机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产生影响。
如图6所示,深圳机场APM系统T3站的岛式站台②规划为离港站台,供离港旅客使用;侧式站台①和③为到港站台,供到港旅客使用;卫星厅站的岛式站台⑤规划为到港站台,供到港旅客使用;侧式站台④和⑥为离港站台,供离港旅客使用。
图6 深圳机场APM系统近期旅客流线示意图
对于机场内部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需综合考虑其使用需求、运行环境、运营效率、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系统制式及车辆型式。本文从APM系统的功能定位、制式选择及运营组织规划等3方面深入分析了深圳机场APM系统的方案规划,可为国内其他大型机场规划空侧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借鉴。